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借助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

作者: 林娴娴

摘 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有着深远意义。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其人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文章立足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价值,重点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自信;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053-03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情感光芒,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至关重要,它能够让学生在领略古诗词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进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所以,基于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不足,应科学开展古诗词教学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

一、 古诗词在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价值

(一)文化传承之脉:诗词中的历史长卷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岁月洗礼,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一首首古诗词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犹如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而且这对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意义。

(二)审美涵养之泉:诗意里的美感启蒙

古诗词具有优美的韵律、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美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便勾勒出塞外大漠雄浑壮丽的景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使整个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跃然纸上。小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其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对美的鉴赏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而这种审美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更能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高雅,人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三)品德塑造之范:诗行间的精神灯塔

许多古诗词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导人们要注重品德修养,从点滴做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激励人们要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古诗词中的这些正能量能够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引,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修养,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四)智慧启迪之源:诗韵内的思维宝藏

古诗词中蕴含着古人的思维智慧,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及含蓄的意境营造,都能增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文化自信。在学习古诗词时,他们需要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词的主题,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分析力和创造力,对其文化自信的提升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情境沉浸:让古诗词“活”起来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学习也应该在情境中进行。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诗文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移情于景,带领学生去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内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与情感,让学生在情境的烘托下突破时空限制,与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深入体悟诗词的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

例如,关于王维《鸟鸣涧》的诗文教学,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静谧的《月夜山林图》:月光如水洒在山林间,山谷中一片幽静,偶尔有几只鸟儿惊起,鸣叫在山涧中回荡。同时,教师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漫步在这山林之中,感受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宁静。学生在这样一种情境感染下,仿佛看到了桂花轻轻飘落,听到了鸟儿的啼鸣,体会到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对大自然的热爱。最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纷纷回答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平和与对自然之美的陶醉。通过这种情境创设,使原本抽象的诗文内容变换为一种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增强了对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感受力,也为学生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溯源:挖掘古诗词背后的故事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创作的背景和背后的故事,这些背景和故事是理解古诗词深层含义的关键。挖掘古诗词背后的文化渊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所传达的文化价值。

如在教授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一诗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北方领土被金兵侵占、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等情况。其次,讲述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却壮志未酬的生平经历,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陆游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爱国诗词,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其一生的”。经过前期铺垫,讲解《示儿》这首诗时,学生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所蕴含的诗人“临终前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自己处于陆游的时代和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角色代入,让学生深刻感受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使其在思考、讨论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

(三)吟诵传承:领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诗方式,它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与古诗词的内涵紧密相连。通过吟诵,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音乐美,体会到平仄、押韵等格律特点,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词,而且能让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领略古人创作诗词时的情感起伏,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文化自信。

如在教学王昌龄的《从军行》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吟诵的基本规则,如平长仄短、入声短促等。其次,教师示范吟诵这首诗,注意在吟诵过程中突出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长”“遥”等平声字的拖长,以及“暗”“望”等仄声字的短促,以表现出边疆战场的辽阔与紧张氛围。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吟诵,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初步掌握吟诵技巧后,教师组织吟诵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吟诵展示。比赛过程中学生积极投入,通过吟诵也深刻体会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戍边的艰辛,对文化的感悟也更为深刻,文化自信也是有感而发。不仅如此,在优美的韵律中,学生对诗歌音乐美的鉴赏能力和用声音表达情感的能力等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拓展延伸: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将古诗词与现代生活进行拓展融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古诗词的影子,如在广告、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古诗词元素;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古诗词来表达现代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如用古诗词描写现代的风景、抒发对友谊的感受等。总之就是要通过拓展延伸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

如古诗词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主题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古诗词,如一些旅游景点的对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或某些品牌广告中引用的古诗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其次,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分析这些古诗词在现代场景中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古诗词来描述现代生活中的场景。如学生描写城市夜景时,会用到“华灯璀璨似繁星,车水马龙夜不停”,在描写春天时会用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借助这样一种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发现古诗词可以很好地表达现代生活中的景象和情感,并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使学生更加重视古诗词的学习,也促进了其文化自信的激发。不仅如此,在运用古诗词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理解能力,其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五)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深化理解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角度相互碰撞、融合,能够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不仅如此,合作探究式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

如在教授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绕“《春望》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诗句体现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分析出国家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的悲痛之情;有的学生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体会到诗人因时事而感伤、与亲人分别的痛苦;还有的学生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导致的衰老和憔悴。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倾听、交流、补充,逐渐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通过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对《春望》这首诗有了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同时也在交流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加深入地领略了古诗词的文化价值,这也为学生文化自信的激发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结论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古诗词教学的深刻价值,并迎合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灵活采取情境沉浸、文化溯源、吟诵传承、拓展延伸、合作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和有效,也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秀香.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甘肃教育,2024(8):80-83.

[2]王庆芬.品诗词魅力悟诗词之美——谈小学语文高学段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3(32):35-37.

[3]刘春敏.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探究[J].学苑教育,2023(18):32-33,36.

[4]谢丽雪.以趣入境,走近诗意——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2023(11):21-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