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情落实分层次作业设计探讨

作者: 李福春

摘 要: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针对性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全面把握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落实分层作业设计。分层作业作为当前减负增效背景下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分层教学的重要板块。教师应当在充分考虑到化学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作业划分体系,围绕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要素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个性化作业和弹性化作业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化学学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能够依据全新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着化学教材内容突出作业设计的提质增效原则,真正贴合课堂、贴近学生,让学生都能够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化学作业。因此,文章对现阶段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学情、化学课堂作业设计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学情;课后作业;分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05-04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师要重视对化学作业的科学设计,在新课标背景下真正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但是对现阶段的初中化学作业进行分析,会发现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效性和主动性。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受应试观念影响,认为布置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受应付考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作业中包含了大量的习题。学生一味地进行书面理论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而忽略了对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课后作业负担。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设计的作业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无视学习能力的高低,无法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指向性。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重点分析当前初中化学课堂学情,依据分层理念为学生设计作业,真正促进学生在化学上的个性化发展。

一、 现阶段初中化学课堂作业学情分析

(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作业设计“一刀切”

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为了以更加科学先进的理念为学生布置化学作业,就要在设计作业之前首先对当前初中化学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学情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分析才能够更加全面把握化学教学中实际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作业设计理念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现阶段,很多化学教师虽然在课堂上都能够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作业,但是在作业中往往忽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没有意识到一些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吸收效率比较强,而另一些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理解力比较弱,在作业设计中偏向“一刀切”的措施。对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这些作业内容和要求都比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化学作业的需求;而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作业的难度又普遍偏高,所以也不适合他们。针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就应当意识到给学生设计分层作业的重要性,在备课、教学以及作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中都能够基于分层教学理念展开相应的课堂实践。

(二)缺乏作业创新意识,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循规蹈矩,往往只围绕着化学课本上的内容给学生展开知识教学,布置的化学作业一般也是课本上的课后习题。部分化学教师缺乏作业创新意识,不能够为学生设计更加多元化的课后作业,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一些教师也尤为重视给学生布置书面化的化学作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课本中的概念和公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还会导致学生对作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更重要的是,如果化学作业设计出现问题,那么对整个化学课堂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作业功能较为单一,拓展提升效果不佳

通过对当前化学教学学情以及作业设计现状的分析,我们还能够发现当前很多化学教师对作业功能的定位存在偏见,这导致作业功能存在单一性的问题。当前的作业已经完全沦为考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工具,学生是否能够通过作业牢牢记住一些理论性知识,是否能够通过作业快速地解决习题,这些都成为教师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但实际上化学作业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学生还可以通过作业完成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拓展,能够通过实践更加深入地挖掘和探究多元化的化学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重要的作业功能,因此就导致作业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拓展和提升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 基于初中化学学情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策略

(一)全面把握化学学情,促进学生合理分层

新课标背景下,对作业的科学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必备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要求,同时也是课程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化学作业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化学课堂上所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让他们通过作业能够在课后完成对化学知识的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设计作业之前就需要全面把握当前化学课堂的学情,然后围绕学情促进学生群体的合理分层。由于学生才是化学课堂上的真正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这一点,更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成绩等方面的差距,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社交情况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级。其中A层级的学生指的是那些在化学课堂上学习能力较强且表现较好的优等生,他们不仅可以高效掌握和吸收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点,还能够独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化学作业,自主探究一些难度较高的习题。B层级的学生主要指的是在班级中占据人数最多的中等生,他们虽然不如A层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强,但是也初步具备掌握教材知识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在一些难点知识方面仍然需要教师以及A层级学生的帮助。而C层级的学生一般指的是化学课堂上的学困生,这部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较弱,且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群体。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化学作业时可以按照学生的层次划分,再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一个小组由四个学生组成,其中一个A层学生、一个C层学生、两个B层学生,让他们其余作业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和交流,能够真正体现小组学习取长补短的优势。例如,在学习科粤版九年级上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堂观察任务,要求小组学生能够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然后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来填写表格。表格中所需要学生分别填写3个实验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时出现的现象”以及“反应前的物质”,将其与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进行正确对应。学生小组在互动中开展观察活动,然后通过填写表格完成作业。教师在划分学生群体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层级的划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当根据学生在作业中的实际表现以及进步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实现消除学困生、发展优等生的目标。

(二)确立化学课堂目标,作业要求灵活分层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把握课堂学情,为学生真正确立适合他们的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只有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促进化学作业的发展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基于课堂目标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逐步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学情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对作业要求进行灵活分层,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比如,针对上述所提到的A类学生,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就可以减少一些基础知识型作业,为学生节约更多的课后时间,让他们完成一些难度更高、实践起来更复杂的作业,增加应用型和探究型作业占比。而对那些在化学课堂上表现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认真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为他们增加一些基础型作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并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化学实验要求,然后让这部分学生根据书写原则和要点正确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还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错误的方程式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正等。

