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韩鸿伟

作者简介:韩鸿伟(1983~),女,藏族,甘肃临夏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第五中学,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与初中教学的相融相促。

摘  要: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文件,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强调应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内容,根据学科特征和新课程设计内容完成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文章详细分析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从课程思政、综合能力、媒介素养这三个角度探讨如何加大培养力度,解决现存问题,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007-05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强调专业课程教育和德育并重,要求教师将二者相融合并贯穿于教育过程中,各个学校教师也纷纷探索如何实现融合。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培养卓越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更应该面向当前教育改革总体方向,全面落实培养计划,根据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思政、综合能力、媒介素养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存问题

(一)教师情怀匮乏

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对口专业,致力于向全国各地输送优质教师。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位认同感并不高,甚至存在“信息技术对初中生来说不重要”“对学生发展起不到积极正向作用,仅用于娱乐”等固有思想,使得很多该专业的毕业生并不会主动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部分从事该岗位的教师也片面地认为该专业不重要。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学专业中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师情怀,针对这一问题应从课程思政角度加以解决。

此外,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授课过程中也存在思政知识匮乏的问题。一般来说,进行专业教育的教师普遍为理科生,在意识方面倾向于专业知识。加之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学科知识相对广泛,教师教学任务量大,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也正因如此,在网络时代下,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与计算机、互联网打交道的同时,若缺乏思政引导,也会走上犯罪道路,不利于行业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大,除了基本的本体性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而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存在一定的粗放性,过于注重本体性专业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整体培养结构缺乏完整体系。此外,针对现阶段从事教育事业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横向比较中存在的专业能力水平差异大的情况,主要受到性别、教龄、群体年龄以及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导致专业能力存在差异,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前沿技术能力相对薄弱。

(三)教师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落实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工作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在此环境下会逐渐固化其思想,与《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内容和素质教育理念之间不符。尤其针对课程思政方面,仅依靠灌输式办法,过于“假大空”,媒介素养不足,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要点

(一)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工作方面提出科学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全面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思政与各科进行深度融合,强调专业课程教育需要根据专业特征开展思政教育,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要重点突出学科思政与信息技术专业的融合。优秀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本次研究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应使其从思想、情感、态度等多角度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认同,并自觉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同职业的基础上激发能力,献身于教育事业。

(二)综合能力

教师综合能力是全球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次研究将新课标中关于教师综合能力的内容进行重新划分,分为教师知识结构、教师专业能力、教师素养这三个部分。其中,教师知识结构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必要前提,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科研与创新能力等。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现代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还需不断开发和拓展自身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创造能力、教学服务能力等,这是胜任教师这一岗位的必要前提。教师素养包括仪表举止、心理素质、职业理解等。本次研究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如何提升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能力。

(三)媒介素养

在《数字中国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显成效,目前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经达到100%,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智慧化教育逐渐涌现出新的发展形态。在此背景下,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已经被列入教师培训重点计划,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培养计划,为师资培养提供政策保障。媒介素养是当前时代下教育领域的关键,要求中学教师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北京师范大学李德刚副教授认为,针对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应当立足于正确辨别、正确分析评估、信息获取、合理运用媒介及资源、规范信息传播、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这几个方面。本次研究中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媒介素养培养在专家研究基础上,定义为媒介技能运用、知识获取以及情感态度这三方面,并从学科视角分析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特点,总结如何提升其素养。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模式讨论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策略

1. 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觉悟

针对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首先需要从课程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使其深刻感悟教师应当具备的情怀,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投入中学教育事业中。首先,需要做到爱岗敬业,不断完善自我,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真正热爱事业,尊重学生,奠定教师队伍的思想基础。其次,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三观,才能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限于学生,对各学科教师也应当进行持续性的思政教育,并保证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需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做到以身为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最后,当自身政治素养提升后,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思政教育还要与学科特征进行融合,保证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完成教学设计,将学科与思政相融合,真正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可定期组织交流会议,让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交流,总结教育过程中遇到的育人问题,并共同解决,讨论心得体会。在群体思想的带领下,能够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育人思想,致力于成为高素质教师。

2. 注重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

针对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研究,发现存在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之间融合度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教育,不仅会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思想,还会造成一定的连锁反应,例如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授课过于注重知识忽视对中学生的思政培养。因此,在培养新时期信息技术教师时,应当做到“三全育人”,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更好地落实育人行为。以初中Python语言课程为例,在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时,可以渗透课程思政的内容,如借助Python语言程序的严谨性来警醒信息技术教师,引导其成为一名严谨的初中老师,在日常学习和授课过程中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这种培训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师能够重塑自身思想,并了解学科特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契合之处,使其在未来投入教育事业时也能对他们的学生秉持思政与学科特点融合的教学方式,提供相应的教育素材。

(二)信息技术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次研究重点分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这两个部分。

1. 教师知识结构塑造

在教育事业领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需要反映我国当下教育思想和观念,同时充分体现培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来自师范类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对口专业,在进行培养时可利用《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相关文件对教师思维进行引领,使其明确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知识的核心框架,再根据当前中学教育需求及学科发展需要设计培训课程。其中知识结构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必要前提,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分为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特点知识以及教育背景知识这四方面。

文章基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角度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根据我国教育教学需求汇总我国学者的教师培养模式,将其分为文化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四个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中需要遵循这几项内容落实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工作。其中,本体性知识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专业知识、课程知识以及信息化知识;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职业道德、政策法规、基础教育改革等内容;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地方文化以及社会科学;实践性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学生与班级管理知识、课程设计与评价知识、学习与教学交流知识、中学生心理辅导知识。

2. 教师能力结构塑造

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结构的塑造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师存在明显的能力参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向,明确能力培养结构。本次研究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能力培养:第一,教学基础能力,即教师的语言表达、交流协作、资源管理以及认知决策能力;第二,教学专业能力,即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与整合能力、观察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教学监管能力、教学评价及反思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三,教学发展能力,即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科研能力与生涯规划能力;第四,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第五,教学服务能力,即教师设计开发资源的能力、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此外,针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还应从多个模块对差异化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对现有教师能力进行划分,并分别进行新老教师的培训,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在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方面,还应保证所学技术的前沿性,进一步强化操作实践。目前来看,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知识方面掌握的技术相对有限,对一些新内容掌握得不是很好,如开源软件项目设计、三维设计与创意、创客空间搭建等。能够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一些相对新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薄弱,而此类内容对初中生的兴趣培养、思维培养以及对信息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针对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培养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当下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技术,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为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还可在校内加强实验实训,适当引入校外师资力量进行学术交流,实现多维能力提升。

除此之外,还应以教学实践为中心,注重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个性化培养,可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上报,再由校方根据教师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深造等机会,满足其个体成长需求。还可将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模式设计与学校的特色相结合,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校方可对内部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群体进行需求调研与分析,对不同学历、年龄层的教师展开问卷调查或访谈调研,了解其需求并依照当下相关文件标准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对经验丰富的教师群体可从技术创新领域入手加强培训,对青年教师则需要重点加强思想教育培训,使其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岗位中发光发热。还应积极鼓励其参与培训和研修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工作坊等,实现教学相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