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大单元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作者: 程云英摘 要:在大单元背景下,以项目化学习方式设计课堂教学,是践行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崭新教学思路的体现,对教学产生的正向引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体系,结合语文学科特性,对单元教学内容展开系统梳理、构建,提炼单元主题,依托单元学习目标,从情境布设、基础夯实、活动呈现以及学习反思等层面出发,对语文阅读实践项目化学习展开设计,优化教学引导方式的同时,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价值。
关键词:大单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17-04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需要项目式学习的助力。项目化教学聚焦学科核心概念,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是学生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持续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思维品质都会大大提升。大单元背景下的项目化学习,目标指向性更加鲜明清晰,对课堂产生的助推力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学习过程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化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改变低效教学现状,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以大单元为基点,采用契合度较高、教学方法科学高效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为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规划出一条清晰路径。
一、 布设项目化学习阅读情境
阅读属于个体的个性化学习行为。项目化学习首先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尤其要关注学习主体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情境的熏陶熏染是必要的。教师布设项目化学习阅读情境时,一方面要考量单元主题内容属性,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心理期待着手,展开考量设计。
(一)布设单元阅读情境
真实性是项目化学习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感受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具体情境的指引。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自以为学会了,其实并没有产生切身的感受和体验,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低效的,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一定是学生发自内心地“想”知道,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是唤醒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内驱学习动能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出发,创设契合度较高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布设的情境可以从单元主题出发,让学生感触更加深刻、全面。一旦学生进入情境中,定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主动学习探索的意愿也会更加强烈。
如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以下均为该版本教材内容)第一单元时,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之美”,涉及的课文有《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等。教材内容丰富多样,都是以自然之景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为了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文本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先从趣味性的情境着手,引导学生:“自然之美,美在河流山川,美在一草一木、一花一朵,让我们观看下面的视频,听听风的呼喊、浪潮的怒吼、繁星的璀璨、月亮的……”信息技术与自然风光的融合让学生切实体会学习的乐趣,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学生对文本学习探知热情被激发。这就为课堂教学的启动做好了铺垫。教师再引入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有效浏览、梳理相关篇目,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鲜活、立体,生发多重认知。
(二)创优驱动问题支架
阅读过程的顺利推进需要情境的辅助,情境有多种呈现方式,驱动型问题支架是其中之一。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但存在局限性,教师应以问题作为线索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单元主题以及文本内容,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并引发对其他问题的思考,学习核心知识。这就是驱动型问题的特点,集趣味性、启迪性于一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设计精简性的思考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交流、探讨,有效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参悟文本内涵、要旨。
在顺利进入第二单元教学环节后,教师没有急着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知识点的分析解读,而是从各篇文章主题内容着手,先引导学生对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进行有效梳理,并针对教学实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每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对象,请你根据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将每篇文章涉及的相关事物展示出来,说说这些事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问题看似简单,但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学生需认真阅读,才能找出有效信息。简单的几个小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认知,也让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教师结合单元主题以及具体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性考量,提出相关思考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速读浏览和交流探讨中,学习效果逐渐生成,教与学之间达成高度契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度渐浓。
二、 夯实项目化学习阅读基础
教材文本是项目化学习活动最主要的依据和参照。教材中涉及的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要想夯实阅读基础,教师要有知识结构梳理、构建意识,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归类,探寻知识衔接支点,为学生阅读认知体系的搭建提供切实保障。
(一)搜集整合文本信息
语文教材包含多种信息,项目化学习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学生能够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化学习才算成功。然而核心知识再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要先了解并掌握知识体系,因此搜集整合文本信息,就显得迫在眉睫。小学阶段,学生阅读文本时,往往喜欢细细浏览,总觉得所有的信息都重要。“贪多就容易嚼不烂”,很多学生阅读速度慢、无法精准找到关键信息点,就是这个原因。因此,践行项目化学习,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点进行搜集、筛选,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提取出最为关键的内容。在文本有效信息的助力下,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得以夯实。
