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的构建研究
作者: 崔德锋作者简介:崔德锋(1977~),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较重,时间紧张,不少教师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教学,忽略了学科的附加教育价值。就生物课程而言,大多数教师不注重实验课堂的构建,导致学生无法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难以得到提升,无法体现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为此,教师应关注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实验活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多种实验材料,打造充满趣味性的实验课堂,保证生物教学满足高中生的兴趣需要,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就高中生物构建实验课堂的必要性和具体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2-0123-06
生物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理科学科,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和自然观念。在实验课堂上,提升高中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基本技能,也能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体会生物学科的本质与内涵,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要增强知识的直观呈现,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与同学积极交流,相互配合。还可以趣味性实验活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线上实验,凸显实验细节,强化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一、 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现状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但如今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些许不足:
首先,实验设备不足。一些学校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导致实验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还有些学校实验设备过于老旧,无法满足现代化生物实验的要求,这也会影响实验效果。
其次,实验时间安排不当。生物实验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和观察,但有些教师过于关注基础知识教学,在实验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实验时间过短,无法体现真实的实验效果,也无法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再次,实验教学的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开展实验教学都以演示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失去了对生物实验的兴趣,参与实验活动的效果不佳。
另外,缺乏综合性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但大部分教师都不注重综合性实验,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还会导致实验课程缺失,难以凸显实验对高中生的教育培养功能。
最后,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大多数教师开展实验教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而没有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实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还有的实验只关注基础的生物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
二、 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
生物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新高考背景下,生物学科也成了受学生欢迎的必修科目。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素养四个方面。生物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课程掌握基础知识,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和机制,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体会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调控机制,并掌握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实验作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建立生物与现实社会的联系。除此之外,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全面的生物知识,还要与他人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
此外,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的核心,高中生物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使学生积极探索生物的奥秘,强化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相较于其他理科学科,生物学科的内容较为简单,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在生物课堂上要建立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并借助学科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使学生体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运用科学知识评价和分析社会问题。
三、 高中生物构建实验课堂的必要性
(一)直观呈现知识
以实验来呈现高中生物知识,可以增强知识点的直观性、形象性。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原理和概念。大多数生物知识都需要学生站在微观视角体会和学习,还有一些知识内容是抽象的,如:遗传物质、基因等。学生面对这些内容难以建立直观的想象,甚至在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中生物教师要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概念知识,体会生命活动过程。
实验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和探索科学知识。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亲手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这都有助于高中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围绕理论知识教学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高中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之外,实验教学也是实现理论知识巩固与加强的重要途径。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以文字呈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理论联系实践
虽然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已经趋近成年人,但他们认知发展仍处在关键阶段。在生物实验课上,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使学生明确实验方向和重点,体会生物现象,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以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上,整体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就是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而实验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收集实验资料和实验数据,关注实验细节,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高中生必须做到认真负责,才能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生物知识的呈现较为抽象,且各知识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完整的实验活动,并不仅仅包含一个知识点,而是以某个特定知识点为中心,实现拓展与延伸,这可以保证知识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可以站在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角度,以画面的形式反思知识的描述,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科学精神
实验教学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研究方式,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高中生在开展生物实验的过程中,要遵循特定的实验流程和操作规范,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通过对真实实验数据予以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异常数据进行修正,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对得出的实验结果予以分析和评价,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分析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借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将生物知识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调动学生探究生物现象和生物世界的热情,加强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关键点
(一)技能训练
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上,强化实验技能训练是重要环节,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会对学生的能力养成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高中生物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增强知识的直观呈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把握理论知识,强化对生物学科的认知。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直观地感受生物学的内在逻辑和科学原理,提高其科学素养。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加强高中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许多生物实验学生难以独立完成,需要与他人合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合作时要明确分工,共同完成实验任务,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学会正确与他人相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数据处理
在完成生物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数据,而实验数据的有效处理是保证实验结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充分凸显实验教育价值的关键内容。在实验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科学客观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加强对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检验、规律性探索和有效的误差分析。在实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异常数据或误差数据,对这些数据要恰当处理,准确识别,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保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往往能够探寻出一些生物规律,这种规律性探索对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索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推断出生物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实施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误差分析,通过误差分析可以了解实验数据的不确定性程度,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准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提供有力支持。
(三)安全意识
虽然说高中生物实验的安全性较高,但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若不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仍然会出现操作失误,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安全。为了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在高中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并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安全认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充分了解实验操作规程、仪器使用范围以及试剂安全等信息,避免因操作失误或使用不当出现安全事故。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试剂或实验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能够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废弃物,减少实验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开设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可以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更能为高中生的长远发展开辟宽阔的道路。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强化科学素养,鼓励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未知。学生要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深入理解生物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实现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强化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项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在探究时,学生需要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探讨、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布置分组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助力于高中生的终身成长。当然,在探究的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学生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 高中生物构建实验课堂的具体实践
(一)小组实验,直观体验
通过分析高中生物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章节都有一到两节“探究·实践”内容,这一板块的内容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完成,这也体现了实验在如今高中生物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在构建生物实验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布置小组实验任务。教师在布置小组实验任务时,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避免同一小组内的成员能力相差较大,要保证学生之间能相互配合,相互借鉴,以此提高实验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其对生物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以“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实验课程为例,学生首先要明确检验还原糖需要用到斐林试剂,检验脂肪则需要用到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二者与脂肪反应分别呈现橘黄色和红色。检验蛋白质要用到双缩脲试剂,反应结果呈紫色。接着,为学生准备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早酥梨、花生种子、大豆等。教师将这些生物组织分发给各小组,要求学生分别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先将生物组织切成小块,研磨成匀浆,再分别向每组样品中添加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苏丹Ⅳ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按照试剂说明书上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加热或染色处理,观察样品的变化,记录颜色变化以及有无砖红色沉淀生成。每组成员要将实验结果如实记录在表格上,包括样品名称、试剂名称、实验现象等,并根据实验结果以及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各组样品中是否有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小组成员要通力合作,保证实验过程顺利完成。这个实验可以检验学生课上所学理论知识的效果,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