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振宾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XCZX22-365)。
作者简介:张振宾(1975~),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德化第八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落实,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不管是在教学方法还是评价理念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相长,将“教—学—评”放在统一的高度来抓。因此,文章立足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学科,就“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展开讨论,并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等,希望可以给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4-0051-06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了教师、学生和评价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新时期,教师可以加强对“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教学有效性。
一、 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和评价有机结合,形成连贯的教学过程,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教师难以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而“教—学—评”一体化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使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等方面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测验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从而更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这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其次,“教—学—评”一体化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辅导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绩,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和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提供个别化的辅导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最后,“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导,而是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和评价的过程。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并根据评价结果自主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加主动、自觉,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教—学—评”一体化要发挥其促进作用,还需要教师具有统筹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需要平衡好教学和评价的关系,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有助于促进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输出知识,学生有学习的情感需求,这就使得教学过程开始产生了联动。而“教—学—评”一体化则强调师生互动和沟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学生也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更加畅通,问题的解决也会更加迅速。
首先,“教—学—评”一体化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等形式,教师能够更加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认知和理解水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教—学—评”一体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者,而且要主动参与进来。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讨论、小组活动、实验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获得及时反馈和指导,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的过程,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并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难,请求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更加畅通,问题的解决也会更加迅速,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有助于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在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在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标准,“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将教、学、评有机联系起来,客观地反映学生情况,让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策略,实现高效教与学。
首先,“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校评价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教—学—评”一体化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和对话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一来,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反馈。
其次,“教—学—评”一体化强调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一体化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和工具,如作业、测试、项目等,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绩和能力水平。这种结果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和差异,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通过结果性评价,教师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结果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和能力。通过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避免单一评价的片面性。“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准确的教学反馈和引导。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 基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做好对教的把控
1. 精心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
我国一直倡导因材施教,这充分反映了教育者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差异性的尊重。在初中阶段,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个体之间往往会存在明显的不同,针对学生的个性,基于新课标,教师要精心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首先,针对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将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并确定合适的目标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以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过难而使学生感到无助和挫败。通过精心设计阶梯式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的挑战和成功体验。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发展和成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事实认识、概念理解、问题解决等方面,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
最后,教师在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时,也需要考虑教学资源和时间的限制。教学目标应该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评估教学资源的充裕程度,确保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目标可以得到充分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充分考虑资源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节奏,做到对教的把控。
以“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为例,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学习领悟这部分内容能够为后续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第一阶梯是基础知识部分。比如学生要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求根公式;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该部分的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完成。第二阶梯是技能提升部分,关注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技能发展。比如教学目标可以包含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因式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针对第二阶梯的教学目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可能这部分学生会掉队,教师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自信,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自己。第三阶梯是知识拓展部分,难度相对较大,对学生的挑战性也较高,这部分也主要是针对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如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情况,能够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最值问题、函数问题等;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在第三阶梯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的限制,将数学知识与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改进提问方式
初中阶段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对待很多问题都喜欢问为什么。基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也会在课堂中给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引导,展开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有必要从课堂提问入手,不断改进提问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教师在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他们常常会产生各种疑问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原因、原理和解决方法。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其次,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引导性和层次性。教师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和回答。例如,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随后再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索。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的层次结构,增强其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