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单元教学优化设计分析

作者: 黄艺娜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单元教学设计容易出现目标缺乏整体性、内容关联性不强、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一系列问题,难以体现单元教学价值的同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基于此,文章结合人教版教材单元设计案例,从单元目标设定、内容整合、流程设计和评价改进四个层面提出了初中数学单元教学优化策略,确保教师能够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从而打造高质量数学课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初中数学;单元教学;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68-04

初中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时期,以新课标为指导,教师应积极开展单元教学活动,体现数学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全面发展。单元教学作为围绕学科大概念开展的教学活动,将根据单元主题组合和开发教学内容,通过系统化教学突破单一知识点或技能训练局限性,促进学生形成完整认知架构和获得整体能力提升,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但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应加强优化设计方法策略探究,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一、 初中数学教师单元教学设计问题

(一)缺乏整体性目标

初中数学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上,容易出现提出的教学目标缺乏整体性的问题,难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方向,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全部活动将围绕目标开展,教师未能整体分析教材结构,设定的教学目标分散、模糊,则难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培养结合在一起,无法为分步教学活动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出现这种情况,与教师缺乏整体理念有关,日常教师在数学教材研究上花费的时间较少,无法系统掌握教材结构框架,因此难以做到准确定位单元教学目标。教师未从全局角度设定教学目标,而是简单叠加多个课时教学目标,则无法从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层面提出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二)内容间缺少关联

在单元教学设计方面,部分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备课,将一个单元下几个章节内容放在一处教学,完成单元知识点简单叠加,达到缩短教学所需课时的目的,将节省的课时用于开展数学练习,希望能够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将面对多且分散的知识点,导致学生无法分清内容主次,给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带来困难,后续则难以实现知识迁移运用,出现数学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并未系统梳理教学内容,缺乏对单元主线的深度理解,从本质上并未真正将单元内容深度融合,因此难以构建出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难以认识到单元内容间的关联,无法有效串联知识点。在学生无法从整体角度理解单元内容的背景下,则无法建立完善知识体系。

(三)知识传递单向性

在单元教学设计上,部分教师希望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将设计重点放在教学任务上,导致学生缺少思考和沟通的时间,被动接受知识。受这一因素影响,初中数学课堂上时常出现气氛沉闷、学生不积极等问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较为随意,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这些问题与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有关,导致在单元教学设计上并未考虑学生数学基础、心理需求等,最终设计出的教学活动不贴合学生年龄特点、最近发展区等,无法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造成活动开展不顺畅。教师单元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缺少对学生的恰当指导,促使许多学生一味跟着教师思路走,遇到数学问题时缺乏自主思考和实践探究能力,导致单元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评价方式单一化

为保证单元教学效果,教师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将开展评价活动,根据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优化改进教学设计。但目前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单纯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判断学生日常学习状况,并最终根据考试分数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教师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在单元教学中的学习状况,难以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有效依据。实际在单元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学生数学思维变化,判断学生能否逐步建立结构性思维,确保学生可以加强数学知识迁移运用。而教师只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利用各类测试题检验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难以体现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变化,则难以做到科学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工作。

二、 初中教学教师单元教学优化设计策略

(一)统筹分析,明确单元目标

为优化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应统筹分析初中数学教材,深挖数学知识产生背景,达到揭示数学知识内涵属性的目标。通过将整体思维当作是教学设计基础,教师应加强教材内容统筹充足分析,围绕知识间关联组织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来讲,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的学科,能够根据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分析知识内涵。在单元教学中,应从横向、纵向等角度分析深入分析知识结构关联,确保建立完善认知架构。此外,教师应通过知识形成和发展等过程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数学学习必备品格。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这一单元时,教材中先介绍了正切知识点,然后提出正弦、余弦等知识点,各知识点间拥有较强关联性。在单元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锐角三角函数学习着手,通过分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逐步过渡到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思想。

在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在统筹分析单元内容后应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具体应在加强单元教学资料整理分析后,根据学情合理划分课时内容,厘清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关系,然后从知识、技能和情感层面提出教学目标,使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单元教学目标应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导向,展现学科育人价值,因此应结合单元主题规划单元结构,在划分课时内容后分解单元目标,细化生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课时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提供指导。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经过之前数年学习拥有了必要知识储备,同时学生数学思维相对活跃,拥有较强接受能力,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锻炼。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教师可以提出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探索锐角三角函数,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在能力层面要求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锐角和三角函数互求问题,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在价值与情感层面强调学生在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学建模意识,学习数形结合思想,体会数学学习重要性。立足学情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完善原本知识架构,同时明确新知识学习方向。在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可以将课时内容划分为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根据锐角三角函数求锐角、解直角三角形和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等部分。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函数视角学习正切、正弦等知识,把握角度和函数值关系。在求锐角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般锐角和特殊锐角两种情形,深入理解“由值求角”等问题,准确把握二者关联。在解直角三角形阶段,要求学生理解三边、锐角、边角等量的关系,学会解任意三角形。最后在函数应用阶段,强调学生迁移运用知识,学会建立函数模型求解问题。

