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作者: 张巧珍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在各个方面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在此背景下,跨学科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要求。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然后阐述了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最后重点探讨了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堂建构策略,旨在创新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数学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84-04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学科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具备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可以利用多个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学生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提高其对数学的兴趣。

一、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概述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包含数学学科的三个重要因素:数学视角、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其中,数学视角的重点就是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对量的感知、符号学习和空间概念,着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并提出与数学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数学思维指的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和质疑,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数学语言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语言阐述生活中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应主动运用数学思维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就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一起开展跨学科教学,不仅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和数学思想分析、探究所学知识。学生可以结合学习到的不同学科知识加深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同时科学地表达理解。

(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并用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深入思考知识点,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教师通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进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例如,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后可以通过超市购物、商场购物等渠道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领悟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跨学科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在此过程中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并通过各个学科不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有利于学生能更迅速地掌握并理解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所以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知识,还鼓励他们运用现有的认知经验和多样化的知识体系,深入探索数学理论从而理解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提高他们解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数学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质量。

三、 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堂建构策略

(一)增强教师跨学科教学意识整合课程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是数学教育的研究者和引导者,跨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决定教学课程开展的有效性。教师应增强跨学科教学的意识,从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和分析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运用其他学科的资源平台为数学教育服务,从而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数学资源支持。比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测量、统计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教学知识解决科学课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眼观整体,观察全体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可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确保它们融合得更恰当。此外,教师还需要用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对跨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比如,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讲解相关知识,如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形状和比例进行设计和构思自己的作品;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节奏和音阶来引导学生用数学规则、规律进行创作和表演。

(二)明确教学目标制订跨学科计划

在当前教育中跨学科主题教学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而小学数学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为学生制订清晰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制订跨学科计划,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学习所学数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还应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积极情感态度。为此,教师应该以目标为指导制订跨学科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理解跨学科的主题内容。教师也应与学生携手合作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积极探索和讨论,共同面对并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与难题。

以“角的初步认识”课程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直观理解“角”的概念,并且利用实际操作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绘制角的方法;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确保每位学生能够掌握绘制角的技巧,接着根据目标制订跨学科计划。如以语文表达为基石,通过组织学生围绕“角”这一主题展开形状特性分析,并且让学生详细描述角的绘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美术学科融合为探索,引领学生掌握角度的几何,让他们尝试用组合和排列的角度创作出既富有创意又具备艺术美感的作品。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跨学科主题学习计划来整合不同学科,从而发展自身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三)基于主题构建多层问题结构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形式多元化,既可以直接整合数学知识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他学科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选择主题时可以从数学的核心内容开始,也可以从现实生活甚至其他学科内容开始。然而,在问题设置方面教师应该建立健全的问题结构,为学生的思维方向提供指导。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逻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放弃数学知识,以其他学科知识为核心。

以数学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为例,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首先制订一个“大问题”或“大任务”,这是所有次要任务的最终方向。“大问题”应该是实用的,能够与生活相结合,也有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如何制作钟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由于大多数学生能够阅读电子手表,有些学生能够识别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可以以此为起点建立渐进式问题逻辑,将本课中的“你能读懂钟吗”“如何制作钟面”和“一分钟内我们能做什么”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理解、应用和转移的学习逻辑,进一步分解三个问题,构建第三层次结构。例如,在“你能看钟吗?”的问题下,将问题扩展为“你知道一小时有多少分钟吗?”“一分钟等于多少秒?”“你怎么判断?”“钟面上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格子?”“如何计算它们?”用于提高学生对时、分、秒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读钟的方法,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形成核心数学知识结构;在“如何制作钟面”的问题下,教师可以制订“如何确保人们能够准确阅读现在的时间”“如何解释分秒”“怎样用指针区分时分秒”等问题,引导学生将核心知识从课程转移到实践中,并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出创新策略。

(四)组织数据探索加强跨学科整合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应用跨学科主题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科学知识、语文知识、美术知识等知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看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看待和解决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应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分析以及归纳总结各种信息。这种方式不仅锻炼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筛选和整合信息的方法,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位置”教学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描述物体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这一知识内容在科学学科的“校园寻宝”活动中得到应用。为此,教师可利用这一实际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具体的学习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综合日常知识、网络资源、实践经验等领域的知识探究有关“位置”的知识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全新的知识系统。教师采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掌握“位置”这一概念知识点,并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进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探索过程中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设计指向真实任务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有很多闲置的物品。这些闲置物品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占据了大量的空间。面对由这些闲置物品所引发的一系列困扰,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出售自己闲置的物品,并将所得的资金用于为父母选购礼物或是他们实际所需的物品。鉴于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指向真实任务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购物”单元时可为学生设计“爱心小市场,让爱流转不息”的主题活动,并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在爱心小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金牌销售员呢?”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以“数钱”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分类整理、组织、观察、实践操作等任务,并且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在活动中,学生还可掌握支付与找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直观感受人民币的计算,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感,旨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如在活动中,教师可融入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我是个小推销员”。教师可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尝试性推销商品”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销售人员这一角色,让学生也能学会如何向他人推销商品。通过交流学生能够逐渐掌握销售技巧,以一种既清晰又简练的方式成功推销产品,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敏捷度、理解能力以及提问能力。教师在活动中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化的说明方法向购买者介绍“商品”的各个特征,如外观设计、规格参数、功能用途、操作方法以及价格定位,鼓励他们利用语言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能迅速且准确地回答关于“商品”的各种疑问。

(六)构建教学情境探索跨学科意义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同一座桥梁,可以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能够积累跨学科知识与经验,并且让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展现出有力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应为学生构建科学的教学情境,并在情境的指导下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同时教师应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策略,使其贴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并围绕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理解时间”这一概念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利用时钟这一教学工具来连接数学和现实生活,并结合24小时制计时法等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能直观感受时间的流转与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常见的有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如教师在游戏情境中可开展“时间赛跑”的游戏,从而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感知。教师在问题情境中可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如何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的?”从而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