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林群羡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语言表达主动性、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提升。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通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发展。基于此,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表达准备、生成、逻辑梳理和技能运用四个方面提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029-04

小学生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其中语言运用强调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等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和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备在语言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交流表达的能力。从核心素养视角来看,语言表达能力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应积极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培养路径。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现状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逐步重视学生思维逻辑、语言能力等学科素养培养。但从小学生语言表达现状来看,存在缺乏表达欲望、表达不准确、课堂表达紧张等问题,难以达成语文表达能力培养要求。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学生性格、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达机会不充足有关。在小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词汇储备不足,在表达过程中容易出现词不达意等问题,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真实想法。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单纯侧重知识讲解,希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基础知识,并一味要求学生通过往复循环练习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却未能及时为学生创造自主表达环境,会降低学生表达的主动性,导致学生语言逻辑性、组织能力等不足,难以树立表达自信心,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带来了较多阻碍。

二、 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机会,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现个人风采,能够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形成浓厚语文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加强语言运用。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保持持久语文探究动力,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准确描述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向同学、教师求助突破学习困境,顺利达成课时目标,体会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开展深度语言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各种语言表达实践中开展学习活动,尝试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交流互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运用和创造语言的兴趣,促使学生保持持久语言学习的热情,认真对待各项语文学习活动,产生强烈自豪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锻炼思维能力

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需要学生掌握语法知识使用规则的同时,厘清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逻辑。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教师结合课程重点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厘清学习思路,有条理、有逻辑地运用简练语言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表达思路,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有逻辑地交流互动,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语言表达训练时,需要指引学生采集和分析相关字词、句式等,尝试串联成逻辑连贯、表意明确的话语,能使学生掌握系统逻辑思维模式,形成先思考、后表达的思维逻辑。同时,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日常语言建构,加强各种语言知识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思维能力,为学生开展多元语文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大量语言表达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助力学生发现语言美和学会创造语言美,形成独特审美情趣。如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握语言节奏,感受语言韵律美,学会流畅、得体地表达,发展语感。在书面表达中,学生采用逻辑清晰的语言准确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学会引经据典地论证观点,能够实现语言审美创造。在各种语言表达活动中,学生能够融入不同交流情景中,通过与文本、个体等对话精准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思想、情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正确自我认知,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在和谐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受到高尚品德、美好情感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信心,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阅读积累,做好表达准备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表达自信心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输出。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知识积累,能够为学生表达做好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性格、爱好等合理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积累,掌握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后续更好地运用知识和开展语言表达活动。

一方面,结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教师可以将阅读与游戏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玩乐中积累语言知识,充分感受语言魅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内容时,为加深学生阅读体会,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文章中曹冲称象方法后,组织学生开展称重游戏,促使学生回想并复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天平、砝码、盆等道具,利用文具盒等身边事物代替“船”“大象”等,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合作分工开展做记号、测量、记录等工作,再现文中场景。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也能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交流表达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书中人物对话,感受语言表达的文学性,掌握更多语言表述技巧。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够从语言层面分析和解读文本,锻炼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为引导学生品味和掌握课文中优美词句,从主观上理解、欣赏和积累更多词句,应将课文描述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事物,确保语文教学贴近学生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和理解各种词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繁星》这篇散文时,文章运用“密密麻麻”等词汇描写了繁星挂在天河上的美好景象,为帮助学生准确抓住其中优美词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繁星”景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根据想象出的画面完成绘画创作。学生围绕课文主题边阅读、边思考、边勾勒,将天上点点星光与地面上乘凉的个人放在一张图中,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充分体会语言文学艺术美,并尝试通过绘画方式将语言美转化为直观图画美。学生在介绍各自画作时,也能自觉运用文章中的美好词汇表达思想情感,积累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为后续描绘同类场景打好基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搭建语境,促进表达生成

为增强学生表达欲望,教师应搭建真实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实现语言输出,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内容的同时,主动结合不同场景表达想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在组织学习散文等文体内容时,可以从语言表达语气、声调等方面入手,通过朗读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开口难题,逐步掌握语言朗诵和表达技巧,锻炼语言表达基本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时,课文中包含“衔”“街”等许多容易混淆的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区分相近字的读音,促使学生在朗读语境中感受文字传递的情感,使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等话语体会作者笔下秋天的雨景,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你记忆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促使学生根据各自想象描述和表达,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和赞美秋天,实现语言对话与输出。

