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游戏的多元表征分析研究
作者: 蒋亦璐摘 要:在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界对幼儿表征能力的关注度日渐提升,而分析解读幼儿的思想与情感表征,对幼儿整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文章对幼儿自主游戏的多元表征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阐述多元表征在游戏中的应用意义,其次提出多元表征能力的培养方式,最后结合案例阐述自主游戏表征活动的优化措施,力求通过投放艺术材料、加强多主体合作、丰富表征形式等方式,使幼儿深刻体验表征乐趣,提升表征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游戏;多元表征;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146-05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同时也是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自主游戏,可使幼儿根据自身喜好与需求,自主选择材料、交流互动、开展游戏活动。而表征是外在行为对内心活动的再现,对3~6岁的幼儿来说,以具象思维为主,教师要细致观察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表现,通过语言、动作、图画等多元表征形式,丰富和深化游戏,促进幼儿表征能力提升,为幼儿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其学会运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教师也要进行表征特点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明确幼儿的喜好、游戏目标与情感诉求,为幼儿培养和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一、 幼儿游戏中多元表征的应用意义
(一)可促使游戏延伸和转移
表征是知识在个体心理的反映,是信息记载的表达方式,多元表征是将语言、艺术形式等作为实物的替代物,依靠象征符号做出动作的心理活动。通过表征解读,教师可了解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支持幼儿的游戏开展。例如,在自由活动时间,红红找到一本名为《便便》的书,其与好朋友玲玲分享,“小鸟的便便是黑色的、圆圆的,宝宝的便便是黄色的,长长的”,到了游戏分享环节,她在画本上画了许多圆圆的点点,老师问:“这些是什么?”红红答:“是小鸟的便便,在绘本上看到的。”下午开展户外游戏时,红红主动选择去涂鸦区画瓶子,不一会她跑来,拿着瓶子说:“老师,你猜猜瓶上的图案是什么?”老师说:“猜不出,是什么呀?”红红说:“是宝宝要便便啦,他已经憋不住啦!”在她的提醒下,原本抽象的线条瞬间有了样态,宝宝的膝盖夹紧,十分传神。可见,《便便》内容能充分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将这种体验延伸到其他领域,从而将语言学习渗透到艺术创作中,实现游戏的延伸与转移。
(二)可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
维果茨基鼓励教师采用绘画、书写等方式,引导儿童建构、表达新的观点,并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支持多元表征,推动游戏的高水平开展。幼儿游戏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幼儿回顾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并积累经验。例如,一日游戏结束后,回顾阶段甜甜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这时教师可展示甜甜今天在游戏区的照片,逐步引导其回忆今天都参与了哪些游戏、做了哪些事情。“我今天在玩具区搭建了城堡,在户外种了小白菜……”慢慢地,通过幼儿游戏表征的利用,甜甜回顾游戏时越来越认真,更注重细节。在游戏分享环节中,甜甜在纸上画了大房子,旁边画了几条长线,教师问道:“这几条线是什么呀?”甜甜答:“是风,大风差点把房子吹倒了。”教师接着问:“怎样才能让房子不倒呢?”甜甜陷入思考。这时老师号召其他幼儿参与进来,一同思考,有的孩子说:“把窗户关好。”还有的说:“在房子前面围上栏杆。”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巧妙借助多种表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通过绘画、符号、口述等方式,在无形中创建新构思,尝试让孩子自己解释事物逻辑,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同时,教师根据游戏开展情况,加大游戏复杂度,深挖游戏中潜在的教育资源,使幼儿的游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可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学龄前儿童的年龄较小,认知结构不完善,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每当接触一种新事物时,常常要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途径来认知和理解。通过多元表征的运用,可使幼儿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学会从多维度感受和认识事物,理解事物间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幼儿的一日活动离不开游戏,教师可鼓励幼儿自主并游戏,并从旁观察和引导,为其提供参与游戏活动、学习知识的机会,激发幼儿游戏兴趣,逐渐丰富他们的游戏经验。