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
作者: 曹玉良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追求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实结合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文章以乡土情境为依托,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实践路径,并结合《守望精神家园》一课,详细阐述如何更好地促进项目化学习真实发生。
关键词:乡土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150-03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乡土资源是既具有区域特色,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优势资源。项目式学习是学习者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实际环境中的问题为目标驱动,将乡土资源转化为项目探索中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做中学”。为此,文章以《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为例,详细论述基于乡土情境的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路径,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不仅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度践行,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构建全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生态的必要途径。
(一)时代需求: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可以将该学科的很多知识、概念通过创设真实任务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概念解决问题,以深化对德性的认同与理解。同时,项目化学习可以有效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高质量发展:一是,项目化学习聚焦关键问题的解决。以项目任务为依托,教师可以将熟悉的生活问题、社会热点、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材料进行项目设计,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鲜活,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育人实践充满生机活力。二是,项目化学习突出进阶任务的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内容、项目主题设计递进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做”项目中主动建立认知,并形成经验,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
(二)价值追求: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认知、心理、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筑牢学生思想根基、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时段。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单一、形式固化,难以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而项目式学习促使道德与法治学习,实现了从目标导向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以兴趣为主导的主动学习;实现了从知识积累的“外在”学习转向潜力生长的内生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强中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是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回顾,更是一种迁移和运用。②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化学习以任务为驱动,在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需要学生展开合作,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③增强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活动的设计中,可能会涉及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学生运用以往经验和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④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在感悟实际生活、洞察时代热点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基于乡土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实践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课标理念落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以乡土资源为基础,以项目式学习为手段,通过“确定项目主题—引入驱动问题—实施项目活动—展示项目成果—实施多元评价”几个阶段,推动项目式学习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基于学情调查,确定项目主题
在项目式学习中,科学设定项目主题是基础环节,如果缺少明确的、科学的项目主题作为引导,则会导致项目学习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道德与法治与原则理念的体现,可以为主题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撑。但是,在项目主题的确定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教材为依据,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学情,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确定项目主题;另一方面,应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跳出单一课程的束缚,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宏观的角度进行项目主题的选择。
以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教学为例,在确定项目主题之前,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进行调查。根据学习兴趣与需求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比较大,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更加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方面的调查显示,九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大多停留在书面知识上,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且对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较为浅显。以学情为基础,确定以“保护非遗文化,守护民族精神根基”为项目主题,带领学生展开项目探索,从而让学生从精神层面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担当精神与参与能力。
(二)聚焦核心素养,引入驱动问题
项目式学习的问题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提出来的,是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具有导向性的问题。优质的驱动性问题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要贴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具有挑战性;二是,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持续的、深度的学习与探究;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等。
以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教学为例,本课内容包括延续文化血脉和凝聚价值追求两项内容,主要带领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基于本课内容确定核心素养目标为:①增强政治认同,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②培养科学精神,理性客观地看待不同文化,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③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意识,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积极作用。从教材内容和核心素养目标看,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更要学会如何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目标出发,以“如何守望精神家园?”为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为后续的项目活动做好准备。
(三)实施项目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以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教学为例,教师确定项目主题为“保护非遗文化,守护民族精神根基”,根据项目设计以下驱动性任务:
1. 任务一:我是小小推荐员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好非遗文化对延续历史命脉、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潍坊这片热土之上,不仅孕育了丰盈古朴的潍水文化,而且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在项目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潍眼看世界——潍坊非遗文化 绽放世界舞台》的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潍坊的“中国龙”花灯作品在巴黎奥运会展馆展出,并以此引出项目式学习任务:“除了比较了解的花灯、风筝,潍坊还有哪些文化遗产?并完成一分钟推荐和资料卡展示两项子任务。”
(1)子任务一:一分钟推荐——我了解的文化遗产。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利用一分钟的时间介绍自己了解的潍坊非遗文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剪纸、年画、核雕等),并由小组成员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2)子任务二:资料卡展示——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组内成员共同完成卡片内容,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完善资料,做到图文并茂。
2. 任务二:我是文化传承者
《守望精神家园》这一课的学习中,不仅需要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更在于学习和传承文化。“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如何守望精神家园?”以此驱动性问题为基础,设计以下两项子任务。
(1)子任务一:辩论活动——非遗视频的走红,引起了很多非议,“网红”博主是为了传承非遗还是为了博取流量?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年轻人以非遗内容走红网络,如李子柒、江寻千。有人认为这些人是为了博取流量,而有些人则认为他们是在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对此你怎么看?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非遗创作,并深入思考如何能够利用好网络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子任务二:出谋划策——作为青少年应如何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以小组为单位,对潍坊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例如,有的小组建议利用学校的劳动课程开展“传承非遗‘我接力’”的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和亲身体验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有的小组建议利用校外实践活动机会在社区举办非遗宣传活动,让当地的普通百姓对非遗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四)展示项目成果,多元评价升华
成果展示与项目评价是项目式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展示的机会,将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形成的视频、手抄报、资料卡等信息进行展示,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多元化评价,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以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教学为例,在“我是小小推荐员”的任务环节中,学生对身边的非遗文化进行推介并形成图文并茂的资料卡。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成果展示和互动交流,共同对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研讨与修正,并对自己小组或者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分析、讨论、评价,通过成果展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收获成就感。
在成果展示的基础之上,教师还要对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实践表现和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多主体评价、多方法评判、多元化呈现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我是小小推荐员”的项目活动中,教师通过制订详细的评价量表,对学生项目参与情况、项目探索成果进行评价,通过有效考查学习者的逻辑思维、问题处理能力等提高的过程,推动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三、 结论
本研究以《守望精神家园》为例,充分展现了乡土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中的呈现形式。通过项目式学习,不仅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了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还在实践性教学场景中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研究通过非遗文化、传承辩论等多元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这里所提出的实践路径,不仅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组织与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也为乡土教育资源在课程中的合理呈现提供了可行借鉴,具有普适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俊杰.项目导向,价值引领——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0):33-35.
[2]桂梅.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五个环节——以八上第一单元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4(8):16-18.
[3]郭郡郡,雷立瑞.“大思政课”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研学实践融合研究——以《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3,38(4):94-102.
[4]闫婧.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8):12-13.
[5]凌秀雯.深深桑梓情,悠悠育人心——例谈顺德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J].教师,2020(2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