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 李皓韵摘 要: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思考如何借助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深度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端正个人的品行,用学习到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权益。在素质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目标,借助大单元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水平,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7-0130-04
以往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以直接灌输的方式讲解知识,这种授课形式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学生只能短期记忆知识,却无法深层次理解知识,也无法形成长期的记忆。而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之下,讲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拥有从内而外的学习动力,并且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深入了解相关单元的知识主题,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提高个人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 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一)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
大单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强调知识点的串联,有逻辑地讲解知识,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之下,深层次地学习知识,并且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核心素养,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时,只有学生能够自发地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大单元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重新安排教学计划,还需站在拓宽学生道德与法治视野的角度上,深层次挖掘教材中重要知识点,并拓宽教育资源,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寻找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只有构建高效率、高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这也与深度学习的理念相一致。教师可以借助大单元的教学模式对知识进行重构,从而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行统一
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设大单元教学模式,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时,更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并且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实际面对的问题,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约束学生的个人行为,让学生在大单元体系下真正理解知识,达到以知识促进个人成长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逐渐完善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个人的修养。
(四)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形成依靠学生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产生思维的变化,提高思维能力,才能够拥有创新思维意识。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而在知识迁移、知识构建等过程当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案例,成功解答各类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满足感。学生在拥有学习自信心,不断完善思维体系的前提之下,也能够更具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发展,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
二、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时的教学原则
(一)有效结合知识、能力、素养原则
在传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时,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同时,遵循落实知识、能力、素养这三方面结合的教育原则,从而完善教学目标。在选择大单元教学模式时,遵循该原则也可更好地引导学生系统性学习知识,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同时快速提升个人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二)有效结合主题、内容、结构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大单元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设定具体的主题,对知识内容进行再度选择与重构,可以顺利地展开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主题、内容、结构重构的原则,可以在整合碎片化知识的前提之下,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在构建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在研究某一项知识点时,也能够与其他知识进行串联,从而清楚相关学习单元的主题,学生在掌握知识时也能够更加全面,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各类问题,提高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有效结合情境、任务、生活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备极强的育人价值,因而学科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结合情景、任务和生活,在创造真实情境的前提之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在拥有浓厚知识探究兴趣的前提之下,根据教师的引导完成相关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加强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平。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个人的认知情况,贴合实际安排相关任务,真正发挥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作用,逐渐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
(四)有效结合教学、学习、评价原则
在结合教学、学习、评价原则的过程当中,能够突出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推进学生的知识探究,结合教学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也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性提升自身的学习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掌握学习的技巧,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教师也可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自身和他人在学习当中的具体情况以及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在有效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结合教学、学习、评价的原则展开教学,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大单元教学模式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
(一)有效明确大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设定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在遵循相关教育原则的基础之上,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和整合,也可使相关知识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能够拥有清晰的脉络,可以更加清楚相关知识的特点以及具体的内涵。比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课程的知识探究过程当中,想要借助大单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整体性的学习,教师首先需设置明确的大单元教学目标。该单元的知识内容主要围绕祖国的强国之路和创新发展展开,所以教师可以从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产业革新和国家所取得的成就着手,使学生清楚创新的含义,了解创新如何改变生活以及未来如何踏上强国之路,成长为能够为社会奉献个人价值的优秀青年。所以根据该目的进行授课,可以对单元知识进行解构,使学生充分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从而在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拥有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树立远大的抱负,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围绕“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所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举措以及历史功绩,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创新是第一发展动力”,了解我国在新时期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目标,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单元任务的问题驱动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上,使学生在大单元中相关任务的驱动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提高个人的学习技巧和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在拥有内驱力的前提之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以大任务为驱动,使学生系统性学习知识,完成大单元的知识探究过程。教师所设定的相关子任务应当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至于使学生完全丧失学习自信心,问题的设置应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当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收获学习的满足感。比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大单元的主题设置为“民主与法治”,核心任务则为“争做民主与法治的宣讲员,为法治中国代言”,从而使学生拥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又可以分为四个子任务: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体感知该单元的知识内容;二是通过一系列的单元活动课程,使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三是进行深层次的主题探究课程,让学生联系实例看待相关社会问题,了解当前法治中国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四是通过对单元课程知识点的总结,让学生能够为法治中国代言。在这四个子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实践操作、相互交流、深度研究文本、展示个人风采等过程来深层次了解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强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了解法治中国,并为建设法治中国代言。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具政治认同感、法治认同感,也能够收获更多的满足感,进而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效创建大单元教学情境
上文提到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较为重要。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知识的代入感,也可使更加快速地了解相关知识点,改变传统课程中课堂枯燥乏味的现象,深度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提高个人的学习水平。比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掌握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单元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在我们当前这个地球村有没有哪些不好的现象?如破坏环境、引发战争、饥荒等一系列问题,或许你们觉得这些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要知道,不到100年前,我们中国也遭受战争的侵害。通过创设该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某些学生可能会举出实际例子,比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某些国家正在经历战争等。通过融入生活情境,进行课堂的深度交流探讨,也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更具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情景中,学生也可通过调查资料,佐证个人观点,更加关注“我们生活的地球”,教师也可以顺利引出该单元的相关知识内容。
(四)有效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
在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应当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系列课程教学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进行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和实践应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收获更多的学习技巧,提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方式较为常见,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课上参与程度,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使学生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小组探究任务,从而总结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点,掌握相关单元的主题和重要的知识内容。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单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大单元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科学分组。然后,教师可以将课堂模拟为联合国会议室,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的外交代表进行外交会议。在外交会议当中,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就社会中的相关热点和国际中的矛盾关系发表看法。这种小组探究的形式极具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以阐述和辩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查阅资料、组织语言、进行交流等过程当中也更能领悟到我国作为大国的担当,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这种方式展开大单元教学过程,能够开阔学生的国际眼界,使学生拥有全球意识,也能够更加深层次了解该单元的知识重点,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借助明确目标、问题驱动、情境创设、教学活动拓展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对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深挖,创造合适的情境,根据实际的社会现象和知识应用的情况,让学生能够拥有辩证思维,可以更好地领悟相关道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侯婴俊.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32):11-14.
[3]邱艳.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2):108-110.
[4]周静芳.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开展[J].智力,2022(5):16-18.
[5]朱季平.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2):7-8.
[6]马驰.“大单元”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活动的建构与实施[J].辽宁教育,2021(5):5-8.
作者简介:李皓韵(1981~),女,汉族,广东东莞人,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或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