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及实践

作者: 方丹凤

摘 要:“双减”政策的提出为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减”政策的目标在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和校外补习负担,核心内涵在于推动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及全面成长。为了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初中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制定化学科作业计划,强化知识点间的联系,体现教育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化学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与当今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布置跨学科作业,并不是单纯将化学与物理、数学、语文等学科联系,而是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建立化学与社会、科学、科技、艺术等多领域的连接,使学生能够站在整体视角体会化学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文章就“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化学实现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和具体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双减”;初中化学;跨学科;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3-0120-06

自新课程标准贯彻落实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实现优化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双减”政策要求教师日常教学践行减负增效,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作业理念,带领学生透过化学知识认识现实世界,丰富化学知识储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经济和科技在不断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初中生的发展满足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方向,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在体会化学知识的同时,挖掘生活化学、社会化学的内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双减”政策,初中化学教师设计跨学科作业时要遵从合理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保证作业内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实现创新性教学。可通过生活化学,加强学生对化学现象和化学理论知识的感知,保证知识整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教育结构的整体性。教师可设置恰当的实践活动,加强校园与社会的连接,凸显教育结构一体化。也可适当设置综合作业任务,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

一、 “双减”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目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现如今,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化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是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化学知识,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强化科学探究,实现有效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理解化学,实现科学探究,并建立社会生活与化学间的联系,促进科学直观的形成。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较为基础,需要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为了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教师的日常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要遵循“双减”政策,关注初中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情况,加强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并形成持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双减”政策的核心内涵在于促进青少年的个性成长。学生生活环境不同,所体现的学习能力也有所差异。为了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在教学时要践行因材施教,关注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化学经验,加强其对生活情境及生活化学的了解程度,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为了激发其探究化学知识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化学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应当借助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形成个人认知和集体认知,明确身为社会公民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和能力,实现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 “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作业是实现知识内化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设置跨学科作业时要遵循合理性原则,体现知识融合的合理性以及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的合理性。在“以生为本”理念下,教师所设计的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保证作业形式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

当然,若想实现知识的有效融合,要适当增加有创意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布置新颖的作业,将学习变得鲜活有趣,加强学生的感知体验,并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热情。当学生对作业有了兴趣,就不会将其视为负担。同时,要注重学习空间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奠定基础。在布置作业时,要设置思考环节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拓展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化学是一门极具科学内涵的学科,所以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有探究性,要鼓励学生主动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其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参与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活动,提高知识技能水平,发展情感与态度,逐渐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一切教育活动的展开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就我国如今的教育体系而言,教育本身就是双边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学生要发挥主体性。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单纯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在设计跨学科作业时,遵循主体性原则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完整且成功的学习过程,主要靠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强,教育效果就越好。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教师设计作业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要,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保证作业内容是学生关心的、需要的。作业形式上则要讲究创新,凸显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教师会将作业视为监督和管理学生的活动,对学生的信任度较低,导致师生之间存在隔阂,学生对教师不信任,对待教师的教学过程自然不认同。为此,若想提升化学课作业的实效性,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既注重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又关注结果,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任务中锻炼自己,提高认识。

(三)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探索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办法。有专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可行性强、值得借鉴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观念。化学作为科学学科的代表性内容,在设计跨学科作业时,教师要遵循探究性原则,保证作业内容的探究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实现探究必须有问题,学生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由教师感知学生所提问题中蕴含的知识结构,再实现修正和拓展,帮助学生逐渐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有效地探究学习往往是由问题引导的,问题能够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保证整个活动过程自然地进行。在设计作业时不用刻意追求学生自己提问,而是要关注问题的内容和形式,教师设置科学的问题,并做到心中有数,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问题、证据、解释、评价、交流五个环节,实现知识的融合和整合,保证探究性学习的功能最大化。

(四)实践性原则

若想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教育功能,要让学生在创造中发散思维,就必须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没有实践思维的发展,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实践作为化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制订跨学科作业计划时也要遵循实践性原则。

“双减”政策是如今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的根本方针,教师要遵循“双减”政策,制订科学的化学课作业计划。要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建立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化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要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提升思维的敏感度。众所周知,人类的每一项思维成果都需要有实践的辅助,人类的思维是无限的,所以实践的过程也应当是无限的。通过实践反思理论知识,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越来越多的方向,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并体会化学知识的推广与应用。

三、 “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一)满足初中生兴趣需要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兴趣是一种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内在力量。当学生对某一门课程有兴趣,会持续地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相反地,当学生将某项学习视为任务或累赘,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身心健康成长。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布置作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推动青少年的个性化成长。保证跨学科作业可以实现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就能获得多层次的知识,也能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够使他们对化学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跨学科作业大多以综合的方式体现,有的学生虽然不能完成整个作业环节,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完成某一环节,能够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学习信心。当然,跨学科作业并不单纯是指化学跨物理或化学跨数学,而是实现化学跨物理、数学、语文等多个学科。每天面对的作业是不同的,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新鲜感,持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满足新课程改革需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化学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化学布置跨学科作业可以保证整体教育结构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跨学科作业更能凸显化学学科的内容特点,重视科学、社会与技术的联系。学生通过具体的课程内容学习,可以逐渐掌握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为了推进教育改革,一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备课授课,摆正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信心。相较于数学、语文等学科,学生对化学比较陌生,所以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直观的知识讲解外,还要制订完善的课后作业计划。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趋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化学与工业、农业、生活、社会等方面的联系,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深层次地体会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满足初中生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也在飞速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不断改革与优化的原因。初中生正处在复杂的青春期,且这一阶段是他们基本行为习惯、性格、意志和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教书育人,育其心志,育其才德。对青少年而言,他们所接受到的价值观念远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为了保证教育结构满足初中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教师要遵循“双减”政策,践行减负增效,实现跨学科作业,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

跨学科作业可分为课前预习、巩固复习、作业练习三个板块,不同板块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不同的。例如,课前预习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能力,提前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实现课堂的高效学习。巩固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保证时效性。而作业练习更考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其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做到认真仔细。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作业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知,提升科学思维品质,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四)满足创新性教学需要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实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如何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出有创新意识、有个性、有特长的新型人才,是当今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认知规律,在制订化学课作业计划时,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让学生对化学作业有兴趣,有热情,有期待。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制订化学课作业计划,可以保证整体教学满足创新型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教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终身成长。为此,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真正体会化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跨学科作业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有效的思维启发,使学生在主动探究新知的过程,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在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同时,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感受事物的变化及事物动态的本质,使整体思维更具灵活性和深刻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