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三物理复习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曹洁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情境化是“以价值为导向,以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体现了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情境,能很快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对高中物理教师来说,应该充分意识到使用情境教学的好处,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对情境的创造性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重点知识的理解。在“教”和“学”的要求下,根据相关的原理,精心创造合适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情境,可以大幅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简谐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132-04
高中物理是一门高考考试科目,在大学选拔各种人才、指导学生的科学素养等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始终把理论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文章结合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机械振动”这一节内容,运用“情境链”的方式,将所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核心的物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一、 问题情境模式在高三复习中的重要作用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每一个概念或规则的出现,都离不开人们观察、分析和提炼的大量的生产生活实例。在高三物理课堂上,教师仅仅是单纯地列举相关的概念或公式,采用一个知识点与多个例子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对有关物理概念本质的了解,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给课堂注入新鲜的生命与能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需要恰当地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把重点、难点和考点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学知识同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运用能力,将现实情境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物理的用途与重要性,从而激起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愿望。
(一)背景介绍
高中物理教育是高中理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由于传统的物理课程理论性强,学生难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很难建立物理模型,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例如,在考查机械振动这块内容时,2022年江苏高考出了一道关于机械振动的题目,当时学生反映题目难,没有思路,无从下手解答。文章提出可以运用问题“情境链”的方式,整合已有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把学习的物理模型和考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及教学“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运用所学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问题-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被广泛采用,但实际作用及实施策略仍需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目的
文章以高中物理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情境设计方法的分析,对“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及效果评估进行了研究,从而总结了“问题情境”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基于问题情境教学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二、 基础原则构建高中物理课堂情境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情境创设是促进教学目标更好达成的一种主要途径,但并非终极目标。因此,在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时,确保情境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使情境完全贴合教学主题和学生特点,利用情境凸显教学要点,解决教学难题。然而,情境的构建必须与教学实际需求相结合,对情境的数量进行恰当的调整,以形成最符合物理规律的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针对性原则
创设课堂氛围必须具备目的性,氛围需贴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而氛围的内容应聚焦于那些难以把握的关键点。情境设置要保证学生的物理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新老知识结合起来;在发生了认知冲突之后,再根据原有的知识来进行探索,然后再扩展到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在有针对性的情境下,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效果提升。
(三)启发性原则
创设情境,就是要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思想等方面的新变化。为了促进学生情绪和思维的真正转变与积极成长,必须构建一个充满启发性的环境,以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对新知识的内容与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剖析,使新老物理知识之间的高效转换,从而实现物理知识创造性的应用。
三、 问题情境的实施策略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问题情境”的运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实现要保证问题的富有挑战性与启迪性,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有趣、实用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快乐,要注意问题情境的适切性与个性化。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要求,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问题情境的难度和内容可以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确保每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例如,在机械运动复习课中,教师需要了解简谐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变力模型,当弹簧的形变量发生变化时,弹簧模型的弹力会即时改变。这种特性使得它能够完美地适应动态平衡问题,以及牛顿第二定律中关于瞬时变化的探讨,进而检验学生运用动力学视角解决难题的技巧。同时,当弹簧的形变量产生变化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亦随之改变。因此,简谐运动经常与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结合,形成综合问题,以检验学生运用守恒原理解决问题的技巧。因此,弹簧模型成为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优秀主题。对弹簧振子这一理想模型,可以进行如下问题链的情境化教学。
