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创新路径

作者: 陈荟

作者简介:陈荟(1990~),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沛城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三新”是指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创新和发展,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传统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要。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立足“三新”背景,积极对学生教育进行改革,摆脱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创新生物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生物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生物;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0-0001-05

在高中阶段,学生面对的学业压力和知识难度都相对较大,尤其是在生物学科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学生常常感到吃不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挫败感,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路径,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的学习状态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进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促进学学生的综合发展。文章先分析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介绍了“三新”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教学情境搭建

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搭建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但是他们普遍认为高中课时较为紧张,搭建教学情境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难以开展教学任务。然而,搭建教学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尽管这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准备工作,但从长远来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适度引入教学情境,而不必进行大规模的情境搭建。同时,教师可以探索一些简洁、实用且高效的教学情境搭建方法,以节约时间并确保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并且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限制了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难以创建高效的生物学课堂。这主要是因为高中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往往会选择更节省时间的教学方式。此外,教材内容晦涩难懂、过于烦琐,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三)实践活动机会较少

生物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其发展和学习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然而,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常常忽视实践对学生发展和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环节,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所欠缺。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重视并加强实践活动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从而加深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四)实验教学设备不足

学生要想学好生物知识,单纯依靠理论知识时是很难实现的,还需使用实验设备进行观察。但是,大部分学校未能建立相关的生物实验室,导致学生无法参与相关实验。尽管有些学校拥有生物实验室,但很多时候是流于形式表面,很难让学生使用仪器开展实验,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二、 高中生物学教学在“三新”背景下的创新路径

(一)实施分层教学,给予学生个性指导

新高考改革实施以后,高考学科的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新高考的目标和理念,熟悉变革后的考试大纲,了解生物学科的新考点和评分标准,以便能够准确地指导学生备考和教学。同时,教师也应该了解新高考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个性化教学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要求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分析,并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等合理设计分层教学目标,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指导,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进步与发展。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这一课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和学习能力,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明确理解光合作用在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性;掌握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和传递过程,理解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食物链以及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这些学习目标,学生便会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其次,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段植物光合作用的模拟视频片段,对学生说:“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模拟视频片段。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产生氧气。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过程和其中涉及的关键要素。让我们一起探索光合作用这个神奇的过程吧!”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光合作用的关键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例和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光合作用在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性。如介绍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和食物链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对地球大气的影响等。这样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应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以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深入理解。

(二)搭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根据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创新已经超越了仅仅传授生物学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的范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等生物学核心素养。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师需要紧密遵循这些具体要求,并采用情境教学法,精心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创设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媒体情境、探究情境等,以创新的方式进行高中生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例如,在教授“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这一课的内容时,旨在让学生掌握细胞衰老的特征,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含义,以及明确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之间的区别,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年上的身体和行为有哪些不同于年轻人的特征吗?尝试举例说明。”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讨论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外貌、代谢、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征?”然后引导学生从器官和老化的角度分析老年人的组织细胞衰老和死亡,从而引出课题——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接下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尾巴的消失,以及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分开的实例,引出细胞凋亡的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说明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有利于生物体发展的细胞死亡方式;然后,组织学生探究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如维持组织结构的平衡,以及清除受损细胞、调节发育过程等。随后,教师应强调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是一种受控的、有利于生物体的细胞死亡方式,而细胞坏死则是一种非受控的、病理性的细胞死亡方式。通过比较它们的特征和机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之间的差异。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老年人身体和行为特征背后的原因,了解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导致细胞的分化和再生能力减弱,这是老年人特征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能够了解细胞衰老和凋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搭建教学情境,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不仅能够培养科学思维能力,还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三)开展合作学习,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它营造了一个互动交流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自主思考和探索。现在的生物教师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全面的教育体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生物教师要依托合作学习,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思维,探索合作精神。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有性生殖”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为了确保分组的合理性,教师应将学习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学习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分到一个组内,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和成长。然后,教师需让每一个学习小组根据教师设计的《有性生殖》导学案,开展自学活动。接着,教师可以以问题为驱动,为每个小组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实的形成原因,开花的绿色植物的双受精”等帮助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重难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在课本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并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分享彼此的理解。同时,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情况进行指导和补充,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并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性生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他们将学习到植物的花朵、花粉、花柱、受精等相关结构和过程。这些知识将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也有自己的生殖方式和生命周期,与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拥有独特的繁衍生命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还将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他们将意识到生命的诞生和延续并非易事,需要艰苦的努力和精细的过程。学生会感悟到生命的宝贵和珍贵,以及生命的奇妙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界的兴趣和热爱。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能够积极改变教学方式的途径之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供更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引入课外知识来深化生物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教师以生动的多媒体形式展示和解释生物知识,使得抽象知识变得生动,让课堂氛围变得活泼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值得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工具。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避免过度依赖。

遗传学知识是高中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涉及抽象且复杂的概念和过程,如基因、染色体、遗传变异等。对高中生来说,要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遗传学知识,在讲授高中生物“遗传和染色体”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父母和子女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照片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和子女之间会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引出遗传的概念。在学生对父母和子女的相似性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基因的概念,解释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位于染色体上,并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随后,教师可以运用对多媒体设备播放基因和染色体结构动画,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这种可视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对遗传学知识的直观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介绍介绍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遗传学的现代发展和实际应用,从而拓宽他们对遗传知识的视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