(二)突出重点,搭建知识架构

初中数学教师在整合单元内容过程中,应突出学习重点,指引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覆盖基础知识点的单元知识架构,确保学生构建完整学习框架,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各知识点。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特定关系重新串接知识点,在找寻章节整合点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拓展,结合知识逻辑结构设计学生知识学习线路,达到构建系统知识框架网络的目标。

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单元教学为例,单元内容包含一次函数概念、表达式、图像和性质、正比例函数等,为后续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等内容奠定基础。教师考虑到学生缺乏对函数概念的清晰认知,且难以把握数与形的动态关系,教师可以分三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认知架构。在单元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将“一次函数”当作是主题,将函数表达式、函数图像等当作是基础知识点,将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一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当作是重难点内容。为展现清晰知识架构,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搭建单元知识框架,使学生理清知识点关系,确定单元学习重难点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教师可以从宏观层面引入函数概念,通过示例、图表等体现一次函数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函数线性关系等性质。为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关联,教师可以利用典型生活问题举例,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等。其次,教师需要从中观层面帮助学生对单元数学知识产生结构化认识,在组织学生分析一次函数图像特征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斜率和截距下图像特点,安排学生运用一次函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等,总结归纳一次函数性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从微观层面细化知识架构,通过提出拓展问题串联知识点,借助现实问题中的变量关系深化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引入函数图像辅助学生全面探究函数性质,做到重新认识和搭建单元知识体系。

教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优化单元教学设计,能够通过旧问题延伸出新问题,带领学生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从概念、图像、性质上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并在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点关系,加强新知识科学归纳和实践应用。教师借助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凌乱的单元知识点重组,能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间的逻辑,最终形成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磨流程,突出活动主体

教师在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上,应认真研磨设计流程,确保各环节设计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高效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取得理想效果。为此,教师在深入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和学情后,应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沟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等目标。以“一次函数”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将从变量和函数关系着手导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概念。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问题导向法、合作探究法等策略开展教学。

首先,教师采用情境创设法导学,能够克服数学内容过于抽象的缺陷,激活学生相关生活经验,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的同时,使学生对函数产生初步的整体认知。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售票窗口售票价格等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汽车以60km/h速度匀速行驶过程中,将出现哪些变量”等问题,促使学生体会到常量和变量相对性,意识到根据变量关系建立的数学模型即为函数,由表及里理解函数概念。利用生活情境融入数学新知识,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积极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产生强烈探究和学习欲望。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单元内容自主探究,采用问题导向法提出与单元知识点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形成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讲解一次函数性质时,为引导学生探究客观世界量的变化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个点在直线上左右移动”的图像,要求学生思考“点的位置如何变化”“可以从中确定自变量变化规律吗?”等一系列问题,并邀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当作是中心,进一步结合生活实例提出具体问题,能够将问题当作载体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全过程,通过积极思考形成高阶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互动沟通,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正比例函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讨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区别与联系”。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可以开展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和理解正比例函数定义、性质等内容,合作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在互帮互助中深入理解直线平移法,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各小组学习情况,通过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引导学生通过组内沟通、组间互动等方式寻求数学学习突破点,形成较强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多元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在单元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贯彻教学评一致原则,结合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等各方面变化。为此,教师应采用阶段性评价方法,在每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教师从知识掌握和理解、知识实践运用、数学思想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汇总各方评价给出综合性评判。在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利用口头报告、作品制作等方式表现学习成效,促使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获得强烈数学学习热情,不断取得自我突破。教师将日常评价记录到学生的档案中,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诊断性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数学学习上取得经验,总结归纳单元学习问题,促使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明确改进方向。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学习状态、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成绩等进行总体评价,能够发现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从数学思维、能力等各层面找到学生的薄弱点,优化制订教学方案。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科学单元教学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获得客观、全面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单元评价反馈、诊断等功能,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三、 结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清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全面分析和思考提出优化设计策略,确保高效、高质量组织开展单元教学活动。在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深入分析单元内容,统筹规划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然后通过整合各章节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顺利构建单元知识架构,系统学习数学内容。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应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取得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发展。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多元评价活动,通过反思、总结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俞晓玲.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J].名师在线,2024(15):76-78.

[2]蔡永志.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4(12):69-73.

[3]黄坚.人教版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22):65-67,71.

[4]范小军.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7):125-127.

[5]向毅,张维,赵国威,等.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索与思考——以人教版“一次函数”一章为例[J].数学通报,2022,61(7):17-20,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