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高中化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洪兵招摘 要:高中化学课程的设计,有利于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多方面进步与成长。新课标背景下,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建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自主性。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认识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翻转课堂,以变革后的教与学方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充分发挥高中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以“变革教学方式,构建翻转课堂”为主题,阐述数字技术在高中化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数字技术;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124-04
翻转课堂,即在课堂教学中,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强,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在互联网时代,以数字技术为辅助工具,有利于令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高效完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任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树立变革教学方式的坚定信念,加强数字化教育专业水平,抓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应用数字技术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高效做好角色转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了解学生,对学生做出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 创建微课视频,鼓励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
(一)导入微课视频,熟悉化学学习主题
互联网背景下,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处在了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而高中生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面对信息时代的电子产品、各类教育软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科内容,应用数字技术导入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微课视频,使学生熟悉化学学习主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经历主动建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奠定基础,由此逐步实现变革教学方式、构建高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推进高中化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比如,在学习《硫的转化》这一节时,教学目标是要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硫元素存在形式,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硫的价态变化,得出含硫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以及用途,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导入阶段,教师应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令学生在回顾硫原子结构的基础之上,理解硫元素化合价,从而微课演示自然界中硫的转化,如火山口硫的变化、大气中硫的变化、地表和地下硫的存在与变化,顺利引入学习主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将微课视频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熟悉学习内容。之后,教师询问学生理解的课时学习重点,由此判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指出正确方向。最后,教师安排学生交流以微课视频作为教学导入环节的心得,从而做好教学反思。
应用数字技术,导入微课视频,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化学课堂,快速熟悉学习内容,为学生做好对本节课化学知识的深度探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高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构建,且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字素养,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反复观看视频,自主规划学习任务
微课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学实践表明,控制好微课视频的长度,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数字技术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当认识到微课视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从而设计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暂停、回放等归纳,自主规划学习任务,展开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由此点拨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促进学生将知识吸收、内化,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有效变革,充分达到构建高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硫的转化》这一节的深度探究中。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思考2S2=S4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判断如何确定产物和产物中的元素化合价,帮助学生认识0价的硫单质。然后,教师应用数字技术播放微课视频,分别演示硫粉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的实验,以及硫在氧气中、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硫与铁粉反应的实验,并反复播放;向学生提出问题:“咱们接下来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大家自主规划一下。”予以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自主规划,得出学习任务——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让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深入分析。教师应用微课视频演示二氧化硫的制取实验,铜与浓硫反应的实验,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钠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之后,教师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应用数字技术自主学习酸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酸雨的生成,以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后,教师安排学生合作交流这节课的学习心得。
由导入微课视频到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知识的深入探究,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化学观念,深化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且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实现了高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构建,实现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良好改善。
二、 应用希沃白板,设计合理问题实现师生互动
(一)立足教学目标设计基础问题,建立学习自信
实践表明,构建翻转课堂的关键点之一,是要在课堂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思考态度,经历探究过程。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注重应用数字技术中的希沃白板工具,深入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基础问题,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态度,使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化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主动展开对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使学生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化与吸收,充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元素与物质分类》这一节时,教学目标是要学生理解元素的存在方式:游离态和化合态;能够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在导入阶段,教师应用希沃白板工具,为学生介绍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核心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准?”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基础问题:“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使学生自主回顾已有的化学知识储备。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的用途,要求学生自主总结酸性氧化物、践行氧化的定义和性质。之后,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分类的一般步骤,即确定分类标准、选择分类方法、得出正确分类。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交流分类的意义。
立足教学目标,应用数字技术中的希沃白板工具设计基础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建立了学习自信,从而培养了学生深度学习化学知识的自主性。这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分类做了良好铺垫,充分实现了变革教学方式、构建高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判断学生学情设计层次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标提出,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翻转课堂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注重应用希沃白板工具,设计基础问题、判断学生学情,以尊重学生发展的育人理念,为学生合理分组;再根据学生学情,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层次问题,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有效辅导,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实现高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构建。
比如,在《元素与物质分类》这一节的深度探究中。首先,教师应用希沃白板呈现本节课所涉及重点化学名词,如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抽查学生解释其概念,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学情做一个基本了解。然后,教师应用希沃白板,继续对学生提出问题:“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溶液和胶体以及浊液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应用希沃白板为辅助工具,深入阅读教材后做出回答。之后,教师点拨学生的探究成果,根据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做出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丁达尔效应,加深学生对分散系的分类方法的掌握。最后,教师安排学生交流如何建立分类的科学思想。
判断学生学情,综合分析教学重点,以数字技术中的希沃白板为辅助教学工具,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层次问题,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深化学生对分类方法的理解。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自信心;充分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有效变革,切实构建了高中化学翻转课堂,达到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建构思维导图,传递信息明确化学学习流程
(一)自主建构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归纳知识能力
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是要重新建构学习流程,深化对所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懂得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数字技术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当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设计应用数字技术自主建构思维导图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根据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表现,提供实时指导。这种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充分达到构建高中化学翻转课堂、顺利实施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目的。
比如,在《认识有机化合物》这一节中,教学目标是要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知道性质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实际应用,重点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当学生完成《认识有机化合物》这一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时,考虑到这是《简单有机化合物》这一章的初始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因此,为了让学生充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教师便从翻转课堂的视角出发,要求学生自主建构思维导图,经历回顾所学内容的过程。然后,教师抽查学生自主建构的思维导图,判断学生的思维导图中是否表达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不同烷烃分子结构的比较、乙烯和乙醇以及乙酸乙酯中的官能团等,做进一步的反馈与指导,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最后,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思维导图,一定要循序渐进、从大到小进行细分。
基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自主建构思维导图。这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建构思维导图,对内化、吸收知识与技能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这充分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了高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构建,顺利实施了高中化学教学活动。
(二)合作建构思维导图,互动交流化学学习成果
新课标提出,化学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的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需要。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具有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设计应用数字技术合作建构思维导图的学习任务,互动交流化学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自主回忆化学知识,从而让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达到变革教学方式,构建高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高效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比如,在《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节中,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帮助学生了解与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关注食品中营养成分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化学探究兴趣。
当完成《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时,学生需巩固化学知识学习重点,强化化学观念。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应用数字技术,合作建构思维导图,将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留出学生互动交流时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化学概念。其次,教师检查学生合作建构思维导图的成果,从人类生命、营养、健康的角度,点拨学生理解食品的用途,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对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的理解,期望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形成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辩证认识。最后,教师希望学生养成应用数字技术,合作建构思维导图,互动交流化学学习成果的习惯,在互助互学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