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宁萍

摘 要:文章分析了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价值,即培养幼儿核心素养,还分析了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发力点与策略,教师需将明确教学目标、坚持文化为核、渗透幼儿一日生活视为剪纸艺术教学发力点,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剪纸艺术课程,结合学情开展多元剪纸艺术教学活动,基于家园社共育提升剪纸艺术教学水平,以期幼儿在剪纸艺术活动中有更多收获,继而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剪纸艺术;家园社共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163-04

在传统文化持续融入幼儿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成为教师要分析与解决的问题之一。剪纸艺术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剪纸艺术文化渗入幼儿园教学活动可增强相关活动的人文性、趣味性、多样性,还可实现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助力幼儿全面成长的目标。有些幼儿园在追求上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课程缺乏地域性、艺术活动脱离学情等问题,不仅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还会阻碍幼儿全面成长。基于此,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探析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价值

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有着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价值。首先,幼儿能了解我国剪纸艺术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浸润,萌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想法以及文化自豪感,进而在幼儿心田播撒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种子。其次,幼儿能在接触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学习诸多知识,如认识颜色、图形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幼儿还可认真观察、思考、实践,可强化其联想、类比、创新等高阶思维,幼儿得以提升智力水平。再次,幼儿能在剪纸艺术活动中塑造健全人格。所谓“健全人格”指的是幼儿的意识、情感、认知能均衡协调的发展,成为有忍耐力、自省能力、乐观精神、平和心态的幼儿。最后,幼儿能通过了解、学习剪纸艺术及相关技能而增强多元智能。例如,教师可给幼儿展示剪纸艺术作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讲一讲自己剪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等,幼儿得以在剪纸艺术活动中强化语言智能、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益,继而凸显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价值。

二、 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发力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有着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教师为了能整合剪纸艺术资源完成育人任务,需率先明确剪纸艺术教学目标,践行目标(成果)导向教学理论,在目标驱动下筛选利于幼儿学习与成长的资源,保证剪纸艺术教学事半功倍。从宏观来讲,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目标是立德树人,教师需用剪纸艺术资源启发人、浸润人、教化人,使幼儿能得到全面发展。从微观来讲,幼儿园需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立剪纸艺术教学目标,主要源于《纲要》阐明了“艺术”领域的教学目标。相关目标为教师整合育人资源并完成育人任务指明了方向。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微观目标主要有:①引领幼儿感受并喜欢剪纸艺术文化,使幼儿能感受到剪纸艺术之美,并提升审美能力;②调动幼儿参与剪纸艺术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获得良好的艺术体验;③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剪纸任务,在此过程中幼儿能通过互相欣赏与交流而共同进步。从理论上讲,宏观目标、微观目标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时,宏观目标有着统领性,决定着教学基调;而微观目标有着细致性、触底性,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师需在解决“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这一问题的条件下,高效组织与开展剪纸艺术教学活动,继而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二)坚持文化为核

剪纸艺术进入幼儿园的主要作用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幼儿教育视为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举措之一,使幼儿能从小接触、了解与喜爱传统文化,同时吸收文化养分,助力个人情感、思想、行为等良性发展。这说明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需坚持文化为核心,剪纸艺术文化内涵不可丢。教师要借助剪纸艺术输出文化历史信息,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社会认知、审美追求等。例如,教师可带领幼儿学剪莲花,借此机会引领幼儿了解莲花所代表的精神,如清廉、正直等;还可组织幼儿吟咏莲花有关诗文,使幼儿能接受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以及古诗文化的给养,达到剪纸艺术教学以文化为核心的效果,同时助力幼儿塑造健全人格,并体悟语言的音韵之美。因为剪纸艺术作品承载着诸多文化元素,如民间习俗、神话传说等,所以教师应注重挖掘剪纸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增强剪纸艺术教学内容的拓展性,使幼儿有机会看到更多面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提高幼儿园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三)渗透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一日生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保证教师能在幼儿做早操、参与集体活动、自由游戏等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增强剪纸艺术教学的渗透性与影响力,教师需确保相关教学活动可渗透幼儿一日生活。例如,教师可将“剪纸真有趣”视为幼儿游戏区角之一,在该区角准备剪纸所需材料与工具,引领幼儿自主参与剪纸游戏活动,教师根据幼儿游戏状态与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帮助幼儿解决剪纸问题的同时输出人文知识,讲授剪纸技法,鼓励幼儿分享剪纸收获以及赏析剪纸作品之美,继而达成剪纸艺术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在元旦前带领幼儿装饰班级,将班级装饰活动视为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组织幼儿剪、刻、撕出能营造节日氛围的剪纸作品,如福字、元宝等。教师还可鼓励幼儿用剪纸作品制作小灯笼、风铃等,使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剪纸艺术活动,幼儿得以优化活动体验,并在自主实践中掌握剪纸技法。教师在完成剪纸艺术教学任务的同时可培养幼儿学习能力、实践力、创造力等素养。

