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携手共促幼儿情绪社会化发展策略探究

作者: 仇思晓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到:“幼儿园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情绪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和幼儿园作为两大成长环境,家园携手对促进幼儿情绪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文章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家庭和幼儿园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家园携手;幼儿发展;情绪社会化;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159-04

情绪社会化作为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涵盖了情绪理解、情绪表达以及情绪调节三个层面的社会化进程。这一过程并非随年龄增长而自然成熟,而是受到家长、同伴、大众传媒以及幼儿自身气质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现有研究数据表明,5~6岁幼儿已初步具备维持稳定情绪体验并保持积极情绪状态的能力,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情绪管理的基本技巧。然而,在日常观察中,不难发现部分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大的情绪波动,且在操作活动中极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干扰。此外,多项研究证实,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情绪相关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幼儿情绪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文章建议幼儿园与家庭应携手合作,在充分考虑幼儿共性特征的同时,关注并尊重其个性差异,共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情绪教育活动,以促进幼儿情绪社会化进程的全面发展。

一、 幼儿情绪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情绪社会化发展对幼儿人际关系及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幼儿情绪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观察和模仿,幼儿开始学习如何解读他人的情绪信号,如何在社交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根据情境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等。例如,当幼儿学会在冲突中控制愤怒,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不满,他们更有可能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因此,当幼儿具备良好的情绪社会化能力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与同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展现出更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情绪社会化发展对幼儿道德习得的重要性

情绪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幼儿通过情绪社会化过程学会区分对错,理解道德规范背后的情感意义。例如,当幼儿在学习分享和合作时,他们不仅理解这些行为的社会价值,还体验到与他人共享快乐的情感满足。因此,当幼儿学会分享、尊重他人、表达爱和关怀时,这些道德行为不仅体现了其内在情感的成熟,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通过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合作,幼儿逐渐形成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为其道德的习得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情绪社会化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性

良好的情绪社会化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有效应对挫折和压力,提升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维护其身心健康。当幼儿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更有可能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乐观。另一方面,情绪调节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幼儿的整体发展。此外,幼儿的个性特征往往在情绪社会化过程中得以展现和强化,如外向性、内向性、自信心等。这些特质将在个性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情绪社会化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情绪社会化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具备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幼儿通常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这些特质有助于他们更有效地吸收和处理信息,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相比之下,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幼儿可能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和愤怒。这些情绪状态可能削弱他们的自控能力,导致注意力分散和专注力下降。长期下来,这种不利的情绪体验可能对幼儿的学习效率和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较少的成就。

二、 家园携手促进幼儿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家庭是幼儿情绪社会化的起点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他们学习情绪管理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情绪表达、应对方式以及对幼儿情绪的回应,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互动,父母可以教会幼儿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绪。

(二)幼儿园是幼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幼儿园作为幼儿的第二个家,为他们提供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是他们学习社会规则和情绪管理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中,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学会分享、合作和竞争,这些社交经验有助于他们理解复杂的情绪关系。

(三)家园携手有助于形成一致的教育环境

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对幼儿的情绪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当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达成共识,他们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幼儿的情绪发展。例如,在面对幼儿的情绪问题时,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一致的应对策略,避免给幼儿造成混淆。

(四)家园携手可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家庭和幼儿园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如家长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和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的教育设施、专业教师和集体活动。通过合作,家庭和幼儿园可以共享这些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多元化、更丰富的教育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家园携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通过定期的交流和合作,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共同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这种沟通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幼儿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 幼儿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一)不了解自己的情绪

在家长和老师的印象中3~6岁的孩子总是开开心心的,有一点小事就很乐呵。但是小孩子在2岁左右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不仅仅是开心的,还有伤心、生气、惊讶等。而有一些孩子在这方面就表现得偏弱,只能感受到开心生气,对其他的情绪比较木讷。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原因。例如,当幼儿感到悲伤时,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这是由于失去了心爱的玩具还是因为受到了欺负。这种局限性可能导致幼儿在情绪管理上出现混乱,难以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