例如,在秋冬的户外游戏中,幼儿自主选择滑滑梯,活动期间多名幼儿跑来反映:“老师,有电!”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返回教室,老师提议:“刚刚许多小朋友感觉滑梯‘带电’,大家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呢?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吧!”明明画了一个滑梯,上面画了一朵乌云和雷电,他表示:“滑梯上的电应该是晚上打雷,雷打到滑梯上,所以才有电。”东东的画上是一个玩滑梯的小孩,头发全部竖立起来,他表示:“我看到婷婷玩滑梯的时候,头发全都竖起来了,她应该是滑得太快才会这样。”孩子们陆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真相到底如何呢?经过讨论、查阅书籍等,孩子们发现物体摩擦容易起电,并尝试用梳子磨头发、把碎纸屑吸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游戏兴趣充分提升,也在无形中积累了经验。可见,通过幼儿自主活动中意外发现的“静电”这一现象,教师适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巧妙运用表征与幼儿互动,可提升幼儿游戏的开展效果,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二、 幼儿自主游戏中的表征能力培养方法
(一)投放艺术材料,使幼儿体验表征乐趣
3~6岁幼儿的思维较为具体形象,以表征行为来呈现。游戏作为一日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游戏中鼓励、支持幼儿的语言、动作、绘画表征,可使其游戏能力提升,促进表征能力发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对此,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可投放许多艺术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分析,通过艺术材料表征,让幼儿体验创造的乐趣,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丰富游戏情境,探索线条与图形。大部分幼儿喜欢用绘画形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通常4岁以前的幼儿爱好涂鸦,但因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全,动作协调性不够,所画线条多是无方向、不连续的。对此,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使幼儿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探索线条、图形,用独特的笔触展现丰富的想象与情感,充分体验表征的乐趣。例如,在雨天组织幼儿到廊下观雨,重点观察雨水下落、雨滴的形状,由教师先在纸上画出云朵图案,幼儿在下方用线条表现下雨的场景。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对下雨有一定的感知,能够由上向下绘制长短不一的线条,将雨水直观展现出来。一位幼儿用白色的油画棒画线条,教师询问:“为什么你画的雨大家看不到?”她说:“因为雨是透明的。”老师说:“可以先在纸上用水粉涂一层蓝色天空,这样就能看到你的雨啦!”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的画面更加精美,幼儿能够创造出更多富含想象力的表征作品。
二是运用艺术材料表征,体验创造乐趣。教师投放不同绘画材料、工具(生活用品、自然物、身体部位等),可使幼儿感受不同材料特质,在探索中利用材料进行表征,体会创造乐趣。在游戏活动中,可引导幼儿用手指蘸取颜料画糖果、树叶、瓢虫等,也可用手掌蘸取颜料画太阳、苹果、鲜花等。同时,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也可作为表征工具投入使用,如碎布条、牙刷等,用碎布条蘸取颜料后,涂抹在纸上,可制造出烟花绽放的效果;秋天,师生一同收集树叶、捡石子,用蔬菜做拓印,在树叶上涂鸦、用石子拼造型等。通过上述艺术材料的应用,可使幼儿充分体验创造的乐趣,实现多元表征。
三是多变手工造型,锻炼创新思维。在自主游戏期间,教师可提供彩纸、绳子等材料,使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在撕纸、剪纸、折纸、搓绳等过程中,体会纸张表征带来的多变造型。还可为幼儿提供橡皮泥材料,使幼儿通过搓圆捏扁、自由组合等,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联。也可提供树枝、小花等,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将其插入花瓶内,锻炼孩子的肌肉动作、手眼协调、艺术审美等能力,并深切体验多变的立体造型,发展创新思维。
(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丰富表征形式
