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黄建龙

摘 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强调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创新设计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在此背景下,加强“教—学—评”相结合,是提高政治课堂效率的必然要求。文章主要探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议题式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以及“教—学—评”一致性下如何开展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评”一致性;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142-04

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基础教育重要的使命。高中政治在高中课程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命题特点来看,高考试题已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强化高考命题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加强考教衔接,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命题,降低机械刷题收益,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

一、 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及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评”严重脱节,课堂效率低下。一方面,教师满堂灌,总是对学生放心不下;另一方面,学生又不“领情”,不理解,学得很累,考试效果又不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情分析,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需要学什么、要怎么学、是否真正学会了。教学目标、过程、结果三者相背离的现象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教、学、评相互割裂,缺乏一致性是导致政治课堂低效,培养不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

(一)“教—学—评”一致性含义

“教—学—评”一致性具有两方面含义,从大的方面理解,对教师与命题专家的总结性评价、外部评价而言,只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师或命题专家的命题应该保持目标的一致性;从小的方面理解,对学校和教师的课堂而言,指的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二)坚持“教—学—评”一致性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改》(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把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合并成了教学与评价建议,同时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从课程性质到课程目标,再到课程结构和内容,又到学业质量,最后是实施建议,新课标结构上的这种变化和完善,使得其逻辑更加严密;从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到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四级划分,使得新课标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更为凸显;教学和评价建议的合二为一,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的提出,以及教学与评价案例的呈现,则更强调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使新课标的操作性和指导性明显增强。

(三)坚持“教—学—评”一致性是顺应新高考,推进教学改革的需要

从2024年福建省普通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第17题来看,该题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以乡村建设与乡村创新创业创造为主题的两岸合作机制为情境材料,要求考生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全面准确获取材料中某集镇新旧面貌的对比信息,主动探究团队驻村“陪护式”服务的路径;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搜索、信息整理、语言表达、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考生提升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树立“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增强对党和国家推动两岸融合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政治认同。可见顺应新高考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在现实的政治教学中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以知识导向向能力素养导向转变,以机械刷题解题训练为导向向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为导向转变。因此,在高中政治实际教学当中要十分重视“教—学—评”的一致性,注重大概念、关键能力、单元教学等议题式教学活动。

(四)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含义

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围绕学科内容,设置相关议题,通过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作为载体,开展课内外议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内化知识素养的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 议题式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议题式教学中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关键在于教师应该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指导下,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即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清晰准确;评价任务要多样有效,可想可说可写可做;教学活动要求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效果明显。

(一)科学确定学习目标

只有确立学习目标,才能明晰教学方向,注重学习目标引领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评”一致性,从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

1. 分层分解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达到的质量标准。高中政治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到每单元章节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具体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如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依法收集运用证据”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新课标可以将学习目标设计为:了解掌握证据的概念,证据的种类;理解收集和保持证据的要求;明确我国诉讼法中规定的举证责任承担;结合实例体会举证对诉讼成败的意义,树立证据意识;学会收集、保留证据,提高举证能力。

2. 做好教材分析

分析本单元教材的性质、特点、在课程中的地位,在学科中的前后左右关系甚至是学科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结构、特征、背景、内容等;分析本单元教材涉及的学科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可能会涉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思想、意义、品格、价值观等。分析本单元教材达成学习目标的可能性,从而决定对教材的删减、补充、调整的达到用教材来教等。

3. 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探究方面的能力如何、哪些学生已经有这些基础、哪些学生需要补救等。关于该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可能出现的易犯错误的知识、比较困惑的知识部分在哪里,即学习难点在哪里;还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氛围、体能状况、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甚至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

(二)设计评价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证明学生已经实现了预设的目标,就需要通过一定的任务评价来加以衡量。如何计评价任务?首先,要确定要考核的知识点所处的知识维度及内容标准。其次,要分析该知识点所要求的认知维度(即新课标中所规定的认知要求)。再次,寻找真实的素材,根据这两个维度开发表现标准,并依据表现标准编制评价任务。最后对评价任务进行分析。如部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首先根据课程标准来分析学习目标:①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及关系;明确新时代我们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增强了政治认同素养。②从不同角度理性分析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归纳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并明确树立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两条根本标准,提升了科学精神素养。③明确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强化了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然后针对上述的学习目标相应设计出如下的评价任务:①引用生活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事例,识别价值判断和价值冲突,并能说出二者的关系。②分析现实生活中价值冲突案例,小组内讨论交流,说出价值冲突的原因与合理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③模拟一次民主恳谈会活动,设计民主恳谈会程序与流程。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就是安排与组织评价任务,催生学习信息、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其一,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其二,设计评价任务。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先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设计应涵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并采用表现性任务、小测验、观察、作业等多种形式。其三,创设任务情境。创设的任务或情境应贴合学生真实生活,让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学生,形成评价。任务情境的设计应具有结构化,保证学生围绕目标逐步理解、掌握、内化知识,促进学习迁移。其四,制订评价量表。制订测评相关要素的不同表现水平的指标,以便识别和衡量学生在特定任务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其五,实施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表,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收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证据。其六,反馈与调整。通过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观察,反馈教学效果,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

三、 “教—学—评”一致性下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

议题式教学法强调以议题为中心,创设活动型思政课堂,通过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从而升华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实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一)坚持以素养为导向,科学细化课程目标

在政治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要求,具体细化课程目标。例如,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选用了福建省屏南县寿山村发展的情境案例,结合教材细化课程目标:①在品味寿山村故事过程中,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及关系,从学生逐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过程中,懂得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并明确新时代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培育政治认同素养。②面对寿山村的价值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性分析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归纳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并明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两条根本标准,培育科学精神素养。③面对发展困境,借助“模拟村民大会”和“村情民意恳谈会”,遵循规则程序,学生共享决策,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培育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站在课程目标的高度,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都围绕教学主题开展,避免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由于主题背景的多层次而导致教学过于发散或偏离主题。

(二)围绕议题,强化活动

高中政治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文化、法律等。在实际操作中,应围绕议题展开活动,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

1. 选择恰当的议题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选择恰当的议题应该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其一,结合课程标准。议题的选择和设计应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新课标中有关“依法治国”内容教学建议:以“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为议题,探究司法公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体现公正司法的制度和措施。其二,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媒体上每天都有社会热点话题的报道,需要思考如何将有价值的话题转化为学生能够开展探究活动的议题。例如,“你是否赞成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此话题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知识的理解。其三,情境化呈现。将知识归还到具体的情境中,以情境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理解深度。例如,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理解。通过以上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选择和设计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中的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2. 活动型课程的构建

新课标指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活动型政治课程从范围看,包括课内活动型课程与课外活动型课程,课外活动型课程更符合社会活动的特点。活动型课程的构建,首先,做好议题设计。设计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的议题。其次,做好课前充分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施活动型课程的前提。教师需要搜集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确定议题、搜集相关事例,并熟悉议题的相关内容以及通过议题探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最后,活动实施。教师可以通过精选议题、巧设任务单、聚焦问题导向和运用多元评价等方式构建活动型课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