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策略研究

作者: 刘英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策略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旨在深化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文章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活动,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了以下探究:阅读前,利用个性人物、精彩情节、影视资源、独特表达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时,设计猜想名著情节、绘制思维导图、分享阅读体验等任务驱动学生深度阅读;阅读后,组织名著研讨、名著推介、创意表演等活动来延伸名著阅读,旨在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037-04

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和深刻内涵,对培养人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设置了“整本书阅读”这一学习任务群,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促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中外名著的经典片段,供学生阅读思考。基于此,一线教师应根据新课标,依托经典名著作品设计导读策略,让学生在名著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 激发内在需求,调动名著阅读动机

名著阅读能够有效满足小学生对精彩故事的渴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但是,名著的体量较大,部分学生常常难以提起阅读的兴趣。针对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内在的阅读需求,激发他们对精彩故事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并保持对名著阅读的强烈兴趣。

(一)利用经典人物,激发阅读兴趣

经典人物作为名著中的灵魂,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刻的内涵,如《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疾恶如仇的孙悟空,《水浒传》中逆来顺受、被逼造反的林冲,《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这些经典人物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吸引他们跟随人物了解整个故事。基于此,在小学语文名著导读中,教师可以围绕经典人物设计导入活动,让学生对他们产生好奇,进而调动起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水浒传》的导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围绕鲁智深这一经典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设计学习活动,利用他的故事来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完成对名著的简单介绍后,利用多媒体,出示鲁智深行侠仗义的相关图片,并结合图片简单讲述“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等故事,从而让学生对这一主要角色的形象形成初步认识,调动起他们了解更多鲁智深相关故事的兴趣。通过这样的趣味互动,学生了解到图片中描写的是梁山好汉鲁智深,同时在教师的提问中对人物行侠仗义的故事产生了好奇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了相关章节的阅读。

(二)利用精彩情节,调动阅读热情

名著中精彩的情节能够满足学生阅读故事的情感需求,也能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因此,在名著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经典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关注,促使他们有动力、有耐心读下去。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情节,集中体现了鲁智深力大无穷、豪放直爽的性格特点。在课堂导读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展示了故事发展过程,即故事的开始是鲁智深在看守寺庙菜园时遇到一群泼皮无赖,通过种种手段收服这群人后每日过着快活自在的生活,在一次与大家醉酒后嫌菜园里柳树上乌鸦聒噪,便乘着酒意将柳树连根拔起。在欣赏这一精彩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片段,讨论故事经过,强化学生对故事的认识,以激发他们阅读整个故事情节及整个名著的热情。

(三)利用影视资源,引发阅读动机

影视资源具有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给学生带来音乐、色彩、画面、声音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形成探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名著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优质影视资源,为学生提供观看机会,以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接收信息,引领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场景的描述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在《水浒传》导读过程中,教师针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景阳冈》这一故事片段引入了相关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视听语言中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故事。通过观看影视片段,学生在特定的场景氛围的营造中以及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了景阳冈上紧张恐怖的氛围,加深了对故事以及武松这一英雄人物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阅读名著、了解更多精彩故事的内在需求。

(四)利用独特写法,培养阅读期望

名著中独特的故事架构和人物描写等手段对学生来讲有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在导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名著中独特的写作手法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如何通过情节构造、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等技巧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以此激发他们阅读、学习的内在需求。例如,在学习了教材中《景阳冈》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中“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章节的内容,并从人物细节描写的角度促使学生探究写作手法,激发阅读兴趣。其中在武松打虎的过程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老虎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老虎抓人有一扑、一掀、一剪“三招”;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这样的动作细节描写重点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学生通过学习内化写作手法也能够对阅读名著产生更强烈的愿望。

二、 利用任务驱动,促进名著深度阅读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名著阅读也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纷纷参与阅读活动。但是,通过教学观察和研究来看,部分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等情况,难以深入挖掘名著的思想内涵。针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促使学生由浅入深了解名著,真正体会名著的魅力。

(一)启发引导,研读情节人物

分析情节、研究主要人物是名著阅读的重要任务。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应聚焦名著内容,呈现经典的故事情节、重要人物,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讨论,进而理解名著的深层含义。例如,孙悟空是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贯穿始终的人物,是这本书当之无愧的主人公。了解这一形象的内涵及寓意是了解《西游记》主题的重要途径。在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西游记》第1~7回的故事,并以“心猿”一词为切入点,设计精读和跳读的任务,促使学生梳理并分析孙悟空由妖到佛的修心历程,来解读孙悟空丰富的人物形象内涵。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认真阅读,通过占领花果山、海外求道、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等经典情节来辨析孙悟空形象的两面性,学会更加辩证性地分析人物;结合孙悟空的修心历程,领悟作品的内涵,启发联系自己的成长感悟。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逐渐走出了浅层次阅读的误区,掌握了精读、跳读等科学的阅读方法,同时也在细读情节、深挖人物的过程中提高了名著阅读效果。

