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背景的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金萍摘 要:以游戏为基础,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在游戏化课堂当中,还能够使课堂的互动感更强,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从而不断发展提升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教师而言,借助这种手段也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从而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成果,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文章通过探究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背景之下,低年级阶段游戏教学形式的开展模式,希望可以在游戏课堂当中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个人技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获取相关知识。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低年级;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7-0061-05
如今,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思考如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由于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知识的经验有限,个人的认知不够,所以借助游戏教学法是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更快进入课堂节奏的良好方法。游戏教学法具备极强的娱乐性和体验性,学生能够在参与游戏互动的过程当中自由发展个性,培养兴趣爱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一、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当中的教育意义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逻辑性和周密性突出的学科,学生在理解和吸收知识时的速度极慢,难度也相对较大,学生很容易在这个过程当中失去数学兴趣,跟不上课程进度,和其他学生产生差距。所以,教师需要将教育的目的放在兴趣引导方面,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可以沉下心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的实质。教师借助游戏课堂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环节当中掌握数学规律,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理解知识的内涵,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学生在拥有对知识探索的好奇心的前提之下,也能够深度学习知识,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
(二)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
借助游戏形式进行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快地得到成长。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当中,通过创设合适的游戏情境,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尽情地进行创造,更加积极地投入游戏环节中,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沟通,全方位提高个人的能力。游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以更简单和直观的方式理解重难点知识,教师也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使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比起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在游戏课堂当中充分发展个人的能力,得到个性化的成长。
(三)发展学生的良好品格
游戏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游戏环节当中,学生需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丰富个人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合理设计游戏,让学生换位思考,与他人协作和沟通,能够让学生更具小组合作的意识,使学生摆脱一直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今后长远发展中必备的基本素养。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引导学生以游戏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发展学生良好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他人的交往沟通能力,从而为学生高年级阶段的知识探究奠定基础。此外,学生在一种相对更为愉悦的环境之下探究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个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 游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只有充分倾注个人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才能够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借助游戏教学法进行教育时,要充分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使学生能够在游戏课堂当中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观点和见解,主动参与到游戏场景当中。此外,教师也要用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式的语言肯定学生,帮助学生突破困难,提高学习水平。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营造良好的知识探究环境。
(二)趣味性原则
学生遇到感兴趣的知识和话题,会不自觉沉浸其中,也能够更具耐心学习知识,从而更快取得突破。所以,在引入游戏教学法授课时,教师一定要让相关教学环节变得更加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好奇心、好胜心等的驱使下去深度探究逻辑性极强的数学知识,研究各种方法来应用知识。教师也可在创新型教学理念的应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教师在设置数学课程时一定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找到合适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学生才更容易从中取得进步,不断成长,并且发展个人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自身也应当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提升数学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好地解析重要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游戏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
(一)游戏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如果在学习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那么无论教师阐述多么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学生都无法让知识进入头脑当中,无法有效地进行思考。所以,教师设置游戏关卡,利用奖励机制、竞争机制等,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游戏化教学法能够在趣味性的环境当中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借助丰富多样的图像、音效、故事情节等来深度理解知识。同时,学生在投入课堂的知识探究过程当中也能够感受到乐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学习知识的满足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相关知识的特征,设立游戏关卡和任务,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学生能够更具学习的方向性,完成挑战后也能够更具满足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明确教育目的,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更具学习积极性。这种激励学生投入于课程探究的手段是多样化的,可以根据课程知识的特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地进行调整。例如,教师可以以分数、徽章、星级、排行榜、解锁新内容等形式进行刺激,使学生能够受到鼓舞,不断投入于游戏环节当中。也可借助竞争机制,让学生在团队协作、排行榜比拼等过程中更具好胜心,这也是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个人能力的良好手段。所以,借助游戏化教学手段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具备学习动机的前提下去深度探究知识。
(二)游戏化教学法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影响
游戏化教学手段是一种利用游戏元素和机制促进学生进行深度知识探究的一种方法,非常适用于数学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多样化的任务,促使学生深入于相关情境中来扮演角色,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数学探险家、工程师、解谜者等角色,利用相关故事情节来推动游戏进展。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情境或者场景,让学生尝试将概念性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在游戏化的任务设计过程当中,相关任务需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将计算、几何、代数等知识融入其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置难度等级不同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当中也能够逐渐提高个人的技能水平。在设置游戏任务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主动扮演角色,思考角色的动机,进行科学的决策,从而将这种在游戏当中掌握的技巧和思考过程内化吸收成为个人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理解概念型、抽象型知识和进行知识的实践应用等过程中,也能够更具创造力。
四、 新课标下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游戏过程
在游戏化教学手段当中,借助角色扮演的形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当中,教师总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地思考问题,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之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游戏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探究水平,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状态。例如,让学生以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不同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团队协作的过程当中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也可借助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竞争当中更具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地转换思维,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竞争性的游戏也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当中。当然,教师在安排相关游戏环节时,一定要控制游戏的难度,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当中进行竞争。教师可以设置游戏排名、奖励制度,使学生可以在竞争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鼓励,从而不断深度地探究知识,获得更加丰硕的学习成果。比如,在“认识图形(一)”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所学内容和游戏化元素进行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当中扮演建筑师的角色,然后教师可以给定相关条件,让学生构建不同的模型,例如,房屋、桥梁或者其他建筑结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建造建筑物,借助线段、角度、面积等概念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尝试完成模型的搭建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进行自由创作,最终教师对表现最佳的学生予以奖励。在这种实践类型的活动当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快地进入相关情境当中,从而加深对几何概念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这种游戏化的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去研究知识内容,提升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水平。
(二)引导学生利用游戏方式理解重难点知识
小学一二年级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考能力都相对较差,他们很难理解复杂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借助游戏方法解析课程的重难点知识,避免学生存在畏难心理,避免产生学习水平不足问题。突破畏难心理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游戏氛围当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学习技巧,从而打好学习基础。在授课时教师需要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在采取游戏教学法进行授课时一定要根据相关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使学生可以在更好的互动氛围当中理解知识。例如,在“角的认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知识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理解该课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身边当中的事物着手,来降低学习难度。比如,让学生通过“寻找教室里的角”,总结“角”的特征,向学生展示与“角”相关的物品。教师也可让学生自主查询相关图片,展示和“角”相关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可以强化对“角”的认知。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用“角”构成的图像,创造各种富有魅力的“角”。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如,在“认识时间”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创设“制作简易钟表”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过程当中了解时、分、秒等相关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制作钟表时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
(三)借助生活情境展开游戏环节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着探索欲望。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分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数字游戏,利用一些可视化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诸如耳朵、柠檬、遥控器、字母“L”等内容,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片中的物体过程中找出数字、字母,以这种方法来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另外,教师也可借助与实际生活贴近的元素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相关教学环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知识探究水平。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知识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现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只有尽可能地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水平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当中持续性地保持高浓度的探究性兴趣,专注于自己的思维发展,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比如,在“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模仿营业员,对不同的物品进行称重,从而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更深入。教师也可让学生扮演收银员和顾客,让学生对物品进行价格的加减,完成商品的销售和结算,从而总结数学规律,提高计算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在游戏环节中,学生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度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