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探讨
作者: 陈伟华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音乐素养初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节奏训练作为音乐学习中的基础内容,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合作精神。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音乐节奏的训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高,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有效的节奏训练,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01-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节奏训练,在学生的艺术感知、创造力及合作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的目标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如何在音乐节奏训练中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意义
(一)提升音乐感知能力,培养节奏敏感度
音乐感知是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内涵。而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把握与表现。有针对性的节奏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对不同节奏型和节拍的敏感度,逐步培养出对节奏的精准感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演奏中的精准表达,更能促进学生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感知和理解节奏的能力。节奏的敏感度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限于听觉的培养,还涉及对音乐节奏与情感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良好的节奏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听音乐、演奏音乐和创作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表达与理解情感,进而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二)增强音乐表现力,培养艺术表现欲
音乐的表现力不仅仅依赖于技术的熟练,更与学生情感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是情感传达的载体。系统的节奏训练,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演奏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节奏变化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演奏更加富有生命力和个性化。节奏的掌握不仅让学生能够精准地再现作曲家的意图,还能激发学生在演奏中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欲望。节奏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情景模拟,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化,促进其对音乐的全面感知,培养学生在演奏中融入更多情感和表达的元素。
(三)强化对音符时值的理解,提升节奏读谱能力
音符时值是音乐的基本组成元素之一。正确理解音符的时值不仅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够准确演奏和创作的前提。节奏训练能够逐步掌握不同音符(如全音符、半音符、四分音符等)的时值,并理解它们在乐曲中的实际应用。随着节奏的不断练习,学生在音乐阅读过程中能更迅速、准确地识别不同的节奏型和音符时值,从而提高其节奏读谱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演奏出更加精确的节奏,还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乐谱时,能够更好地解读并表现作品的节奏特征。
二、 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策略
(一)节奏与拍号结合训练,帮助掌握拍子的节奏感
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音乐节奏训练不仅仅是技巧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塑造。节奏与拍号的结合训练,对帮助学生准确掌握不同拍子的节奏感具有重要意义。拍号是音乐的框架,定义了乐曲的节奏结构,而节奏则是表现音乐内涵和情感的关键。通过合理的拍号与节奏训练,学生能够在实际演奏中做到节奏的精准把握,从而有效地提升其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不同的拍号对应不同的节奏模式,每种节奏型都能带来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情感表达。
在具体的节奏与拍号结合训练中,以小学音乐《我是人民小骑兵》为例,歌曲采用了4/4拍这一常见拍号。4/4拍意味着每小节有四拍,四分之一音符占一拍。针对这一拍号,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上跟随节奏打拍子、拍手或者脚步来感知拍号的结构感,在歌曲的开头“蓝蓝天空飞彩霞,骑上了我的小木马”这一歌词部分,引导学生先以4/4拍进行朗读。自然的语音节奏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小节的分割,让学生拍手或拍桌,明确每一拍的重音与轻音,让学生在身体的节奏感知中体会音乐的脉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4/4拍的节奏感,教师可以将歌曲中的不同节奏型进行分解,歌曲的“挥动鞭儿唱起歌”部分,节奏较为轻快,采用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交替的节奏型。教师可以通过分解节奏,先让学生以拍手的方式演奏四分音符的节奏,再逐步引入八分音符,让学生体会不同音符时值带来的节奏感变化。接着,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打击乐器(如小鼓、沙锤)来演奏这一部分的节奏,进一步加强节奏感的训练。教师还可以通过将歌曲中的节奏和歌词进行配合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演唱的同时准确把握节奏的流动性,帮助学生在演唱时更加自然地融入节奏中。结合歌曲的不同节奏型和拍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4/4拍的基本节奏感,还能在实际演奏中更加自如地切换节奏型,达到对节奏的精准把握。这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节奏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在节奏结构的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二)强化听力训练,提升节奏感知能力
节奏作为音乐的时间基础,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流动性与表现力。通过强化听力训练,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理解音乐中的节奏结构,尤其是对音符的时值、重音、强弱变化等细节的把握,节奏的细微差别往往表现为音符的时值变化、停顿的运用以及音符之间的衔接方式。加强听力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节奏细节的敏感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准确把握节奏的表达方式,进而提升整体的音乐素养。
以《卖报歌》为例,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丰富多变,适合用来进行不同层次的节奏训练。在歌曲的开头部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使用了简单而具有规则感的四分音符(四拍一小节),让学生聆听并打击手拍来帮助学生感知四分音符的时值。为了增强节奏感,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四分音符的基础上,逐步引入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帮助学生理解音符时值的变化,歌曲中出现的“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部分,节奏稍显密集,可以采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交替模式。学生通过练习这种节奏型的变化,能够更好地掌握等时性和不等时性音符之间的转换。
