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导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耿立广

摘 要:为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主体地位不清、教学质量低等问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积极响应素质教育改革,任课教师要从根本上对课堂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文章以初中化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问题链设计为导向,对其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展开探究,简单介绍了“问题链·导学”的重要性和配置方法,并结合课堂实践案例,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展开了全面探究。

关键词:“问题链·导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108-04

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形成有效的记忆,但是从长期来看,无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链·导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以问题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有逻辑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章将结合初中化学课堂,探讨“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应用实践,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对全面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问题链·导学”模式的概述及其重要性

“问题链·导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为基本教学结构,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提问、实践、再提问、归纳等学习过程,不断收获知识,提升自我。在“问题链·导学”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此外,“问题链·导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质。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探究。这些核心素质是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也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等方面。

二、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考试结果,轻实验探究

化学教学由于学科时间紧张,为了尽快达成教学目标,多数教师选择弱化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环节在课堂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几乎完全倾向于培养学生解答化学题目的能力,而将实验教学搁置一旁。原本应生动有趣、注重实践操作与探究的实验教学,逐渐变质,很多时候仅仅是教师口头讲解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以及结论,学生则单纯地背诵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奇妙与乐趣无法体会,渐渐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这对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都极为不利。

(二)探究性实验演变成验证性实验

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时间较为有限,这使得很多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时表现得极为仓促。他们只是简单地进行演示,“点到为止”,丝毫不会预留时间给学生去亲自操作实验仪器,对实验中呈现的各种现象,也只是轻描淡写地用一句话就概括完毕。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还未实际进行实验操作时就已经知晓了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其目的仅仅局限于对教材既定结论的验证,以及对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训练,完全缺失了让学生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关键环节,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难以在化学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创新激情与探索欲望。

(三)教学理念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无趣味

首先,很多化学老师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背定义、说现象、找本质、写反应方程式等。虽然有时也会配备一些辅助的教学工具,但起不到明显的作用,老师控制课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观。其次,化学变化是由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颜色的改变、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然而,化学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并不明显,导致一些学生对化学学习提不起兴趣。

三、 “问题链·导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出问题链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的内容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有趣的知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探究欲望。为更好地应用“问题链·导学”模式,应根据初中化学课堂中所要讲述的内容设计问题,以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并接受即将学习的内容,而问题的设计可以充分反映出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同时,还体现出了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趣味教学环境中,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首先,在“问题链·导学”模式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这些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中“氧气的性质”章节为例,进行问题链设计:

①氧气是什么颜色的?

②氧气有哪些性质?

③为什么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

④如何制备氧气?

其次,完成问题链设计之后,开始问题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氧气与不同物质反应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氧气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有何不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接着,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总结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和探究,学生逐渐深入理解知识,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在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链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例如,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不同的金属样品(如镁、铝、锌、铁、铜等)、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实验药品和相应的实验仪器,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资料卡片或多媒体资料,如金属与酸反应的动画演示等。这些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设计实验方案,开展自主探究。对初中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和分析数据等。

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然后让学生提出假设,如碳酸钙与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硫酸等反应。接着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比较不同反应的优缺点,如观察反应速率、是否便于收集气体等,从而确定最佳的制取方案。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例如,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会改变。教师要鼓励这些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即使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这种独立思考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三)设置互动环节组织学生交流问题链

在化学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化学课堂往往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问题链·导学”法应运而生,为化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师需要巧妙地设置问题互动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让他们在化学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化学元素符号时,学生往往觉得难以记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问题情景,引导他们寻找记忆规律。学生通过编写顺口溜、分享记忆方法等方式,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木炭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等常见现象入手,提出与燃烧条件相关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还巩固了旧知识,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总之,“问题链·导学”法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问题互动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

例如,在学习“化学肥料”这一内容后,各小组在全班交流时可以分享他们对不同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等)的性质、作用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的理解。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如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出关于复合肥料的相关问题,或者对某种肥料在特定土壤环境中的使用效果提出不同看法,通过这种全班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制订学习任务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把导入的问题链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要主动掌控课堂,以此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平台,并让初中化学课堂成为一个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初中化学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阵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中化学任课教师可以把主动学习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经历问题研究过程,使得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对化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以初中化学知识“溶液”章节为例,利用“问题链·导学”模式展开教学。首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开始前,任课教师需要设计好关于化学溶液方面的问题,如教师先准备一段关于“物质的溶解”的教学视频,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溶液的概念。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蒸馏水是溶液吗?如何判断?

②溶液都是无色的吗?你知道的溶液都有哪些颜色?

③物质只有分散在水中才能形成溶液吗?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相互启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新科技信息,引导学生打破旧观念和思维定式,对现有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化配置,以此形成新的方法,用于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能够更好地将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师总结归纳深化问题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