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作者: 王凤国 张照军作者简介:王凤国(1976~),男,汉族,山东青州人,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
张照军(1977~),男,汉族,山东青州人,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国家极为重视德育教育,要求高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从课程教育改革标准角度出发,准确定位学科德育重点,建设符合学生德育发展需求的数学课堂,力求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文章主要阐述了学科德育概念,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学科德育的作用,提出了目前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增强高中数学育人效果。
关键词:学科德育;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097-04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相比传统教学而言,学科德育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教学理念和讲课方法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表现,探寻合理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科德育和数学教学能够有效融合,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能够有效培养德育素质。
一、 概念
学科德育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实现德育。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挖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学科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德育目标。学科德育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将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科认知与道德成长的场所。
二、 高中数学教学渗透学科德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利用数学观点认识生活
数学与现实生活具有直接联系,当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认识生活时,可以从中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内涵和应用技能。目前部分学生缺乏这一思想,习惯将数学知识放到做题和背诵中进行理解,未能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然而学科德育可以有效改正学生这一学习缺陷。当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时,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去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站在数学学科角度认识和感知生活,从中明确生活现象的本质,领悟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新课标下,教育领域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然而相比其他文科类学科而言,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唯物辩证法特征,部分数学概念和公式具有辩证关系,如乘与除、正与负等。当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科德育,可以在教授知识内涵的过程中,指出相关数学知识中存在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是提升高中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科德育中最关键的功能之一。数学思维包含尊重事实、思辨分析、严谨推理等内容。由于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数学概念界定、结论检测中均有严格规定与要求,若不遵守规定与要求,则会导致做题失误率增高。当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时,可以告诉学生在做题期间需要做到有理有据的原因,明确遵循运算法则与定理的重要性,可以使学生在提升解题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客观的数学思维,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主导地位过于突出
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根深蒂固,虽然近年我国实施了新课改政策,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仍旧起主导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时刻要求学生遵守自身强调的学习模式进行听课,未能给学生留有探索学习的机会,也没有针对育人需求渗透学科德育。在此情形下,学生只能一味服从教师的要求和安排,被动将学习注意力放到基础知识学习上来,忽视个人学科德育培养,从而影响了综合素质培养效果。
(二)教学方法较为滞后
虽然国家为高中教室配置了计算机、电子屏幕以及无线网络等设备,但是部分数学教师在讲课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通常依靠口传和板书等方式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教学方法较为滞后,导致部分学生在听课中产生枯燥乏味感,无法以良好态度投入数学课堂中。再者,部分教师在讲课中虽然会用到电子设备,但是基本上是以PPT为主,在讲解PPT时,习惯凭借个人教学经验进行,每节课堂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固定,课堂教学毫无新意,导致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出现思维分散的情况,从而降低了数学教学质量。
(三)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政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等的要求较高,然而从实际来看,部分高中生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习惯通过题海战术或者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数学知识,未能根据数学知识特征,将其放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探索思考,在面对各类数学习题时,没有深究不同题型之间的关联,存在盲目学习情况。在此背景下,学生不仅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还会受到大量习题以及数学知识的影响,产生学习负担,不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影响了数学教学效果。
(四)缺乏游戏活动
相比其他阶段而言,高中数学知识点数量众多,难度较大,需要根据数学学科特征,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降低学生学习压力。但是目前部分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会将整个课堂时间全部用于知识讲解和习题训练,未能针对高中生的喜好和教学需求,设计趣味化游戏活动,没有将角色扮演游戏、竞技游戏或者实践操作游戏等引入其中,也没有紧抓课堂教学阵地有效渗透学科德育。在这种情况下,数学课堂较为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差,部分学生不能以良好的态度配合教师,从而弱化了数学教学质量。
四、 高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缺乏先进性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但是现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沉湎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传授知识,未能积极将学科德育引入数学教学中,也没有针对数学教学变革需求,创新陈旧教学观念。这样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误导,过于强调自身主导性,而未给学生留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导致学科德育渗透质量较差。
(二)部分教师职业能力较低
