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析
作者: 许玉红课题项目:丰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渗透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Fzjk23—092)。
作者简介:许玉红(1975~),女,汉族,福建晋江人,泉州市丰泽区东湖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优良的品格。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应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受到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引导,由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助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渗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035-06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由此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观念,良好的品行。同时,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就应针对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渗透措施,以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依据
(一)语文教育是文化传递的过程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与保存文化的重要功能。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其人文性特点更加明显。故而,语文教育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过程。同时,由于语文学科中包含大量优秀的文章内容以及中国文化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可以更加有效、全面且深入地传递大量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首先,语文教材的设置就包含有较强的递进性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认知水平,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与帮助,由此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语文学科中包含大量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革命英雄人物的文章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语文教育工作在开展期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传递效果,能够引导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由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道德素养。
(二)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其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期间,教师既可以借助于语文学科中所涉及的教材内容为学生引入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由此渗入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另外,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阶段,由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希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为思想端正、品格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基于以上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我国也有学者曾指出:“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也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学好语言,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的人类文明、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时,可以积极融合并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既需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既包含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也关注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传承与理解能力。对此,可以发现语文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期间,必须有效地渗入传统文化知识,由此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为中华文化演化而汇聚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所形成的文化内容,其中包含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等优秀品质,也含有诸子百家的文化、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语言等各类内容。因此,我国传统文化极为丰富,所包含的形式多样,内容多元。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根据课上知识点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丰富课上教学资源。在教学课堂开展期间,学生既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相关图片思考文章的内容,也能够观看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应视频,探讨文章的核心思想。在此过程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提高学生课上的学习效率。
(二)给予学生正确引领,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他们的年纪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大部分学生的心智并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较为有限,如果对学生的行为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力的规范,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的责任,也需要履行“育人”的使命。而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凝聚了民族精神以及优秀的品格,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渗入传统文化,能够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领,让学生树立端正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让学生懂得分享与谦让的重要性,教师就可以引入“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期间能够正确领会尊老爱幼的意义,让学生养成谦让的品格。为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让学生拥有更加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则可以引入“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明确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保有坚持不懈的观念,让学生能够在面对挫折时发挥愚公精神,坚持奋斗、不言放弃。
(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树立学生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在课程中融合并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民族精神。首先,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激发自身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培养自己对国家的情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后,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文化所独有的魅力,由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在此情况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民族之间的凝聚力量也会逐渐增强。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鼓舞人心的英雄故事,展现了先辈们的高尚品格。无论是在历史发展阶段奋勇抵抗外敌的民族英雄,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投身于科研事业的研究人员,在他们身上都能够感受到难以磨灭的民族精神以及高尚的品质。因此,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相关故事后,能够受到更加深入的感染,让学生不断传承我国伟人的优秀品格,以此树立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学生传承发扬
教育是文化最好的传播途径。教育工作在开展期间,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的含义,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渗入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情感与高尚品质。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都能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影响。在此期间,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内心之中的种子也会不断成长,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他人,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不断发展。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
(一)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的发起者、规划者与落实者,教师的个人能力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期间,就需要针对教师的文化素养进行分析,加深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但受我国现阶段教师培养体系的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仅针对文史基础类知识、心理学、教育学进行学习,并未针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探究。在此背景下,就会出现教师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语文教师文化素质有待提升的情况。因此,部分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语文课堂进行融合时,大多只会局限在教材上,教学也缺乏系统性,引入内容不够深入且完善,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零散,不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性、长期性的学习,也难以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二)传统文化融入较为片面
虽然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期间由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提倡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教学课堂开展期间依旧会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首先,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的设计较为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虽然部分教师引入了传统文化知识,但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大部分以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方式为主,使得学生较为被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次,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堂时较为片面,学生难以针对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够了解,无法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例如,在语文课堂开展期间,教师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时,也会引入我国传统诗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但基于学生文化素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因素,大部分教师都会让学生阅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甚至默写古诗词。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引入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压力,由此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甚至还会产生部分抵触心理。
(三)学生缺乏浓厚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没有较高的兴趣,就难以针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与品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并且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在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如果教师仅仅通过讲述的方式向学生描绘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难以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教师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文章以及名人名言时,如果仅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针对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画与背诵,并未针对文章的故事背景、故事情节、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细致论述,就难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保证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与引领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文化水平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因此,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应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革新教师的思想认知。
1. 激发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以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师日常工作期间,应认真阅读新课标文件,了解我国现阶段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分析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由此了解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在教师革新自身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期间,可以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下载并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书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由此革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让自己拥有传统文化深入语文教学课堂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