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在幼儿园美术创意活动中的价值与运用研究

作者: 郑莉莉

作者简介:郑莉莉(1984~),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泉山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园教育。

摘  要:幼儿身心发展尚欠成熟,和文字相比,画面及色彩会对幼儿具有更大吸引力,也正因如此,近些年来,绘本阅读才深受家长、教师与幼儿的欢迎。为了充分展现儿童绘本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文章从幼儿园教育者角度出发,提出幼儿园美术创意活动期间儿童绘本的内容价值和形式价值,并在此前提下基于常规教学流程,指出绘本融入时的具体应用策略,包括绘本提供、绘本欣赏,以及由此展开的创意绘画和创意手工多个方面。最后,文章做出了关于教学运用的几点反思。论述的创新点在于:强调了绘本融入美术活动环节的流畅性,也就是让绘本成为教学线索,而非随机提供的工具。

关键词:儿童绘本;幼儿教育;美术创意活动;价值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157-06

美术创意活动的重点是“创意”二字,相关活动形式的使用、材料的选择是相对多样的,也都更为关注幼儿在美术方面的表达。绘本普遍会以图画为主,以附带的文字为辅,利用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图画进行故事讲述与情感表达,其同样是拥有创意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美术创意活动中突出儿童绘本融入功能,是幼儿教师的一条必选路径。教师可据此进行儿童绘本阅读,进一步拓展活动和美术教学活动彼此结合可能性,以绘本为线索,更好地给幼儿提供核心素养养成机会,带动幼儿全面发展。

一、 幼儿园美术创意活动中儿童绘本的应用基础

绘本一般会被应用到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之中,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虽偶有应用,但普遍被作为临时教具出现。实际上,绘本包括创造性、视觉性以及情感性等多方面特点,这些特点都和美术密切关联。因此对幼儿教师而言,应从儿童绘本角度出发,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一)绘本视觉画面鲜明

儿童绘本普遍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的视觉画面,这让传统美术教学的规范性规则被打破。绘本内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各异的形象、不同的场景。若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儿童绘本,则会让教学过程出现更多有价值的创意性元素。

(二)绘本情感意蕴充盈

儿童绘本在内容上充盈着情感意蕴,目前笔者所见到的大量儿童绘本,皆以一个或者一系列故事,表达出幼儿所关注的或者所需要的情感内容,将绘本应用于美术创意活动时,这些情感内容也将同步介入其中。

(三)绘本可以引领创造

绘本本身属于创造性的产物,其中表现出的大量内容,以及从整体上的构思,都具有从不同角度看待世间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把看待事物的观点,以艺术化、富于创意的形式加以表达,这显然可以助推幼儿美术创意教学活动的进一步优化。

二、 幼儿园美术创意活动中的儿童绘本应用功能

近些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儿童绘本,这些绘本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丰富性特点,这使得家长与幼儿园教师获取绘本资源变得极为便捷。幼儿园教师在引入这些资源时,应当明确其所具有的特点,并使之展现出运用于美术创意活动的多重价值,以便在具体活动中做出相应的策略安排。

(一)趣味性要求的满足

儿童绘本资源丰富,各个年龄、各个层次的幼儿均可得到与之相适应的资源,且分别从中有所收获,这是其趣味性要求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此外,绘本普遍情境浓郁,可以形成对大、中、小班幼儿的超强吸引力,由此展开的美术创意活动也可因此而生趣盎然。换言之,绘本简洁的画面、明亮的色彩,让活动同样展现出“简洁”与“明亮”的一面,此时,幼儿将在密切关注活动的情况下,因绘本本身而受益,因基于绘本的拓展性活动而不断饶有兴趣地联想、实践。

(二)审美和认知力的发展

儿童绘本用图画与文字相关联的形式构成,同时其简洁的线条、明亮的色彩,使得其中人物、动物形象以生动面貌呈现,这自然会让幼儿有亲切感,在快速吸引其注意力的前提下增强其认知力。与此同时,一些基础性的、优美的漫画形象,则会在故事带动下深入幼儿内心,使之得到审美力的初步锻炼。例如“米菲”这一经典漫画形象,它是一只线条比较简单的兔子,然而却可使幼儿在认识与模仿这一形象时,无形之中深化绘画能力与操作能力。