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提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提倡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儿自主活动,使儿童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采用多种表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表征方式包括肢体动作、绘画、表演游戏等,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支持幼儿模仿与扮演。角色游戏以模仿、扮演为基础开展,是幼儿思维开端的标志,可使幼儿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对3岁左右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开始依靠象征进行思考,例如,通过动作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境,教师应组织模仿与假扮等游戏,促进幼儿表征能力提升。例如,在玩“娃娃的家”游戏中,可提供锅碗瓢盆、枕头、娃娃等材料,鼓励孩子将现实生活经验转移到游戏中,对家庭主要人物进行动作模仿。还可投放一些自然物,如树叶、纸张、雪糕棍等,引导幼儿用这些材料替代生活中的某种物品,孩子们发挥想象,自发用树叶替代菜,用雪糕棍替代铲子,模仿炒菜的动作开始游戏。有些孩子将纸盒摆在一起做成小床,让娃娃躺在上面,有些还会用积木搭建灶台等。通过上述游戏可知越是功能不固定的材料,越容易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为假想与替代提供支持。
二是开展建构游戏。幼儿在摆弄、搭建等活动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积木通过拼凑、组合能变成新的形态,上述经验与知识的累积,可为后续平面、立体表现奠定良好基础。幼儿园普遍开设建构区,教师可投放许多大型积木,如纸砖、泡沫积木、饮料瓶等,让孩子们自由操作、发挥想象,在搭高、铺路、推倒中,提升自身技能与表征能力。3岁左右幼儿正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教师可提供充分的建构材料,不急于指导和启发,而是让孩子自由摆弄,发现材料通过不同组合后的立体表现。4~6岁的幼儿建构水平快速发展,可结合幼儿喜好,让幼儿与老师一起采集材料,在建构活动中积累更多表征经验。例如,春天到来后,幼儿对园区内的花坛产生浓厚兴趣,教师提出建构花坛的想法,并提供多种图形的花坛图片,投放相应材料,如花草、纸砖等,由幼儿自主开展花坛建设。幼儿起初无意识进行围合,后续开始认真观察花坛图片,对其模仿搭建,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幼儿的建构与表征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结合幼儿年龄,支持多元表征行为开展。教师可创建一个独立的区角活动环境,投放多种类型的表征材料,如与实物情境相关的材料(苹果、糖果等)、与教具模型表征相关材料(数字卡片、纸、笔等)以及其他表征材料(手鼓、铃铛)等。根据4~6岁儿童在运算、数字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年龄特点,立足区角自主游戏活动,以丰富的形式培养幼儿多元表征,措施如下:对于中班幼儿,多采用实物情境表征,或者与实物相关的图片表征,整体侧重于描绘性,但因中班幼儿的表征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表征方式,如在实物、教具的基础上,还可提供一些口语、书面符号等表征方式,这对幼儿思维与表征能力提升能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大班幼儿,多采用教具模型进行表征。该阶段幼儿普遍5~6岁,对图形、图表、书面符号有一定认知,所用表征形式更多,教师应注重幼儿描绘性、叙述性两种表征的转换能力培养,加深多元表征的记忆。例如,在“集糖果”游戏中,教师提供一块模板,上面带有各种各样的糖果,幼儿根据糖果数量制作算式卡片,要求所得答案与展示出的糖果数量相同,并将其贴到糖果下方,完成描绘性向叙述性表征的转变锻炼。此外,教师还可投放一个材料篮,篮内有多种描绘性表征材料,幼儿可自行选择用其表征算式题,实现叙述性向描绘性表征的转换锻炼。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可使幼儿两种形式表征自由转换,从而加深幼儿对数字运算的理解,也使得其多元表征的记忆得以巩固。
(三)加强多主体合作,培养幼儿表征能力
一方面,培养合作式表征能力。具体方式有师幼合作、生生合作、家园合作等。师幼合作适用于3~4岁的小班幼儿,要以主题探索活动为主,师幼一同参与到命题研究中,为幼儿提供尽量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投放可选择的材料,鼓励幼儿借助多种材料、不同方法,展现自己喜欢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生生合作适用于4~6岁的中班、大班,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交往能力有所提升,不但能注意自己的行为,还喜欢关注同伴的活动,如若游戏目标、兴趣相同,彼此之间可以良好分工协作,还会相互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例如,在“为小鸟建新家”活动中,同组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合作制作小屋。在此期间,幼儿不但落实了小组原本商定的设想,还利用材料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新想法融入进去,使小屋更加温馨舒适。家园合作适用于全年龄段幼儿,每个家庭的表征方式不同,教师在展现各家庭表征内容后,可以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借鉴、模仿,此举不但可丰富教育内容,还可提升幼儿表征能力。在活动开展中,还可鼓励家长走入幼儿园,与孩子一同开展主题活动,参与探索,共同表征。例如,在“中秋庆团圆”主题活动调查中,有些用照片记录家里团圆时刻,有些家里用图画、文字、剪纸等形式记录。可见,通过多种表征方式的应用,可使幼儿表征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