问题1:如图1所示,在倾斜角度为θ的平滑斜面上,小球被拉下一段距离后释放。假设空气阻力可以忽略,试说明小球的运动属于简谐运动。(教材选择性必修一P45)
证明:设小球处于平衡位置时弹簧伸长x0,则有mgsinθ=kx0,
小球由平衡位置被拉伸x时,受到的合力为F,则有F=k(x+x0)-mgsinθ,
解得F=kx。
力F与位移x的方向相反,因此可以表示为F=-kx。因此,小球的运动表现为简谐运动。
老师点评:弹簧弹力加一个恒力的运动,还是简谐运动。物体的受力决定了物体运动的变化,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可以推断物体速度的变化;反之,通过物体运动的变化,也可以判断物体受力的特点。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科能力。
问题2: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物块连接在一起,在倾斜角度为θ的粗糙斜面上,小物体被拉下一段距离后释放。假定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分析小物块的运动形式(已知μ<tanθ)。
学生思考总结:上滑运动可看作简谐运动,下滑运动也可看作简谐运动,物体受到的力增加了滑动摩擦力,然而从等效性的角度来看,只需将“mgsinθ”替换为“mgsinθ-f”,因此其运动特性依旧是简谐运动。然而,它们并非周期性简谐运动的完整体现,仅是其片段而已。若仔细观察连续不断的往复运动,会发现由于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这种运动本质上是阻尼运动,其振幅会逐渐减小,直至最终停止。
问题3:如果在如图2、图3、图4中,A,B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做简谐运动,那么AB间杆中力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体会:运用整体隔离思想:整体分析,AB做的是简谐运动,根据整体受力分析和对B受力分析可知:弹簧中的力和AB间的力变化趋势完全相同。
在以上的三个问题情境下,再来研究这道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题:
如图5所示,轻质弹簧的一端被固定,另一端则与物体A相连,弹簧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当物体A从静止状态释放后,它会沿着斜面向上移动至达到最大位移。立刻将B物体轻置于A物体的右侧,A和B从静止状态开始,一同沿着斜面下滑,下滑过程中A和B始终保持接触。当A返回起始点时,其速度为零,A、B与斜面的动态摩擦系数一致,且弹簧未超出其弹性极限,则( )
A. 当滑动至最大位移的一半位置,A的加速度朝向斜面下方
B. 当A向上滑动时,弹簧的弹力方向保持不变。
C. 在下滑过程中,B对A的作用力先是降低,随后又上升。
D. 在这一过程中,A和B克服摩擦力所完成的总功超过了B的重力势能的减少。
寻找题眼:A、B由静止开始一起沿斜面向下运动,下滑过程中A、B始终不分离。
构建模型——简谐运动。因为上滑过程遵循简谐运动的规律,题目中提到的最大位移的一半位置,实际上就是简谐运动中的“平衡位置”,此时加速度为零。故A错误。
推理论证:整体与隔离,F弹与NBA方向一致,所以B正确,F弹与NBA大小成正比,因为F弹逐渐增大,所以NBA逐渐增大,故C错误。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设计若干的分组作业或协作作业,让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沟通,互相合作,从而提升自己的成绩,增强自己的团体协作精神,要注重对学生的反馈与评估。在问题情境的实现中,教师要注意并评估学生的成绩,适时地予以肯定与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所学内容进行适时的反馈与评估,使其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与把握,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四、 高中物理课堂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问题情境”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方式,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启迪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创新,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并评估学生的成绩,适时地予以肯定与引导,在课堂上要注意设置有目的、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题中获得所学的知识、技能的提升。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更多的是“启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其提供所需的资料与指引,并为学生自己探索与解答问题的空间。通过问题情境法,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思想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从物理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剖析物理现象,才能确保对物理问题的掌握与求解,特别是在了解物理学的观念时,更是要用物理学的思想去进行思维。在高中物理教育中,通过对现实生活和体验情境的创设,能反映概念的基本性质,并能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二)通过构建问题情境和使用多媒体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言语来营造情境,而许多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优点是直观、快速、信息量大,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用图像、文字、声音和图像刺激着人们的各种感觉,把单调、抽象的物理观念变得生动具体起来。一些物理知识是不能用现实场景来演示的,或者是一些物理情境是学生没有办法亲身去经历的。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模拟演示,将难以观测或者难以想象的内容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展现,实现良好的物理模拟,以提升物理学的教育品质。
(三)创设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设置情境指导学生做好调查方案,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通过仔细地观察和亲身体验,获得新的发现;并对此进行提问,进行大胆猜测,使之产生一个科学问题,最终解决相关问题。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以构建情境为基础,是一种在物理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手段。其宗旨在于激发学生在特定课堂情境中,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物理知识,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构建各种情境作为媒介,精通情境教学活动的核心原则和情境构建的基本方法,能更高效、全面地提升现代高中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鞠银慧.基于情境的递进式问题串在高三生物学复习中的实践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4.
[2]李永仕.基于数据分析的高三物理复习课精准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3]颜仁泽.基于“问题链教学”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3.
[4]许晓航.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策略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
[5]陈健翔.问题式教学在高三物理复习中的实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