(三)创意思维能力的获取

绘本本身属于“画出来的书”,将其引入学前孩子教育中,其目标与宗旨是多元的,而不同宗旨下,创意思维能力的获取都可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具体讲,无论是美术创意活动,还是其他类型的幼儿教育活动,若引入绘本资源,并以恰当形式展示绘本资源,学生均可因对故事情节的个性理解,对相应画面色彩的形象感知,从自我既有思维框架中突破出去,获得创意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此期间,教师若能适时适度引导,则学生可充分调动自我感官,因观察和表达等行为而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机会。

三、 幼儿园美术创意活动期间儿童绘本应用流程

(一)合理选择绘本

当今市面上的儿童绘本种类甚多,若想将其以高质量形态融入美术创意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做好绘本资源的合理选择工作。教师在此期间应关注两种优势绘本选择,最好可找到两种优势兼备的内容。

其一,绘本应具有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在进行绘本资源选择时,幼儿教师应基于本班幼儿认知规律,把那些具有丰富色彩与生动形象的绘本引进来,以便让美术创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变得更为顺利。只有这样,当绘本选定与使用后,幼儿才有机会获得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乐于参与到美术实践中来。

例如,《鳄鱼不刷牙》这本绘本便很具有代表性,它的封面描绘了一只张开了口的鳄鱼,绘画者有意把鳄鱼的嘴巴画得极长,它的牙齿也十分清晰。这种夸张而有趣的形象,将有效地吸引幼儿注意力,并由此带动教师用此绘本展开美术创意活动。当出示此绘本以后,教师可从画面形象提出问题:这只鳄鱼怎么会长出这样的嘴巴呢?它的牙齿为什么这么多呢?类似的问题可让幼儿注意力集中到绘本画面上,并配合教师完成接下来的活动。与此同时,绘本色彩以橙色、绿色及红色为主,这些颜色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是幼儿获取良好审美体验、乐于参与后续活动的推动力。

其二,绘本在内容架构上,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为了使绘本还有从绘本衍生出来的美术创意活动更好地适应幼儿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的特点。在带领幼儿完成绘本阅读,以及相应的美术活动之际,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指导幼儿根据绘本色彩、构图,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使幼儿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到绘本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可根据活动需要,将《小恐龙幼儿园》这套绘本引进来,本套绘本不但色彩丰富,而且由此表现出的情节也非常具有创意,能够使学生兴致浓厚地看到恐龙所具有的活力及灵性。幼儿会在绘本中看到:蓝色的和橙色的恐龙共同探讨问题,绿色的与黄色的恐龙出现争吵等。这些具有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恐龙将吸引住大家的注意力,而幼儿接下来开展的美术创意活动也将因绘本的引领而变得自由自在、充满想象。

(二)引导欣赏绘本

恰当的绘本资源引入之后,教师可首先带领幼儿参与绘本欣赏活动,在阅读绘本和欣赏绘本的过程中感受画面的艺术特质。本项活动表面看来虽非很有“创意”,却是真正使幼儿认识和了解美术的基础。换言之,依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知识与经验当由学习者自主建构,而阅读与欣赏绘本的过程正是知识与经验的建构过程,在此期间,幼儿参与后续美术创作、获得创意发展也才具有可能性。

首先,在美术造型元素中,色调是最为基本的部分,它可给画作观感产生至为关键的影响,为此教师应让幼儿欣赏儿童绘本的色调。例如,在教师带领大家阅读《妈妈的口袋太乱啦》时,可让其用逐页翻阅的做法体会绘本的艺术性,并重点留意画面细节,以及各个场景中的色彩特点。为了让幼儿迅速把握这一要点,教师可提出问题:请你谈一谈这幅画面里,主要有哪些形象,这些形象都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同时引导大家看到画面中黄色主色调,了解这一色调所传达的明亮与喜悦之感。

其次,教师应重视指导细致观察,体会绘本中的线条运用。绘本创作者意识清晰地用一些艺术化线条及对应表现手法进行人物和情节的突显,若不够细心,则无法觉察到其中的奥妙,更加难以做到有意识地总结和模仿。因此,教师应找准恰当时机,引导幼儿多加留意这方面细节,使之做到结合故事情节对线条进行细致观察。以绘本《妈妈的口袋太乱啦》为例,画面中的线条感很强,如同有大量不同粗细、不同曲度的线条在各个方向上流动。教师可先让幼儿注意观察袋鼠有特色的轮廓线,然后提出要求:“你还能够在这本书中哪些地方看到线条,请找一找?”有些幼儿回答:“我看到竖笛的上面是一些长长的线条。”还有的幼儿回答:“我看到用线条画的各种笔,它们像人的头发一样往不同方向散开了。”在欣赏时,教师要让幼儿视自己为美术的“发现者”,而非美术的被动接受者。

