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与对策探讨

作者: 徐洪钧

摘 要:新课标下,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对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成长、推动化学实验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为例,通过为学生创建实践探究平台、强化问题导引、注重合作探究等方式,凸显了化学实验的“探究性”特点,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128-0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诚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动手”与“动脑”的学习模式,更有助于促进课程教育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中需要强化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

基于新课标指导,教师应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深化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章认为,通过充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之间呈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效的化学实验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反之,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又有助于促进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文章以新课标为指导,探索“科学探究”视角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科学探究

关于“科学探究”,国内外学者均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是收集证据进行解释与发现、创造与应用的过程。综合学术界相关研究,文章将科学探究定义为: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化学教材中实验模块为载体,通过问题驱动、开展实践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2. 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即探索、研究。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完成化学实验中各项科学探究活动所具备的能力,也是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所形成和发展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知识、探究技能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发现和创新能力的综合。

(二)理论基础

1.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从做中学”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杜威认为:在知识学习中,“做”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所有的学习,都是活动的副产品。“做”是促进学生思考并习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不仅塑造了现代化的美国教育,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都需要通过“做”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说:“从做中学”理论,是初中化学教师基于科学探究视角开展化学实验的理论基础。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学习过程。同时,知识并非静态,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学生的知识学习并非是简单地从课本中积累,而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以质疑的态度去发现的主动建构过程。

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的过程,既是实践的过程,又是质疑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初中化学教师基于科学探究视角开展化学实验的理论基础。

二、 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通过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文章总结归纳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如下:

(一)化学实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性不足

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的过程应当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小组的确立、化学实验的组织实施等,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然而,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可见: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包括实验主题、实验内容的确立;实验流程和步骤、实验结论等,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在化学实验进行中,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讲解一步一步进行实验,整个过程是被动的。实验结束后,很多学生对实验的流程依然处于茫然的状态。此外,鉴于化学实验的结论是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使得学生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停留在浅层。

(二)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升

“科学探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初中化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实践探究的机会,科学引领学生“从做中学”,发展其化学核心素养。然而,调查研究发现,受到传统实验教学理念的影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实践探究机会极少,学生“做”的机会缺失,从而影响了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化学实验中,实际的“科学探究”受到的阻力较大,对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化学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为确保实验目标的实现,教师都会强化过程干预。

三、 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文章研究依托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开展了多个化学实验。基于“科学探究”的视角总结归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实践探究平台

新课标下,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以杜威“从做中学”、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因此,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搭建实践、探究的平台,是教师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就实验教学而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实验的操作和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必要的实验情境和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探索的欲望,并有机会“从做中学”,教师同时还要提前做好分工指导,确保学生全员参与。

1.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索欲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部分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被动实验”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实验的兴趣和探索欲。文章认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初中化学教师构建“探究性”化学实验的关键所在;而创设实验情境,则是初中化学教师激发学生探索欲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初中化学实验情境创设的研究,文章总结归纳了多种方式,如利用微视频创设情境、设置悬疑问题创设情境、整合热点话题创设情境、引入生活实例创设情境等。不同的情境创设方式,方式不同,目标一致。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为例,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导入环节,教师创设了以生活实例为核心的实验情境:拿出几瓶可乐,随机挑选几名同学上台,每人手持一瓶可乐用力摇晃,然后打开瓶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提出情境性的问题:“同学们,为什么摇晃后的可乐打开时会有‘噗噗’的声音?瓶盖打开后,会有可乐从瓶中溢出?”

这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载体的小实验,不仅有助于活跃化学实验课堂的气氛,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为教师后续实验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 创造实践机会,引领“从做中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探究的机会与其实践探究的能力相辅相成。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科学引领“从做中学”,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育目标。

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导入实验完毕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阅读可乐瓶上的标签可见,可乐瓶摇晃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气体。那么,我们如何检验瓶中气体的成分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提出实验设计方案。”

从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整个过程,教师都是以“导”的方式开展教学。而引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开展实验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实践探究的平台更加广阔,为促使学生更好地“从做中学”奠定了基础。

3. 注意分工指导,确保学生全员参与

由于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化学实验只能分小组进行,而小组进行过程中,总是有一些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全程都在操作,而有一些学生则只是在旁边观察甚至完全不参与。究其原因,除设备操作机会不足外,更有分工不明确的原因。为此,教师采取的策略是实验前就对实验做好分工设计,并给足时间让学生轮流操作。

具体的分工方案可以灵活多变,常用的方案包括两种:第一,流程环节分工,即每个流程环节让一个学生负责操作。这样的好处是,学生为了确保实验成功,都会特别注意其他环节学生的操作,前面环节的学生会监督指导后续环节,后续环节的学生也会监督前面环节。但是这样的流程环节分工需要小组长领导得力,能较好组织成员协调配合。第二,主副分工,即整个实验过程以一个学生为主操作员,其余的则为副手,负责准备有关材料等“打下手”的活儿。这样的分工最好让学生轮流帮助操作员,才能确保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充分熟悉和理解。

整体而言,为更好地引领学生科学探究,初中化学教师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探究的平台,以“做”为主线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

(二)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化学科学思维

在知识学习中,探究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而言,学生的科学探究必然建立在活跃的学习思维基础之上;而较强的思维能力,则有助于促进科学探究。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中,积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模式,以问促思、以问促行,促学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提升。

1. 以“问题串”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探究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笔者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验中均强化了“问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通过设计“问题串”“问题单”等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和研究,以达到促其化学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的教育目标。

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为例,整个实验过程,教师均凸显了“问题”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如在实验导入环节,提出问题:“为什么摇晃后的可乐瓶打开时会发出‘噗噗’的声音?溢出的气体会是什么成分呢?你如何采取科学的手段检验可乐瓶溢出的气体?”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均具有关联性,问题之间呈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一个问题均指向实验目标,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2. 以“问题集”引领学生总结和拓展

每个实验过后,一般都要有一个实验总结过程。这个过程如果由老师直接讲述,则使学生失去一次总结思考的过程。教师应当基于总结目标创设若干个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集,以问题集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在回顾中总结实验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实验可能改进的方案等;在总结的基础上应有拓展,拓展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关系,特别是新学的化学原理在未来可能的应用前景等,激发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做更广阔的思考。以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并拓展思考,化学实验课往往能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中完成。

整体而言,以问题为导向的化学实验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同时还有助于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瓶颈,全面提高实验实效。

(三)以合作为主线,促进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实验中的“科学探究”有多元化的方式,“合作”是重要的组织形式。毋庸置疑,基于“科学探究”视角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实验活动的开展应当以合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参与实验,以促进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为例,本实验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二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本实验的组织实施环节,教师建构了以“合作”为主线的实验模式:按照一定的分组方式,将学生按照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自行推选组长,组织本小组实验活动的开展。合作实验小组的任务有以下几点:①收集有关实验的资料;②制订实验方案;③基于教师的指导自主开展实验活动;④记录实验的流程,观察实验的现象;⑤汇报实验成果。为确保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事干,都集中精力干,教师主张各小组按实验流程环节进行分工,五个流程环节,刚好一个组员负责一个。教师同时规定,每个组最终实验成效决定小组每个成员的评分。这样就把各个成员的最终得分与小组合作绑定了起来,各个成员相互配合得就更密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