三、 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策略

(一)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剪纸艺术课程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需因地制宜,此为推动幼儿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同时教师可优化配置地域性教育资源,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剪纸有许多派系,不同派系的特点各异,以南方流派当中的佛山剪纸为例,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题材以戏曲人物、花鸟鱼虫、民间故事为主,依据剪纸原料与技法可分为纯色、铜凿、木刻套印、纸衬等类别。南方流派中还有湖北沔阳剪纸、福建剪纸等,江浙流派包括扬州剪纸、浙江剪纸等;在剪纸流派中,山东剪纸、山西剪纸等也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此,为了保证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能做到因地制宜,教师可汇聚地域资源高效育人,需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剪纸艺术课程。教师需从提高地域性特色课程育人质量的角度出发做到以下几点:①深入地域性人文场域做好实地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本地剪纸类型与风采,在此基础上统整剪纸有关资料,理顺本地剪纸艺术发展历史脉络,归纳总结地域特色剪纸艺术典型风格,确保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保留本地剪纸文化魅力与内涵。②以剪纸为抓手,扩展地域特色教育资源整合范围,主要源于各地剪纸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地经济、习俗、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为教师扩展特色课程建设内容辐射空间提供了可能性,使教师可进一步利用本地特色农作物、动植物、风景名胜、名人故事等资源展开剪纸艺术教学活动。③科学分设课程模块,一方面,将剪纸历史、剪纸作品赏析与寓意、剪纸技巧、创意剪纸等视为课程主要模块;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设置特色课程模块,将相关模块与本地风俗、美食、传统建筑等联系起来,使幼儿能在“家乡建筑之美”“我来剪美食”等特色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更加热爱家乡,传承当地建筑文化、美食文化等,使得剪纸艺术教学更有意义。④关注课程育人效果,这需教师注重自评,将地域性特色剪纸艺术课程育人预期与育人实况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课程开发盲区与短板,可助力教师找准剪纸艺术课程因地制宜开发与优化的突破口。在此前提下,教师能进一步优化配置幼儿园所在地区的特色教育资源,利用特色课程高效展开剪纸艺术教学活动。

(二)结合学情开展多元剪纸艺术教学活动

学情即学习情况,是幼儿在剪纸艺术教学活动行为、思想、情感、能力等方面的集合体。因为立德树人是剪纸艺术教学宏观目标,而育人为本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之一,所以教师需践行育人为本原则,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教师需通过课上观察、师生互动等方式把控学情,以及幼儿发展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开展多元剪纸艺术活动,达到学情、活动高度适配的效果,幼儿能积极参与、全面解放并增强素养。例如,教师可组织小班幼儿参与撕纸艺术活动,撕纸是剪纸技法之一,有着以手当剪、以撕代画的艺术特点。因为小班幼儿爱撕纸,操控剪刀的能力较低,所以教师可结合学情展开“撕个小娃娃”实践活动,为小班幼儿准备柔软、色彩丰富的纸张,还可准备一些贴纸供幼儿美化娃娃,打造安全、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小班幼儿能乐于参与撕纸活动,同时撕出的娃娃更具多样性,实现剪纸艺术个性化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组织大班幼儿参与“神奇动物在哪里”创意剪纸艺术活动,因为大班幼儿在以往的学习与实践中已经较为了解剪纸,掌握了一些剪纸技艺,同时大班幼儿思维活跃,想法天马行空,渴望自由创作,所以教师应根据学情营造自由度较高的剪纸氛围,尊重大班幼儿的想法,鼓励大班幼儿创新,强化大班幼儿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是个体立足客观世界持续拓展自身认识空间并开展多元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说明“创新”并非无中生有,而是要以个体的认识为着力点,达到通过认识不断发展支持创新的效果。对有创新能力的大班幼儿来讲,教师需帮助大班幼儿持续拓展自身认识剪纸艺术的空间。在此前提下,教师需引领大班幼儿参与多元剪纸艺术教学实践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结合学情开发微课,利用微课统筹线上资源,用视频、图片等多维介绍剪纸艺术,输出相关信息,刺激幼儿感官,使幼儿能通过听觉、视觉接收信息,继而加深幼儿对剪纸艺术的认识。例如,教师可借助微课整合《一剪遗文化,一纸遗更始》《遗·艺》《传承》及其他与剪纸相关的纪录片资源,用纪录片艺术语言讲述剪纸故事,传播剪纸文化,带给大班幼儿更多启发,用以激励大班幼儿创新,使幼儿可更好地体会纸上生花的乐趣。教师既要结合学情以大班、中班、小班为基准展开多元剪纸艺术活动,保证剪纸艺术教学育人为本,又要聚焦各班幼儿的成长实况与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层级性剪纸艺术活动”,考虑到各班幼儿之间的差异,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赋予剪纸艺术活动层级性。通常可将活动分为三个难度,其中A层活动难度最大,B层次之,C层难度最小,分别为想象力、学习能力、实操能力不同的幼儿而准备。幼儿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参与其中的剪纸艺术活动,也可在活动中与教师互动。通过师生互动打通教学渠道,幼儿得以接受知识,并达成学习目标。以“金蛇贺岁”层级性剪纸艺术主题活动为例,对C层幼儿来讲,教师可准备蛇剪纸作品雏形,幼儿仅需按照纹路剪、刻出镂空图案即可;对B层幼儿来讲,教师可借助微课展示蛇剪纸过程,并引领幼儿观察、模仿以及自主实践,在此基础上幼儿可得到“金蛇贺岁”作品;对A层幼儿来讲,教师可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若干剪纸作品,带给幼儿启发,鼓励幼儿创想,赋予蛇不同的形态,并搭配叶片、梅花、雪花等不同的装饰,使幼儿能在创想、创新、创造的过程中体悟剪纸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在幼儿参与多元剪纸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赋予评价层级性,解决教学评价“一刀切”的问题,通过分层评价指导每位幼儿攻克剪纸难关,增强剪纸信心,保证剪纸艺术教学更具针对性与生本性。

