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作者: 钱杨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和生活是紧密关联的有机体。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描写的都是五彩斑斓的生活,课堂牵手生活,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道出了教学的真谛,纵观教材,有很多课文的题材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牵手生活,把教材内容融合到生活中,让课堂充满生活味,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下面就以四年级下册为例,谈谈围绕生活展开课堂教学的案例。

一、课堂呈现生活气息

将现实生活合理地渗透到教学之中,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四年级的学生还处在感性认识为主的阶段,课堂教学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佳的方法就是结合实际生活。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内容学习,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开启快乐的学习之旅。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大花猫古怪的性格和小猫的活泼可爱。猫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很多学生有过养猫的经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和作者有更多的共鸣,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就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饲养一种小动物,比如猫、狗、小金鱼、小乌龟等,每天写一篇小小的观察日记,然后挑选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篇日记并附上照片发送到班级微信群里。班级微信群里的信息每个学生都能从家长的手机上看到,因而学生回到教室的时候就有了很多的共同话题。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用多媒体展示一部分学生上传的图片,熟悉的镜头呈现出浓浓的生活的气息,唤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出示几幅猫的图片,导入本课话题:“作家老舍先生也是个爱猫人士,曾经养过很多猫,还写过一篇文章《猫》发表在《新观察》杂志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舍笔下的猫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愉快地打开书本大声朗读课文。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入课文,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学生就会因为与作者有很多共同的爱好而对课文内容倍感亲切,引发出很多的学习乐趣。

二、课堂展现生活美景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知识的获得源于生活,四年级学生对生活的接触不是太全面,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生活美景,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

艾青的诗歌《绿》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这首诗中没有具体描写一个事物,却出现了18个“绿”字,那么到底哪些植物的颜色呈现出丰富的绿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在教学时,教师就用多媒体出示春天公园里的景象,从下往上按顺序观察,可以看到草地是绿的,树木是绿的,小山坡是绿的。把照片放大以后仔细看,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绿:被阳光照到的小草颜色是亮晶晶的绿,似乎泛着油光;没有被阳光照到的小草颜色就呈现出暗绿色。而树木的颜色就更丰富了,新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还有一些叶子是黄绿色的,下面的叶子颜色就深一些,中绿、橄榄绿、翠绿、墨绿……颜色由浅入深地变化着,远处的小山坡上的绿色似乎更加深了,学生看到这么多的绿色都惊叹不已,原来大自然的绿色这么丰富啊,以后习作的时候如果再用“绿油油”这个词来形容小草、树木的话,描述的视野不就太窄了吗?教师趁热打铁,提出用含有“绿”字的词语来形容植物的要求,学生就如数家珍:嫩绿的小草、浅绿的新叶、翠绿的柳枝、黄绿的树叶、葱绿的树木……带着对大自然颜色的丰富认识朗读课文,学生在读到各种绿的时候,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绿色的草地、绿色的原野、绿色的山林以及被绿色“染”过的空气、阳光,朗读的情感就变得更加投入了。

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但是往往会出现“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感觉,在课堂上呈现出生活中的常见景象,配上相应的课文内容,学生就会惊喜地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三、课堂再现生活情境

具有实践性,将带入到生活中十分必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生活情境,把所学内容改编成短小的“情景剧”演一演,学生就能更好地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无穷乐趣。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杨万里写的一首诗,描绘了农村明丽、活泼的春景,诗中既有静态描写:如稀稀疏疏的篱笆、乡间小路、开得正旺的油菜花、客店旁的树木等,又有动态描写:几个孩子正在跳着、跑着捕捉黄蝴蝶。课堂上用多媒体出示这首诗的插图,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带到杨万里所描述的生活情境中,从图中可以看到小径的样子,形象地反映出诗句中“深”的意思就是向远处延伸,“树头新绿”就是指树枝上刚刚长出来的嫩绿枝叶,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正在阳光下盛开着,金灿灿的,格外引人注目。然后以此为背景,让学生演一演诗中的儿童,想象他们看到黄蝴蝶在田野里飞舞的时候会说些什么话?会不会惊呼?会怎样张开手臂去捕捉蝴蝶?脚步声是怎样的?当黄蝴蝶飞进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孩子们会怎样东张西望地寻找呢?又会说些什么话呢?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在花园中看到蝴蝶时的情境,表演起来就特别出彩。

课堂上展示生活情境,有效地调动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捕捉到生活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是非常正确的。

四、课堂搜索生活素材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学生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有的则是一些新名词,新现象,学生还不太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吃透教材内容,课堂上可以借用网络设备搜索生活素材,让现实生活成为学生的活教材。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从纳米涂层、碳纳米管、纳米吸波材料、纳米缓释技术四个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的运用,其中前三个方面都是一句话概括介绍。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课堂上教师就利用多媒体登录百度,上网搜索“纳米涂层具有哪些功能?其作用在哪里?”,马上就可以查找到相应的内容,学生浏览网页以后,发现纳米技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涂在各种标志的表面,就会使标志成为发光、反光的标志;改变纳米涂料的组成和特性,可以产生专门的防伪和识别手段;在玻璃等产品表面涂覆纳米材料涂料,可以降低透光和传热效果,产生隔热效果;在涂料中加入纳米材料可以起到阻燃、隔热、防火的作用……学生一边浏览一边发出惊讶的赞叹声,这就加深了学生对纳米技术的兴趣,课后他们纷纷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对纳米技术的了解就更多了,有些学生还把搜索到的资料编写成手抄报粘贴在教室里进行展览,使其他同学对纳米技术的感受更加深刻。

课堂上利用上网搜索生活素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使生活成为学习的最佳教材。教学的内容变得翔实了,教学的方法变得多样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更足了。

概而言之,牵手生活,让课堂呈现生活信息、展现生活美景、再现生活情境、搜索生活素材都是在践行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教师都感到这样的课堂是有生机的,有活力的,学生也都乐意在生活的引领下开启学习之旅。因此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优化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海陵学校)

责任编辑 刘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