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作者: 刘静摘 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强调立足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处理,主要围绕“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开发与应用劳动教育资源,影响或改变学生对日常生活劳动的认知和态度,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树立学生自理、自立、自强意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开发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6-0025-04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涵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思路、战略任务和主要措施等内容。我们需从新时代“三类劳动教育”出发,通过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方式去影响或改变学生对日常生活劳动的认知和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其中,日常生活劳动虽然作为基本的劳动教育内容,但是学生呈现出轻视劳动、厌恶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的现象。文章具体立足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三个方面,以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层次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主题”,每一项劳动主题内容都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且难度逐层提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目的。
一、 劳动教育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与我国的国情结合,提出了“生活教育”重要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做”,提出“教学做合一”。
近年来,学校遵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倡导“面向生活”的课堂教学,打造“行知行”生活教育课程体系,这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素质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主旨就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要深入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日常实际,使其在日常动手实践中逐步学会劳动,因此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应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做到回归日常生活,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指导。
二、 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日常生活劳动意识不足
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日常生活类劳动对个人成长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处理学习和日常生活劳动的关系上,部分学生仍然认为日常生活劳动必须为学习让步,这表明学生还没有深刻领悟日常生活类劳动的意义,对日常生活类劳动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上。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日常生活劳动本该是爸爸妈妈做,自己做日常生活劳动只是在帮家长的忙,深刻地反映出学生对日常生活劳动的重要价值及意义无法正确认知。
2. 日常生活劳动知识匮乏
在对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的劳动工具的认识、劳动流程及一些基本的劳动卫生安全常识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日常生活劳动知识的了解都很匮乏。具体而言,在垃圾分类的题目中,仅有一半的学生能够准确地区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在给餐具消毒的题目中,仅三分之一的学生会进行餐具消毒,而对做菜与煮粥的步骤,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回答正确,表明学生对日常生活劳动的知识掌握水平相对较低。
3. 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失衡
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进行大量调查发现,学生对操作程序复杂并有危险的劳动技能,例如,做菜、洗衣服、使用家电等,学生对这类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低。而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劳动技能,例如,扫地、擦桌子、盛饭、使用剪刀等,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总的来说,学生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或存在一定使用难度的劳动技能,掌握程度较低,但对其他劳动技能使用熟练,表明学生对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的掌握处于失衡状态。
(二)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认知体系不完善
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我们发现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在对诸多教师的调查中,能够深刻感受教师的“无奈”:虽然深刻了解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尽快加强学生的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但在唯分数论的压力下,只能重点抓智育,而牺牲其他方面。
2. 课程开设不足
劳动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正式进入了课表,从国家层面来看也颁布了课程标准。但是这门学科究竟开设得怎么样,基于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除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学校,绝大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仍旧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 缺乏系统性锻炼
调查发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类劳动类型相对简单,缺少系统性的安排,日常生活劳动主要体现在自我服务上,例如,洗脸、刷牙、扫地、擦桌子、倒垃圾等。有些较为复杂的日常生活劳动,例如,做饭、洗衣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就比较少,诸多因素导致学生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类劳动类型颇为有限。
(三)开展问卷调查,掌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
通过开展分学段的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各个学段的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一学段的学生年龄偏小,有一定的劳动观念和意识,日常生活类劳动能力偏弱。教师和家长希望开展简单的清洁劳动,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意识和习惯。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观念和能力,有意愿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但是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方法的指导。第三学段的学生劳动能力得以增强,帮助家长做一些日常生活劳动的意愿比较强烈,希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
三、 分学段开发劳动教育资源
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段目标”的要求,我们围绕“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三个任务群,分学段开发并应用劳动教育资源。
(一)围绕劳动教育素养要求,细化劳动教育资源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将三个学段劳动教育资源目标细化如下。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目标
劳动观念: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劳动,懂得人人都要劳动的道理,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班级劳动,初步体会劳动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能在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初步形成喜欢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态度。
劳动能力:在完成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步骤与操作方法,初步形成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做到不浪费粮食,爱护生活用品等,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过程中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范;初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精神:能在劳动过程中不怕脏、不怕累。
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目标
劳动观念:通过日常生活劳动,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具有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意识,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
劳动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劳动技能加以解决,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劳动习惯和品质:主动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范,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精神:初步形成勤俭节约、不怕困难的精神。
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目标
劳动观念:通过日常生活劳动,认识到劳动对家庭幸福、社会进步的意义,在劳动过程中初步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
劳动能力:能发现日常生活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生活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劳动习惯和品质:在劳动过程中吃苦耐劳,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成安全劳动、规范操作、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精神:初步形成不畏艰辛、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确立劳动教育资源内容
由于各个学段的学生年龄和知识技能都有较大差异,我们在确立劳动教育资源内容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第一学段的学生从学会打扫房间、整理书桌开始;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洗衣服等;第三学段的学生,可以增加实践性和技术性更强的劳动教育内容等。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教育内容有专门的阐述。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学校的实际,选择适合相应学段的劳动教育主题,作为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资源内容。
再者,学生毕竟年龄较小,在确立劳动教育资源内容时,安全性是个重要的原则。例如,对年龄小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安全的任务,如打扫教室、整理书桌等。对年龄较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复杂、需要技能的任务。
小学生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资源主题(上册)
第一学段:
1. 穿衣洗漱去上学;2. 整理书包和书桌;
3. 我的衣服我会叠;4. 我的袜子我会洗;
5. 我为家人摆碗筷;6. 我为家人做沙拉。
第二学段:
1. 整理衣物我最行;2. 书架整理我拿手;
3. 我的鞋子勤洗刷;4. 打扫房间我能行;
5. 学做米饭香喷喷;6. 美味水果大拼盘。
第三学段:
1. 清洁帮手吸尘器;2. 擦洗维修自行车;
3. 你我齐做收纳盒;4. 整理收纳魔术师;
5. 做西红柿炒鸡蛋;6. 美味营养水果茶。
例如,第一学段,我们开发了如“整理书包和书桌”“我的衣服我会叠”“我为家人做沙拉”等主题的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感知劳动的过程与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具有初步的自理能力。
第二学段,我们开发了如“整理衣物我最行”“我的鞋子勤洗刷”“美味水果大拼盘”等主题的劳动教育资源,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学段,我们开发了如“整理收纳魔术师”“做西红柿炒鸡蛋”“美味营养水果茶”主题的劳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能力,初步具有家庭责任感。
3. 劳动教育资源的应用
我们对已经开发的劳动教育资源在部分班级进行尝试性的实施。比如,第一学段《我的衣服我会叠》这一课程主题,我们首先利用劳动课让学生知道学会叠衣服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接着教师会向学生进行演示如何叠衣服,使学生初步掌握叠衣服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叠一件上衣,教师巡视指导、评价;最后,我们会布置课后训练,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叠衣服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一项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人人都是劳动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和意识,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惯。
又如,第二学段劳动教育主题《书架整理我拿手》,我们在劳动课上引导学生认识到书架整理是自己的事。接着,让学生讨论一下整理书架有哪些方法,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后现场整理班级图书角里的图书。课后安排学生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自己家的书架。我们还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帮助管理员老师整理学校的图书。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不仅能够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够培养志愿服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