例如,在教学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先提出自己的疑问。小学生思维非常灵敏,他们很快给出自己的观点:“据我所知,爬山虎是一种植物,那它真的有脚吗?”“爬山虎的脚是如何行走的?”有质疑就要有释疑,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文本,自主找寻答案。教材文本是最好的学习参考,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圈画关键信息,提炼内容主旨,很快解决了问题。无论文本信息如何复杂多变,都会围绕相关人物或事件展开阐述。学生只要紧紧抓住文本,提取出重要信息,就能完成文本内容整体构建,确保学习活动向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二)探寻知识衔接支点
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展现形式如何,都有明确的目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构建时,非常重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编者充分考虑学科特性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编排教材时,采用的是显性的“人文要素”和隐性的“学科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组织单元结构。不管是单元之间还是单元内的各篇文章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属性。找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衔接点,就显得格外重要。阅读教学项目式学习设计,教师要有自觉整合的意识,关注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让学生主动分解、剖析知识,促使他们发现其相同点或相似点。知识衔接支点就是教学重难点,也是学生需要着重探究分析的部分。
教学第八单元,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进行朗读,预习每一篇文章相关内容。阅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这四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验,文章在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点?”学生学习的切入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从人物角度着手,展开探索:“这几篇课文讲述的故事都会涉及一个或多个人物。”有的学生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从历史故事的视角展开阐述,找寻文本之间的关联属性。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不同维度找寻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知识学习以及文本深度探索,学习自然游刃有余。
三、 呈现项目化学习阅读活动
实现发展素养的育人目标,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方法。项目化学习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教学引导中,设置带有问题解决、创造、系统推理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的项目任务,为学生带来认知上的触动,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多重能力。小学语文阅读实践项目化学习,需要趣味化、针对性的活动作为教学助推力。
(一)捕捉单元主题线索
单元主题下的项目化学习具有整体性,能够优化教学活动的组合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教师从宏观视域出发,结合单元主题,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主题交流探讨活动,无疑是教师最为明智的选择。在多向交流互动中,学生打破固有思维认知,吸收新知识和新思想。这样的学习能为高品质课堂的生成提供助力。活动设计并不是随意设计的,需要一定的依凭,单元主题就是最好的选择。设计活动时,教师不妨以单元主题为基点,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现实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多元对接、延伸。
教学第四单元时,本单元有《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几篇课文。这几篇文章有各自的属性和价值,阐述的内容是不同的,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相似点,都属于神话故事体裁。设计阅读活动时,教师以神话故事为线索,进行活动设计:“神话是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是幻想的科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要想更好地展现图画内容,要先了解其内容,对人物关系以及相关事件进行有效梳理,在此基础上以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请你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神话内容,设计脚本,然后结合人物特点,进行角色演绎。”在鲜明的学习任务中,学生积极学习文本。
(二)有序组织实践活动
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增强历史文化积淀,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对学生而言,语文阅读项目式学习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原有知识储备,在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中生成崭新认知。项目式学习是基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做中学”,兼具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感知点和兴趣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要的教学活动,以期快速达成学习目标,推进课堂学习进度。
教学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时,这三首诗各具特色,内容、主旨之间既有相似处又有独特之处。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穿越”活动,让学生以诗人好友的身份穿越到不同朝代,在与诗人的交际中,感知诗人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和主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根据自身认知基础,以对比分析的方式,感受每首古诗蕴含的意境。在此过程中,教师从三首诗的基本信息着手,拓展延伸到内容、主旨、写作背景等层面。同时这些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学习形式既独特又趣味盎然。对比性学习探索活动让课堂迸发活力。
四、 践行项目化学习阅读反思
大单元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实践项目化学习,需要更多恰当、契合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展开自评、互评,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成果分享与展示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认知,拓宽阅读视野。
(一)聚焦成果分享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习成果如何,需要及时有效地反馈。学习成果分享展示就是一种有效的反馈行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状态的调整有积极作用,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可以精准捕捉学生认知短板,进而设计有针对性的补偿训练。学习成果是学生思维智慧的结晶,安排展示学习成果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引导学生主动展示,并在多维交互中,激发多重思维。学习成果的分享展示,教师要注意从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更多学习自主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过程中,教师划分小组,引导学生以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示学习主题。教师充分放手,为学生留有展示的空间。有的小组先从自身认知基础出发,设计了一个威风凛凛的老虎手工作品。在阅读文本后,学生对文中的老虎又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和认知。在分析文本过程中,学生展示文本中“老虎”的形象,课堂在演绎、展示中迸发生命活力。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加速驱动了学生的认知,让学习过程变得既简单又实用;在展示交流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