(三)基于家园社共育提升剪纸艺术教学水平

家园社共育指的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各界合力完成教育任务,是新时代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目的是整合多方资源,共建稳定、统一的幼儿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高效达成幼儿教育目标。为了从微观、宏观两大角度出发,达成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目标,教师需注重家园社共育。例如,在国庆节前后,幼儿园可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欢度国庆,爱我中华”为主题,引领家长与幼儿合力剪五角星,并动手制作五星红旗,将剪纸艺术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家园共育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能帮助幼儿剪纸,还能了解幼儿的性格、能力等,为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给予支持,同时幼儿可通过学习剪纸知识与技艺健全人格并增强多元智能。再如,在重阳节前后,幼儿园可与社区合作展开“剪纸心连心”公益活动,邀请社区的老人与幼儿一起剪纸,在活动中会剪纸的老人、社区工作者、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人可与教师共建“多师型”课堂,合力讲解与剪纸有关的知识,如剪纸的历史、剪纸作品的寓意、剪纸的技法等。这不仅能补齐教师剪纸艺术教学能力短板,还能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也可面向幼儿传播“孝文化”,继而提高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的实效性。当前,有些地区兴建剪纸博物馆,博物馆提供剪纸体验类服务,有条件的幼儿园可整合当地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在博物馆剪纸体验类服务项目的助力下赋予剪纸艺术教学空间扩展性,并丰富教学形式,优化幼儿剪纸体验,使幼儿更爱剪纸。为了保证家长、社区、博物馆等主体能劲往一处使,教师需做好剪纸艺术教学规划设计工作,用以阐明教学预期与方法,同时明确各方教学责任,以家长为例,其在“家长开放日”需协助教师引导幼儿完成剪纸任务,还要在幼儿剪纸期间传播剪纸艺术文化知识,加强赏识评价,继而通过家园共育优化剪纸艺术教学效果。教师在家园社共育过程中需建立健全反馈机制,鼓励合作教育一方反馈教学实况,提出宝贵建议。教师得以从实际出发采纳多方建议开展教研工作,通过教研更新剪纸艺术教学思想、内容、手段等,使得相关教学活动能良性发展,进一步发挥家园社共育的积极作用。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教学活动利于幼儿思想、情感、能力等方面良性发展。为了使幼儿能在剪纸艺术教学活动中全面发展,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弘扬剪纸艺术文化,将剪纸艺术渗入幼儿一日生活,还要在因地制宜、育人为本、家园社共育的基础上提高剪纸艺术教学质量。未来幼儿园将更加重视剪纸艺术教学,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课程、模式等,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核心素养,继而提升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剪纸艺术在幼儿园的实施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4(16):201-203.

[2]赵丽,庄鸿远.剪纸活动在园所有效开展策略研究[J].造纸信息,2024(6):83-85.

[3]王丽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以阜阳剪纸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4(12):60-62.

[4]王施宇.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策略研究[J].玩具世界,2024(4):251-253.

[5]牟清麒.幼儿剪纸艺术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究[J].造纸信息,2024(4):80-8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