在歌曲的后半部分,“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这一段,节奏更具灵活性和不规则感,呈现出明显的切分音(syncopation)现象,音符的强弱分布发生了变化,强拍被弱拍取代,形成了一种节奏上的“跳跃感”。教师让学生听辨其中的切分音,引导学生感知这种节奏的节拍偏移,先让学生熟悉一个简单的节奏型,如“四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八分音符”,然后用这个节奏型与《卖报歌》的歌词配合演唱。强弱拍的对比训练帮助学生识别和感受这种节奏上的不对称感,尤其在这种具有切分音的节奏段落,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音符的时值变化,还需要灵活运用重音与弱音之间的关系。在歌曲的“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部分,节奏相对均衡,使用了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平稳且有规律的韵律感。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节奏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聆听和身体模仿训练,让学生理解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延长效果,感知节奏在不同时段的流动感。教师需要注意附点音符的时值延长,帮助学生理解音符的重音和节奏的强弱,引导学生在打击乐器的配合下,使用如木块、沙锤、鼓棒等工具,进行节奏型的实际演练,进一步加强对节奏类型的理解与运用。
(三)进行节奏速度变换训练,帮助保持节奏稳定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速度变换训练帮助学生培养在不同速度下掌握节奏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通过节奏速度变换训练,学生不仅能够适应音乐中多变的速度,还能学会在速度变化的情况下,维持节奏的稳定性,做到精准的节拍感知与执行,结合具体的节奏模式与音乐作品变化速度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节奏控制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较快或较慢的节奏中,始终保持音乐的流动性与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力和整体演奏水平。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为例,歌旋律悠扬,节奏适中,非常适合进行速度变化训练。歌曲中的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时值相对较为明确,节奏感强,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速度下的节奏稳定性。对这首歌曲节奏的变化训练,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练习方案,帮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掌握节奏速度的转换与保持。比如,教师可以从慢速开始,利用放慢歌曲的速度,使学生在较慢的节奏下,准确掌握每个音符的时值,进而训练自身的节奏感知能力。学生需要注意每个节拍的分配与音符的重音,保持音乐的流动性。当学生能够在较慢的速度下稳定演唱后,教师可以逐渐加速歌曲的速度,训练学生如何在较快的节奏下,依然能够保持节奏稳定,避免产生节奏拖沓或失误的情况。
在慢速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一些节奏型分解出来,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让(四分音符)我们(四分音符)荡(四分音符)起(四分音符)双(四分音符)桨(四分音符)”这一节奏型,以四分音符为单位。练习时,教师可以先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播放或演唱这部分歌词,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每个音符的时值与节拍的划分。教师应强调节奏感的稳定,要求学生在每个四分音符上保持同等的时长,并且在每个音符之间保持自然的衔接。通过这种慢速练习,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节奏的精确度上,确保每个音符的时值都能准确到位,避免节奏失衡或拖沓。
当学生能够在慢速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节奏后,教师可以逐渐提高速度,进入歌曲的第二段“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此处的节奏相对平稳且较为均匀,学生在演唱时应保持四分音符的时值稳定,确保每个音符的节拍精准。逐步加速练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从慢速到快速的节奏过渡。需要注意的是,在速度加快后,学生的节奏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强弱拍练习,即在每小节的第一拍上强调重音,帮助学生在快速节奏中找准节拍,保持音乐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三、 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注重节奏与身体结合,提升整体节奏素养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节奏感的培养不仅仅依赖于听觉的训练,还需要身体的协调与运动来加强节奏的内化。节奏感知和身体协调的结合,是提升学生整体节奏素养的重要途径。儿童的节奏感知通常以身体的运动为基础,尤其是通过手、脚等肢体动作来体现节奏的准确性。在进行节奏训练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身体动作来响应音乐节奏,拍手、跺脚、跳跃、走步等动作,帮助学生感知和掌握节奏的有效手段。这些动作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身体活动中加强对节奏的认知,确保学生在演唱或演奏音乐时,不仅仅通过耳朵去感受音乐,还能通过全身的运动去与节奏同步。随着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和内化也会更加精准。尤其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身体灵活性较强,通过手脚配合、全身运动等方式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增强节奏感,还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其能够在活动中自然地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节奏感知与身体协调的结合,还能在促进学生节奏感提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注力和集体协作能力。在集体课堂中,肢体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不仅能够感知节奏的变化,还能在小组合作和集体演奏中提升彼此的配合默契。集体练习不仅能在身体协调的基础上提升个人节奏感知,还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其他同学保持同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知能力得到同步提升,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节奏素养,改变音乐的节奏速度或加入不同的节奏模式,进一步挑战学生的节奏反应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通过不同难度的节奏训练,学生能够逐步提高对复杂节奏的理解和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在多变的节奏环境中保持稳定的能力。
(二)分层设置训练目标,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差异较大,节奏训练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层次的设计,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有效的训练。分层次设置节奏训练目标,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节奏基础,制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具体教学策略。对初学者,教师可以从最基础的节奏单元入手,帮助学生识别简单的音符时值,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并通过拍手、跺脚等基本动作来感知节奏的流动。此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对节奏的初步感知,让学生能够在简单的节奏模式中找到节奏感,并能够以较慢的速度进行模仿和表现,完成简单的游戏和互动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掌握基础节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