(二)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幼儿阶段孩子比较小,家长容易想到孩子不懂事,所以一些事情都会顺着孩子,就可能会忽略孩子的一些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家长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大发脾气,或者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说反话,“我不要了,我不去了!”或者有的孩子从来不说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用沉默来面对家长的问题。这些行为不仅可能伤害到他人,也可能导致幼儿在社交互动中被误解或排斥。例如,一个幼儿在因为想要一个新玩具而发脾气时,可能会被误解为一个脾气暴躁的孩子,从而影响他与同伴的关系。

(三)情绪起伏大,难以调控自己的情绪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应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乱发脾气,能较快缓解消极情绪。但往往现在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很多孩子的情绪波动都比较大,且不太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压抑情绪、发脾气、逃避或者全听别人的。这也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容易感到沮丧和焦虑,表现出一系列消极行为。若此阶段的个体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未能得到适当的培养与发展,即便是在成年之后,也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的状况,其性格特征往往更偏向于焦虑、冲动以及易怒等不良倾向,且在遭遇挫折时,更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或选择逃避行为作为应对策略。

四、 家园合力视角下的幼儿情绪社会化培养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成长环境,在幼儿情绪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幼儿情感和价值观的主要来源,通过家庭教育,幼儿学会表达情感、体验情绪,并从父母或家人的行为中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而学校则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往,幼儿学会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等社会技能,进而促进其情绪社会化的发展。

(一)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助力孩子正向成长

1. 建立平等的家庭人际关系

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根据研究调查,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裨益。民主型的家庭氛围最有利于幼儿情绪的健康发展,幼儿出现情绪失控的可能性也最低。

在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对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品质、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健康的社交范式都至关重要。家长不仅要留心观察和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还要努力提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2. 做好榜样表率作用

家长自己做好榜样表率作用,遇事要冷静。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主动向孩子谈论自己的情绪情感,并经常与孩子一起讨论彼此的情绪感受。这既能给孩子提供与同伴交流的范例,又能为孩子提供学习情感语言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培养起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带他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培养文化兴趣,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多引导孩子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孩子恢复心理平衡。

3. 注重和孩子情感交流

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用训斥、打骂、惩罚等手段加以压制,而要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耐心听取孩子的倾诉,了解幼儿的内心需求和行为动机,使幼儿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比如,当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可以将其拉到身边,抱抱亲亲他,请幼儿谈谈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共同分享快乐的事情。当幼儿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安抚他、帮助其疏导异常情绪,使幼儿愿意与家人分享自己的高兴与不高兴的事情。家人的关爱是幼儿的情绪进行合理排解的重要途径。

4. 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学习处理矛盾

家长要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家长可以多为幼儿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学习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提醒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轮流分享、互助、合作的交往技巧,共同游戏,并体验友好的同伴关系所带来的愉快和喜悦。

有的家长担心幼儿学习同伴的不良行为,可以用启发、交流的方式引导孩子对同伴行为进行评价,以避免其模仿和学习同伴的不良行为。

(二)优化师幼关系,读懂孩子的情绪密码

1. 做好幼儿的情绪辅导员,帮助幼儿释放不良情绪

(1)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是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石。教师应该耐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不打断他们的叙述,也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这样做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情绪体验。通过倾听,教师可以了解幼儿情绪的触发因素,以及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些情绪的。这为后续的情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理解幼儿的感受。幼儿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而强烈,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如何适当地表达和调节情绪。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尝试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放下成人的视角,进入幼儿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共情,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3)调节幼儿的情绪。当幼儿出现情绪问题时,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调节情绪。这包括提供安全感、使用积极的语言鼓励、教授简单的呼吸或放松技巧等。例如,当幼儿因为失去玩具而感到悲伤时,教师可以安慰他们,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提供替代的玩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这些方法,幼儿可以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