(二)梳理名著,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名著的结构和脉络,并实现对作品的整体认识。基于此,在名著导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研读情节、人物,还应从宏观角度促使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进而形成思维导图,为整本书阅读以及名著的深度解读奠定基础。例如,在《西游记》导读时,学生可以将主要人物、关键事件和主题思想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然后通过分支连接相关的细节和情节,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网络。其中,在“主要人物”下延伸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观音菩萨等角色;在“关键事件”下延伸出“取经前”“取经中”“取经后”等关键词,并重点对“取经中”的磨难进行提炼,如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大战狮驼岭等;在“主题思想”下延伸出宣传儒佛道思想,赞扬意志坚强、不畏险阻、敢于斗争等精神品质。通过这样图形化的组织方式,可以让学生对长篇幅的古典名著形成更加系统的理解,帮助他们记忆和复习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名著的思想内涵。

(三)批判评价,促进分享交流

引导批判评价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反思阅读体验、深入探究名著故事和名著人物的重要途径。在名著导读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搭建交流平台,促使学生进行批判评价,进而将个人对名著的理解和感受与他人分享,并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在《西游记》的阅读指导中,为了引导学生展现阶段性的阅读成果、鼓励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教师设计了如下阅读任务:一是“西游话题我来聊”。教师要求学生选取一个最喜欢的人物或故事与大家分享,锻炼学生的勇气,促使学生个性化表达。二是“西游人物我来探”。教师要求学生选择主要人物角色梳理其成长变化,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概括和评价,并联系现实表达自己对成长的感悟。三是“游记作品我来读”。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类似的游记作品,阅读经典章节,分享阅读理解,拓宽阅读视野。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学生分享展示了《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成果,也实现了拓展延伸,丰富了整本书阅读经验。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够主动回顾整本书阅读过程,分享阅读心得体会,同时也能够对名著中的重要人物进行批判评价,形成独立思考,从而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

三、 延伸名著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名著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素养发展设计多元化实践活动,如组织研讨活动、名著推介活动、创意表演活动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名著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潜力,促使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组织名著研讨活动

名著中不仅包含鲜活的人物、精彩的故事,还包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在名著阅读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联系现实生活,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其中的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针对此,教师在延伸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设计研讨交流活动,促使学生探讨名著中的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或者某一文化现象,以输出自己的观点,表达对名著的个性化理解。

例如,在完成了《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后,教师组织了以“磨砺与痛苦的辩证”为主题的辩论赛。在辩论开始时,正方列举了鲁滨逊建造住所、种植作物、驯养动物等事例,强调在极端条件下,鲁滨逊不仅学会了生存,更实现了自我救赎和精神成长,展现了人类适应力与创造力的光辉;反方则从情感与心理层面入手,指出鲁滨逊的孤岛生活充满了无尽的孤独、恐惧和绝望,是对其身心的巨大折磨,并强调鲁滨逊日记中透露出的对家庭的思念、对未知的恐慌以及无数次面临死亡威胁的挣扎,这都是无法忽视的痛苦经历,远非简单的“磨炼”所能概括。在攻辩环节,正方以鲁滨逊的积极改变和创新应对策略为依据,反问反方如何定义“痛苦”与“成长”的界限;反方通过引述小说中鲁滨逊对失去文明生活的深切哀叹,质疑正方对“磨砺”概念的过度理想化。在自由辩论环节,正反双方围绕“个人成长的价值与代价”“孤独与自我发现的双刃剑”等核心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并在最后环节实现了对辩题的总结。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内涵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从思辨中认识到了经典名著中蕴含的人文光辉对现实人生的启示,从而在阅读、研讨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二)组织名著推介活动

名著推介是锻炼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导读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开展名著宣传推介活动,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名著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的基础上表达对名著的理解和欣赏,并以合理的方式将名著推广给更多的人,从而为全民阅读做出自己的贡献。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教学为例,单元选编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等文章,旨在为学生打开通往世界文学的大门,让他们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的魅力。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视角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名著进行宣传推介。在推介活动中,有的学生利用手抄报的方式展示了这部经典冒险小说的故事脉络、主人公以及精彩的故事片段,并写下自己的推荐理由;有的学生利用PPT进行介绍,展示了对作品的喜爱;有的学生录制了短视频,表达了对名著的理解和认知;等等。这样的推荐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对名著进行宣传,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也能够将名著的精髓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给更广泛的读者,从而激发更多人对经典文学的兴趣。

(三)组织名著表演活动

在名著拓展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名著内容转化为戏剧表演,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为了配合“书香校园”建设,加强对古典名著的宣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组织开展了四大名著课本剧展演活动。活动前期,教师将学生分组,通过组内合作来研讨名著情节,并以课本为范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经典场景编写成剧本,将原著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在活动中,各组学生认真研读、创意编写、细心排练,最终呈现出一系列妙趣横生的课本剧作品。如有的小组选择《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带领观众感受到武松的英雄气概;有的小组选择《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通过精彩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取经途中妖怪的阴谋诡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唐僧的心慈面软、猪八戒的煽风点火等,从而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有的小组选择《三国演义》中“蒋干中计”这一片段,表现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样的展演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意思维,也激发了他们阅读、品味更多经典名著的热情。

四、 结论

名著阅读具有完整性、自主性、持续性,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终指向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深入、延伸阅读行为,促使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接受名著的引导和熏陶。当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还应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创新名著导读策略,并进一步推广到更广泛的教育环境中,让更多的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获得乐趣、增长智慧。

参考文献:

[1]陆娟.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6):129-131.

[2]陈军正.基于名著导读培养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4(11):38-40.

[3]林新慧.指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以古典名著单元教学为例[J].亚太教育,2023(22):39-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