这种多元化的作业要求在应对不同学生时有不同的变化,更能够增强与学生之间的适配度,让学生在合理的作业要求下得到显著的提升。此外,在作业数量以及完成作业时间要求上也可以进行科学分层。比如,优等生完成化学作业的效率比较高,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作业内容。而学困生的作业时间效率较低,教师就要为他们减少作业数量,并且可以人性化地延伸作业时长。只有围绕着作业内容分层的要求展开教学实践,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的自信,让他们能够从课堂上和作业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创新作业形式设计,提升化学学习兴趣

在设计初中化学作业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对当前作业的形式进行多元化的创新设计,充分围绕着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知识掌握情况,有效创新作业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作业形式中收获更好的化学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将化学作业分为基础知识型作业、能力提高型作业、课外拓展型作业、综合实践型作业、思维创新型作业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作业形式在其中选择几项作为自己的作业任务。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六章 金属”时,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基础上可以给学生进行多元形式作业的层次划分。其中包括第一,完成化学课本上的课后习题;第二,围绕单元知识绘制一份化学手抄报;第三,阅读和金属知识相关的化学文章或书籍,并且写出相关的读书笔记;第四,创新设计并完成一项与金属有关的化学实验;第五,写一篇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化学科普论文;第六,探究生活中与金属相关的化学知识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作业形式和数量,从而对应化学课堂上的学情以及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和需求,真正有效提升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确保他们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课后作业,在完成丰富的作业形式中全方位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四)作业难度科学分层,增效减负提升信心

教师还可以尝试对化学课后作业的难度展开分层设计,在教学中通过调研学习能力和成绩各不同的学生,将课后习题中简单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标注一颗星,定为基础训练题;将简答题、应用题等题目标注为两颗星,定为提高训练题;将综合实践类题型和化学实验等题目标注三颗星,定为拓展训练题。其中,一颗星作业适合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容易坚持,反应较迟钝的学困生;两颗星作业适合学习态度较端正,反应较灵敏,潜能较大的中等学生;而三颗星作业适合学习态度端正,反应很灵敏且善于思考的优等生。对中等生和优等生而言,作业中额外增设除书面理论作业之外的其他类型的题型作为选做题,比如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跨学科问题、小实验类题型等,鼓励学生在课后增加科普阅读、动手实践、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这类作业的难度相较于基础作业而言有所增加,能够有效应对一些学生面对作业“吃不饱”的情况。同时,这样的作业设计理念也能够使化学课后分层作业更具有趣味性、多样性、选择性和灵活性,落实了通过作业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和实施能满足新课标背景下,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在化学课后作业分层实施一段时间后,教师再次和学生通过互动展开学情分析。很多学生都感受到课后作业的分层化设计明显减轻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培养了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也减少了抄袭和敷衍现象,满足了他们不同的化学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分层评价学生表现,及时反馈有的放矢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把握学情对作业进行科学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展开分层评价。首先,应当遵循针对性的原则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针对学习能力普遍较弱的C层学困生,教师就应当采取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能够真正挖掘到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闪光点,看到他们在化学作业中的进步。只要学生能够端正态度认真地完成作业,教师都应当对他们进行表扬和肯定。而对学习能力中等的B层学生,教师则可以采取激励评价的方式,在作业中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要求他们可以向A层学生进行学习,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对A层学生,教师则可以采取良性竞争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之间能够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竞争意识,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对当前的学习现状骄傲自满,与其他优秀的学生形成共同进步的课堂学习氛围。对化学作业中表现情况进行分层评价,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改错的效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获取学习的信心。教师也能够根据作业评价有的放矢地开展化学课堂的教学优化,围绕着学生在作业中的问题进行集中的答疑和教学,有效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能够高效调整当前化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当全面科学把握当前课堂学情,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化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重新为学生设计作业,教师要秉持分层设计原则,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主体、作业要求、作业形式、作业难度以及作业评价的分层。这有利于通过丰富作业形式满足不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在作业中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真正发挥化学作业的功能和价值,进而提升整个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明,左露,彭小惠.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现状调查报告[J].中学教学参考,2020(3):75-77.

[2]屈登琴.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化学作业有效设计策略[J].读与写:中旬,2022(8):84-86.

[3]张荣芳,张贤金.“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22,29(6):54-56.

[4]贾丽萍.尊重差异 适切设计——初中化学差异化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辽宁教育,2022(3):17-20.

[5]丁春玉.乐享作业 趣习化学——“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3):16-21.

[6]杨威武.“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多角度分层设计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5):23-25.

[7]夏刚山.“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探讨[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2(4):60-63.

[8]曹晓,张超.“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差异性作业设计探究[J].山东教育,2022(39):39-41.

[9]李雄伟.“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多角度分层设计探究[J].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2(9):244-24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