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刘焕彬摘 要:文化自信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个人成长、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滋养文化自信之根;其次应弘扬革命文化,以铸就学生的文化自信之魂;最后应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点亮学生未来发展的文化自信之光,进而探索文化自信育人目标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056-03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从多个角度探索有效策略。
一、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过去文化成就的自豪,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它既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认同与尊重上,亦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包容与理性借鉴上。新课标中,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维度,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
(二)文化自信的价值
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传统文化的传承、革命精神的弘扬等活动,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其独特魅力与价值。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现代文化的积极探索,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审美观念。在文化多元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策略
(一)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之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文明之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智慧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1. 多维度教学,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场景生动再现。在讲解《论语》时,可以通过动画展示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孔子讲学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感受儒家文化的氛围。亦可组织学生参与书法、茶艺、传统节日庆典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现代社会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和价值。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互动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君子”的行为准则,理解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礼让、诚信等核心价值观。
2. 案例:《论语》选读之“君子之道”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君子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深度解读,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意为自己不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也不要用这种方式去对待别人,其深层意蕴远不止于此,它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即要尊重他人,以己度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嘲笑他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讨论热点问题背后的道德缺失,并思考如何用儒家的仁爱、礼让、诚信等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日常行为中践行“君子之道”,当学生发现能够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来解决现实问题时,其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二)弘扬革命文化,铸就文化自信之魂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蕴含着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讲述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分析革命文学作品,以及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实质,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铸就文化自信之魂。
1. 多维度传承,让革命精神熠熠生辉
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讲述革命历史,特别是那些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详细介绍纪念碑上浮雕所展现的革命场景,如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以及这些场景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通过讲述这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激发他们的敬仰之情和爱国热情。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革命文学作品,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在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教师亦可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革命诗歌、小说、散文等,如《义勇军进行曲》《红岩》等,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为了增强学生的革命文化体验,教师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让学生感受革命精神;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如《建国大业》《我和我的祖国》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2. 案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之革命精神传承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生动的革命文化教育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纪念碑的设计寓意,包括碑身的形状、材料选择以及浮雕内容的选择等。例如,浮雕内容选择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如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等,这些事件和人物都是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碑文是纪念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崇高赞誉,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它告诉人们,革命先烈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并提醒人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在讲述纪念碑背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时,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和牺牲。例如,可以讲述长征途中的故事、抗日战争中的英雄等,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革命精神。在理解了革命精神之后,教师则可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设计“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革命精神的看法和思考,如此可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还能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明白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点亮文化自信之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旗帜,不仅彰显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他们文化自信、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的关键途径。通过学习反映时代精神、展现社会进步的文学作品,可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 多维度弘扬,让先进文化深入人心
教师可选取那些反映时代精神、展现社会进步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除了《邓稼先》这样的教材中的传记类作品,还可以选择反映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主题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的进步变化,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生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文本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并通过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如在《邓稼先》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再现邓稼先的科研历程,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习完成之后,可引导学生撰写关于科技报国、创新精神的小论文或演讲稿;或者组织学生制作关于邓稼先生平事迹和科技成就的多媒体作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奋斗精神。
2. 案例:《邓稼先》之科技报国与创新精神
《邓稼先》一文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迹,展现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光辉形象。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无私奉献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时代楷模。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料、访谈记录等补充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包括邓稼先的科研历程、家庭生活、个人品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观看这些材料,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邓稼先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在学习中,通过分析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他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讲述邓稼先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通过探讨邓稼先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经历,让学生领悟他的创新思维和奋斗精神。在深入理解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如何学习邓稼先的精神,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例如,可以设计“在新时代,你认为科技报国意味着什么?”“你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创新精神?”等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结论
文化自信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教学建议,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角度引导学生探索文化底蕴,培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袁思诗.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赜[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4,32(5):135-137.
[2]乔炎红.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J].中学语文,2024(21):24-26.
[3]周国圣.初中语文革命文化选篇教学检视与优化路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4(1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