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探索

作者: 杨丽平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大概念学习实施‘生命观念’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2-721)。

作者简介:杨丽平(1984~),女,汉族,福建南平人,顺昌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除了要关注知识本位的教学工作,还要立足学生生命观念的教育培训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生命观念和理性精神,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素养和社会责任奠定良好的基础。生命观念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楚了解生命的本质,同时也可以从侧面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与环境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为此,文章首先概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价值,然后从生命观念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入手,具体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生命观念;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3-0100-06

生命观念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教育指向,其本质是通过观察生命现象以及相互关系或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相关事件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理念,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以此助力学生形成生命健康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并通过分析生物学科内涵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实践与分析,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内涵

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凸显生命观念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教师要立足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整合课本教学资源,突出生命与物质的核心特点,鼓励学生围绕生命活动的现象以及相关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然后在教师的引领下,结合特定的思维和具体生物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体验,为生命观念的教育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认知情况,然后从学生课堂学习实践入手,围绕生命观念的教学目标系统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给予学生专业的解答和帮助,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命活动和现象的理解,以此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与生命意识。

(二)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价值

立足新课改教学背景,突出学科育人价值是新课程教学标准对各学科的基本教育要求。在此背景下,高中生物也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利的教育条件。生命观念作为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通过对生物学相关事件以及生活观念与现象的解释,向学生渗透生活中基本的生物规律,帮助学生掌握与生物结构和进化相关的知识,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为此,在具体教学实践环节,教师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逐步推进学生生命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借助具体教学案例的探究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突出高中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另外,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从课内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透过浅层次的生物现象表象,大胆质疑和假设之后进行逻辑推理与分析,在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理解生命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阶段性的学习任务之后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不断深化学习与反思的学习体验中加深对生命本质的感悟。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不只体现在生物学科的教学方面,更多的是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培育需求,让学生渗透正确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 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生命观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生命观念教育的基本内涵来看,其内容主要涵盖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平衡以及进化和适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理解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十分积极的促进和帮助作用。细分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结构与功能。结构与功能板块主要突出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意识的培养和引领。借助生物学科的探究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和生命科学意识。在这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引导,通过可能教学的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品质。例如,在讲解神经、细胞的结构与特点等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案例或者具象图片等方式呈现物质的基本构成要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总结。另外,在拓展类型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也要重点体现各类物质的结构变化规律,借助思维引导与点拨的方式,让学生从生命活动出发,然后再结合各类物质的结构特点,理解物质本身的特性,助力学生了解各类器官以及各种结构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厘清不同物质因果关系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系统地生命价值观念。

第二,物质能量观。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所有生命系统的构建离不开物质结构作为基础。所以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着重体现出物质的变化规律,以物质输送特点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各种能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就是通过植物吸收光能,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所需的能量。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从学科意识的培育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着重围绕物质的变化规律和特点进行探究学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物质能量观。

第三,稳态平衡。在物质运输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受外部环境以及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物质的状态和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可以满足器官不同的能量供给需求。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有必要从稳态和自我调节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尤其是不同物质的特性和分工作用,让学生透过实践探究的学习过程,深入理解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此外,除了从微观视角入手探索稳态平衡要素,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生命观念的培育需求,从自然环境与生物关系的这种宏观角度出发,将课堂所需局部与整体关系迁徙于自然环境的探究中去,从而加强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进化适应观。从生物的进化历史中可以看出,不同生物在自然生存和繁殖的过程中会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一些功能或者器官进行适应性的进化,以此更好地满足环境生存的适应能力。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生物生命观念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有必要突出外部环境、物种生命的变化特点,然后以物质多元化的关联作为教学切入点,向学生渗透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物种的生命状态和进化规律,逐步形成完善的生命认知意识。

(二)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基本原则

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中,为了保障学生生命观念培育的有效性,教师在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具体而言,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体性原则。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核心地位。在具体实施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能够积极革新传统教育观念,并从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多角度入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第二,直观性原则。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教师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课堂中要善于借助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生物探究学习的兴趣,在多重感官的共同参与下提升学生课堂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生物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应用环节基于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穿插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生物知识,为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基础性原则。高中生物作为一门以生物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科学类学科,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中,离不开各种生物观察实验的辅助,而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直面生物结构和组成特征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渗透生命观念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以及相关概念以生物实验等方式进行呈现,以直观的生物观察和实验为媒介,深入剖析微观的物质反应与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参与思考中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这种基础性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从生物知识本质与内涵入手进行感悟和体验,在理解和掌握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上,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培育和进一步发展。

三、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

(一)立足生物课材资源,夯实学生生物知识基础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课本教材资源是重要的教学载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课本资源的辅助支撑。从当前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来看,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逐步深入,在其他途径接触和了解各类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单一课本教学内容就会出现无法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立足学生实际学情和学习需求,深入发掘生物课本教材的可用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生物课堂学习的各类资源,为学生夯实生物知识基础提供有力的帮助。在具体实践环节,教师可以从生物核心素养的教育指向入手,多渠道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生物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供媒介。另外,基于学生观念培养和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和引导工作,为培育学生生命观念做好铺垫和准备。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这部分知识时,在课前导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介绍关于植物生长激素的发现以及发展过程,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和学习准备。然后,借助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从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及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角度入手,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设计各类材料阅读和探究学习任务,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和互动指明方向。如植物的向性运动指的是什么?以明确的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植入逻辑推理的基本要素。然后,再通过展示向日葵向阳的图片等方式,在学生学习思维中形成深刻印象,为后续逻辑推理与验证奠定基础,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最后,在进一步具体的逻辑推理和探究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假设、探究、验证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植物在受到单一方面的外界刺激后,自身所做的定向运动就是植物的向性运动这一概念。通过这种基于逻辑推理与探究的教学活动设计,以直观的图片方式作为引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清晰的认知,从而对植物受刺激后激素调节的运动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在大胆假设和探究推理的学习体验中强化课堂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情况巧妙地穿插动物的激素调节相关内容,让学生对人体的激素调节变化以及相应的功能有所了解,为学生探究生物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学生对人类生命体以及各种动植物生命特征的了解,为学生生命观念的培育做好教育准备和铺垫。

(二)组织生物科学实验,激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生物实验的辅助。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此时培育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活动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为了确保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推进和落实,在核心导向下的生物生命观念教育举措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掘生物科学实验的教学优势作用,以此作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兴趣的媒介,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新课改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逐步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育,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为保障生物科学实验得以有序开展,教师在预设实验内容和流程环节,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角度入手,系统整合实验教学的类型和具体内容,充分发掘生物实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流程和步骤,确保学生可以正确完成生物实验的全过程,避免学生盲目地开展生物实验,影响学生实验学习的体验和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