其次,小学生大多活泼、爱说笑,在语言表达上拥有较强可塑性,教师营造自由、和谐表达氛围,采取多元手段激发学生表达热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输出。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入手开展谈话活动,向学生提出“放学后,你们都是怎样回家的”等问题,学生将根据各自经验给出“坐公交”“骑自行车”等不同答案。在学生热烈讨论后,教师提出“以前没有公交车,古代人们可以选择什么交通工具”等问题,促使学生联系学习过的知识,逐步引出“小艇”这种古往今来都使用的交通工具。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围绕“小艇”讨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威尼斯这座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威尼斯房子都建在水面上,并且房屋密集、河道错综复杂,当地人出行能否离开小艇”等问题,由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形成强烈表达动机。

最后,学生在成长环境、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机会,将课堂打造成学生积极表达的舞台。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围绕故事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同时思考“孙膑三局两胜是否一定”,引导学生合作制作对阵图,在阅读相关片段后查找孙膑赢得比赛的原因,讨论:“你作为孙膑的对手,如何破局?”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孙膑的思维过程,从人物对话中揣摩对方心理状态后,根据各自想法调整马的出场顺序。这有助于学生将语文课堂看作内心博弈的赛场,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在互动沟通中交流各自想法,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同时,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语对话,培养表达逻辑

教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使学生学会有逻辑地表达,而并非简单进行语言叠加、拼凑。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口语对话,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人、事、物,在对话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一,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对话练习时,应先设计共同话题,确保学生围绕话题有序开展沟通讨论活动,有效表达自我认知,形成一定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板块“有趣的动物”内容时,教师可以以“你喜欢的动物”为话题,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动物,通过阅读课文和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探讨动物习性,尝试代表动物园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用语言描述动物特征。学生在对话交流过程中,能够逐步厘清描述顺序,先介绍动物外形特征,然后介绍动物生活习性,在表达和倾听中积累丰富语言表达经验,最终在对话过程中发挥语言创造力。另外,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对话,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后表达想法,做到有条理地输出内容。

第二,教师为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帮助学生输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活动,促使学生在语言辩论中产生思维碰撞,学会有理有据地分析和表达,培养反应、语言表达等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一文时,教师提出“作者做法是否正确、合理”这一辩论话题,在学生初步表达想法后,将学生划分为正反两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将形成各自立场,通过思辨性阅读寻找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应当保护动物,作者做法正确”“猎人通过猎杀动物来生存,作者做法不合理”“猎杀动物应分情况,应当保护幼小动物,以免物种遭到灭绝”等不同论点。学生在对话沟通过程中,将不断获得思想启发,学会从不同角度表达主观想法,提高语用能力。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将各种论据汇总,编写辩论发言稿,能使学生厘清思维逻辑,实现高效表达。

(四)写作练习,运用表达技巧

写作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教师通过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表达,促使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表达技巧,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教师将写作当作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达、反思和改进,经历问题分析、推断、质疑、讨论等过程,培养辨别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仿写、续写、扩写等关联写作活动,通过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深刻感知课文内容,锻炼个人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时,课文简短,但完整讲述了故事经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扩写,围绕“炎帝女儿”等不同角色创造神话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同时,教师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能有效调动学生表达积极性,树立语言表达自信心,养成在阅读后创作的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应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开展创意写作活动,学会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加强语言表达训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主题布置“调查你身边的昆虫”等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后到公园等场所寻找各种昆虫,观察记录昆虫生活习性,并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写作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够学会从语文视角观察生活,尝试在生活中用语言记录和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文学表达技巧。同时,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丰富语文写作形式,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实践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更多表达技巧,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 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继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分析[J].小学生(上旬刊),2024(11):133-135.

[2]刘春梅.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8):150-152.

[3]周金霞.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2):91-93.

[4]李维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写作活动的设计与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探究[J].考试周刊,2024(14):37-40.

[5]杨清如.活学活用,才能铸造精彩——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4(2):69-7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