最后,教师应当于幼儿参与绘本欣赏活动时,做关于绘本内容的对比探究,通过比较了解绘本的美术特点。例如在绘本中添加色彩与图案,是常见的装饰与美化方式,不同绘本在这方面表现存在相似点或相异点,教师应提醒幼儿注意。像《妈妈的口袋太乱啦》里面的装饰方式是独特的,教师可让幼儿在翻阅这一绘本时,指出其中一两个装饰的特别之处,然后让他们翻阅其他绘本,找出与之类似的地方。事实表明,这样的形式会引导幼儿更积极地发现绘本中所具有的美术装饰规律。

在引导欣赏绘本时,教师应留意信息技术使用价值,用其促进本次绘本活动欣赏的顺利进行、高效开展。因为信息技术表现出的强大潜能,幼儿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和启发期间,采取信息技术呈现绘本内容、提示绘本关键点的做法,让幼儿享受到不只局限于绘本素材本身的不一样感觉,这对开阔幼儿认知视野,使其潜能得到释放大为有益。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幼儿播放绘本中各种角色的面部特征、所做出的表情,让幼儿看到其个性化特点,以及彼此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将让幼儿充分激发想象力,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绘本内容,借以提升其辨析能力及理解能力。

(三)展开创意绘画

在绘画欣赏之后,教师可要求幼儿以此为基础做创意绘画的尝试。

首先,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绘本中的简笔画临摹。对幼儿而言,以绘本资源为参照,临摹插画资源中的简笔画,除了可以帮助其进一步领会绘本中的文本内容,还可因简笔画插画形式与其自身艺术实践特征相符的优势,保证其从绘本资源出发,完成简单而又不失趣味的绘画实践。据此,教师应留意绘本资源内可供使用的插画部分,尤其是发现其中的简笔画页面,引导幼儿做以之为基础、为参照的临摹实践,这可给其进一步投入更有创意的美术活动提供能力与思维支持。例如在让幼儿对《笨拙的螃蟹》进行欣赏后,教师便可让幼儿以之为载体,完成简笔画临摹类的美术活动。活动开展时,教师应使幼儿掌握最为基础的绘本形象绘制技巧,并基于合理方法接近绘画目标。在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分析角色形象、明确绘画重点与难点之后,便可因教师的引领投入具体绘本插画临摹活动,针对性地完成小螃蟹、小乌龟之类角色形象的仿照临摹。整个过程中,幼儿将充分掌握基础性的简笔画绘制策略,其绘画能力将得到初步发展。

其次,教师可要求幼儿突破原有绘画形式,使幼儿有机会展开基于想象力的创意绘画。当简笔画临摹绘本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可突显活动创意功能,给已经拥有一定绘画基础能力的幼儿创造开放性绘画活动机会与空间,让其在创意绘画实践中感受到美术之趣。此时,幼儿将会在一定范围内展开创意想象,尝试自主构思从绘本故事出发的后续的或者拓展性的内容,并借助绘画方式把自己对内容的思考与想象加以具象化表达。利用此种做法,幼儿创意思维及绘画能力会得到进步,由此更加接近于美术创意多元教育目标所提出要求。如,当幼儿欣赏名为《坐井观天》的绘本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相对应的延伸性创意绘画类活动,幼儿将因为简单临摹原绘本内容而掌握青蛙、小鸟简笔画的绘画技巧,在此基础上幼儿能够进一步阐述绘本故事内容,并由此展开定向的创意构思。例如,有的幼儿在思考青蛙与小鸟对话后,发挥自己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或绘制青蛙努力跃出井底的场景,或绘出从井中跃出后看到外面世界的情况,还有的幼儿则专注于描述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友谊等。这一延伸创意绘画的做法,既展现出了儿童绘本的教育潜能,又让幼儿本身的创意思维得到展现,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有效做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