由于教学行业稳定性较强,部分教师在教学期间缺乏良好的学习反思意识,未能根据时代发展,自主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没有全面掌握多媒体课件以及微课等制作方法,甚至部分教龄较长的教师,对计算机设备中的各项教学功能缺乏全面了解,从而在教学中很少运用电子设备传授知识,导致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再者,部分年轻教师虽然对现代化设备具有充分了解,但是未能按照数学知识传授需求,掌握各类电子设备应用途径,也没有通过旁听或者网络学习等渠道,学习各类现代化设备使用技巧。在此因素制约下,部分教师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达标,会选择口头讲课加板书的方式传授知识,从而使得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三)学生对教师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
部分高中生受到传统学习思维束缚,在面对新型数学知识时,习惯将其放到课堂上等待教师讲解,未能在课前充分运用现有学习资源进行探索学习,也没有根据个人学习需求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对教师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探索意识,遇到学习难点时,没有积极向其他同学请教,未能自主学习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通常会将难点问题放下来,在课堂上依靠教师解决,从而使得自身学习能力止步不前。
(四)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动因缺乏准确认识
高中数学实施教学改革的核心动因是为了每位学生发展。高中数学在教育领域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此期间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今后学习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虽然新课改政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普及,但是部分教师并未充分了解教学改革的动因,未能意识到传统教学观的局限性,也没有明确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盲目认为考试分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能清楚认识到新课改政策提出的教学目标,从而在教学中很少开展游戏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发展探索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影响了数学学科育人效果。
五、 学科德育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高中数学教学效果。新时期教育信息渠道较多,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审时度势,把握好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潮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科德育,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课改政策提出的教学要求,将学生放到核心位置,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评价等环节,时刻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行,保障学科德育和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融合起来。然而随着新课改政策的实施,教师要想有效转变教学观念,应通过转变自身角色、学会欣赏学生、同行学习探讨等方式进行。
第一,在转变自身角色时,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站到学生角度,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等视角出发,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实践。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点时,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在师生互动中,向学生渗透学科德育,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性。第二,学会欣赏学生,教师应放下知识权威者的架子,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同时,教师还应剔除传统思想,不以考试成绩高低定位学生优劣,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通过赞赏学生身上的优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成学生良性发展。第三,教师在进行同行学习探讨时,可以通过旁听、面对面交流以及网络学习等方式,主动学习同行的教学方法,分析同行如何在学科德育视角下开展数学教学,从中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按照班级学生的学习表现,自主转变教学观念,为后期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打好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化技术发展成熟,多媒体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逐渐得到普及,尤其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相对抽象的德育内容和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图画或视频,便于学生理解,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多媒体课件能够以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学生德育情感生成过程,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学习素材的过程中,通过彩色画面和音频等因素引导,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因此,学科德育视角下,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整合网络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可用的网络资源编辑成多媒体课件,按照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内容,有序向学生渗透数学史料和人物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质,从而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指数函数》时,需要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等知识。教师可以在传授知识点前期,先从互联网中查找与这节内容有关的数学史料,如《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内容,将有关讲解视频整合起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设备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数学史料,向学生介绍有关理论的产生背景以及具体内涵,阐明其中蕴含的指数函数知识,告诉学生庄子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使学生在庄子以及相关数学史料的影响下,树立迎难而上、越挫越勇以及矢志不渝的意志品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三)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在这种教学要求影响下,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满足育人需求,教师需要根据育人需求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手段。经教学实践证明,相比其他教学手段,思维导图可以满足这一育人需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将数学知识归纳起来,可以通过关键词提示,向学生指明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使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学科德育视角下,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习能力,按照教学内容明确思维导图主题,提供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课前通过翻阅课本、查找网络学习素材等方式自主补充,使学生在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了解相关知识内涵,明确相关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从中探索出合适的学习技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