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探析
作者: 郑霞娟作者简介:郑霞娟(1978~),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清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以人为本,贯彻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教育大环境对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指出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深化文化理解方面的重要性。探讨了当前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现状,着重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包括单元主题的明确、单元内容的优化构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方法的优化等九个方面,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其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2-0023-0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高中教育的关键词。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有效设计和实施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文章旨在通过探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现状以及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提供实践指导。
一、 核心素养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一)新一轮课改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倡导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科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大单元教学法以其整合性和实用性,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单元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点的罗列和记忆,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单元教学能有效改变这一状况。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习。此外,大单元教学设计模式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从而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三)贯彻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文学作品创作、文本分析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提升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能力。
二、 核心素养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教学设计现状
在当前的核心素养背景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正处于调整和探索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正在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向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而转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教学设计的应用和实践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误区。
一方面,一些教师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误以为大单元教学设计仅仅是将更多的文本内容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中,导致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逻辑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虽然广泛,但无法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单元教学模式,将教材中划分的单元直接当作大单元来教授。这种方式虽然在表面上符合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形式,但实质上未能跳出教材的局限,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这种教学设计往往导致课堂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和目的,不仅要考虑文本内容的整合,更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逻辑性。此外,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出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 核心素养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分析
(一)明确单元主题,合理筛选单元内容
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单元主题和合理筛选单元内容。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需精心策划单元主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度。
以“赏析现代散文”为单元主题的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对现代散文的深入学习,全面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教师首先需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散文作品,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巴金《小狗包弟》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体构造、情感表达和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现代散文的丰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小组讨论和视频展示等,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篇文章的核心主题、艺术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首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对景色的细腻描绘,感受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章的内涵,还能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此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短文,以此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并提高写作能力。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吸引人,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描述的场景和情感,从而增强他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与《荷塘月色》相关的自然景观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所描述的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更多相关的现代散文作品,让学生在课外也能继续探索和学习。通过这些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在赏析中学习到现代散文的特点,而且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升,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最终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为他们未来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单元情境,优化单元内容构建
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创设单元情境和优化单元内容构建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关系到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深刻理解。为此,教师应巧妙地创设单元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单元内容。
在“欣赏宋词”这一大单元主题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宋词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根据所选宋词的内容和风格,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多感官的体验中,更好地感悟宋词的美。针对婉约派的宋词,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典雅而细腻的教学环境。例如,播放古筝或琵琶等传统乐器的音乐,展示与词作内容相符的古代绘画,或者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重现宋代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教学布景不仅能够使学生沉浸在宋词所描绘的环境中,还能引导他们理解婉约派词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在讲授豪放派的宋词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更为宏大和激昂的学习场景。例如,通过播放大气磅礴的背景音乐,如战鼓或壮阔的交响乐,展示壮丽的山河画卷,甚至重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江南水乡的景色或历史战役的场面,帮助学生感受豪放派词人的豪迈情怀和宏伟意境。教学过程中,还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讨论等互动活动,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词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例如,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词人进行诗词创作或对话,以此深入探讨宋词的意境和语言特点。此外,学生还可以尝试将宋词的元素融入现代语境中进行创作,比如,将宋词的情感和景象转化为现代诗歌或短文,从而在创作实践中加深对宋词的理解。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宋词艺术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中深刻领会宋词的美学精神,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审美鉴赏能力。综合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单元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单元内容的拓展延伸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全面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以“古人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中,通过融入古代文献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例如,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学习,感受到古代士人的忠贞不渝;而《苏武传》和《烛之武退秦师》则展现了古人不惧艰难、坚守使命的精神。为了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深入的讨论和活动。在探讨当代具有家国情怀的代表人物时,如袁隆平、钟南山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学生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整理这些人物的事迹,制作展板或者进行小组报告,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这种家国情怀。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讨作为学生他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不仅包括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也包括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比如,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环保、支教服务等,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服务社会的意义。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辩论、写作、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一场关于“古今家国情怀表达方式的变迁”主题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探讨不同时代家国情怀的表达和意义。通过写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撰写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或诗歌,以此来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和情感。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层面上深入理解古人的家国情怀,还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人文情怀,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面对一些学生不太适应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采用更灵活、更具吸引力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通过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或小组合作等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强,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中,通过情景剧的创作和表演,学生们将有机会深入理解《窦娥冤》《雷雨》以及《哈姆莱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剧本创作、角色演绎和舞台表演中,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在剧本创作和角色分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入文本进行分析,还要根据作品的主题、人物特性和情节发展编写剧本和设计表演。例如,在《窦娥冤》的表演中,学生可以探讨正义和冤屈的主题;在《雷雨》的演绎中,则可以深入探讨家庭和社会伦理的冲突;而在《哈姆莱特》的表演中,则可以探讨复仇和道德的界限。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他们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文本中的故事和情节转化为舞台剧情,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排练和表演阶段,学生们将亲身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冲突,这对于他们情感共鸣和同理心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模拟不同角色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对提升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此外,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学生还能够学习到舞台表演的技巧,如语言表达、肢体语言和舞台运用等,这些技能对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自信心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在准备和呈现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作品的过程,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有裨益。通过情景剧的创作和表演,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语言组织、想象力、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传承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还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协调,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文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从而有助于他们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