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应用分析

作者: 漆敏

作者简介:漆敏(1984~),女,汉族,贵州毕节人,黔西市锦星镇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主题活动,有助于凸显数学的育人价值、拓展数学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教学方式。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题活动的开展存在不足,如教师对主题活动的基础认知较为模糊、主题选取固化、教学过程趋于传统。针对上述问题,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就“主题”的确立与选取、主题目标的设计、主题活动过程的指导、主题活动结果的评价等提出了教学建议,为教师明晰教学思路、优化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活动;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9-0060-0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目标,把“三会”确立为经过数学教育学生形成的数学素养。新课标中,“综合与实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其内容和形式均有了很大的改动,尤其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提出,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实现“四基四能”,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大亮点。

笔者近来基于“核心素养”深化了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通过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主题活动作为一种围绕特定教学“主题”,以“做”为主线和核心的教育模式,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优化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迁移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正是因为主题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章中,笔者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探索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应用策略。

一、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主题活动教学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主题式教学

“主题”一词起源于德国,最初指乐曲中最具特征的主旋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主题”一词的应用领域愈发广泛。现代汉语中,“主题”一词泛指“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而主题教学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某个“主旨”整合分散的知识点开展的教学活动。深入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可知:“莫里逊单元教学法”是最早的有关“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试图通过单元知识内容的整合或某个问题的解决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20世纪,主题式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逐渐得到发展与应用,而我国学者关于主题式教学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

文章所指的主题式教学,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以小学数学“新课程”为指导,以“新教材”为载体,围绕既定“主旨”,整合数学课内外知识点开展的数学教学实践探究活动。例如,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教师以“地铁中的数学”为主题开展了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搜集地铁的区间票价定价标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当然,对没有地铁的城市,教师亦可结合生活实际,以公交、大巴等交通工具为例开展实践活动。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均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2. 活动教学

现代汉语中,“活动”一词包含多个层面的含义,如“运动”“为某种目的而行动”。完整的“活动”结构体系,包含目标、动机、行动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章中,笔者所指的“活动”,多指教师基于既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教育性、目的性等特点。活动教学的宗旨在于“做中学”,即通过“做”的方式实现知识学习的目标。

(二)理论基础

1. “从做中学”理论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是其在哲学研究中,基于哲学认识论推断总结得出的。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从教法来讲,“从做中学”反对传统以“传授”为主的知识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应当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总结和学习知识、获得经验。因此说,于儿童的学习而言,“做”是根本,没有“做”,便没有学习。

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杜威提出了“做中思维”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对世界的认知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得出的。因此说,没有实践,便没有认知、经验和思维。

文章中,笔者研究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应用,这一以“活动”为主线的教育模式,活动的过程便是学生“做”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因此,“从做中学”理论是笔者开展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 建构主义理论

作为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融合了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丰富的观点,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亚杰。深入解读建构主义理论,可见其在相关教育理论中内容可谓庞杂,尤其是其认识论和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如知识的获得是自主建构而非传授而来;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活动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等特点,学生的学习便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综合上述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实践,其教学内容、目标和方式,契合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是笔者开展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优势

1. 凸显育人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数学的教育目标、内容和基本要求,应当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新课标进一步凸显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深入解读新课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可见,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的“综合与实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以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强调问题解决过程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由此可见,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研究主题活动的设计、应用与实践,这一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凸显了数学育人的目标。

2. 拓展教学内容

数学源于并高于生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科学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既为提升数学素养,亦为提高生活技能。笔者认为:实际的生活是复杂的,单一的知识并不足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因此,强化知识的综合与整合,是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数学主题实践活动,多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为主。何为“跨学科”?即“跨越”“超越”单一的实践活动内容和方式,是突破学科壁垒、注重知识融合的教学实践方式。文章中,笔者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的主题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一过程对拓展数学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跨学科学习思维具有显著的优势。

3. 丰富教学方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主题活动的开展,蕴含着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主题,二是活动。“主题”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凝聚;而“活动”,彰显了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式。与传统局限于教学课堂、局限于教师讲授的数学教育模式相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主题活动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的瓶颈,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

二、 基于核心素养研究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必要性

新课标视野下,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数学主题活动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否具有必要性?笔者在教学研究中深入思考了这一问题。通过对新课标的分析,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研究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具有必要性。

(一)全面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本部分所指的“课程标准”,特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2022年4月颁布实施以来,笔者开展了深入的解读与分析。与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相比,2022年版具有很多显著的亮点:如明晰了“核心素养”在新时代数学教育中的统领地位,提出了“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思想。因此说,在2022年版新课标指引下,教师更加需要革新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文章中,笔者研究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应用,其中涉及的两大主要概念“核心素养”与“主题活动”,均是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重点。由此可见,在新课标视野下,本研究的开展,是教师全面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二)基于“学科融合”的教育目标

跨学科融合是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一大切入点。之所以要强调“跨学科”,源于新的社会背景下,单一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模式的学习方式,已然与时代的发展相背离。为培养多元型、复合型的人才,强化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成效。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笔者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模块教学,凸显了跨学科知识在主题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由此可见,本研究的开展基于“学科融合”的教育目标,颇具时代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基于数学教学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如以讲授为主的知识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室空间、局限于零碎、单一知识点的教学方式等,都是影响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于学习者而言,由于习惯了“听”的学习方式,导致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局限、自主性不足。诸多现实困境导致现阶段的数学教育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立足上述数学教学的现实困境,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研究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融合跨学科知识和思维。研究的过程以及结论,均有助于突破当前数学教学的现实困境,提高教学质量。

三、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主题活动教学现状分析

为全面、充分地了解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主题活动教学的现状,笔者以所执教地区的小学为例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选取了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运用信息化软件对相关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主题活动教学现状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师基础认知较为模糊

基础教育中,教师对相关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基础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其教学组织实施的方式。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主题活动的基础认知较为模糊,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关于“核心素养”的认知。“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数学教育的统领教育思想,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价值意义的认知,是其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现阶段的数学教育中,多数教师已经了解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但缺乏对该概念内涵的深入解读,部分教师甚至不能完整地表述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维度及其代表的意义。由此可见,关于数学核心素养,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基础认知是较为模糊的,而这种模糊的认知,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其次,关于“主题活动”的认知。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笔者发现:现阶段的数学教育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表示对主题活动“了解”“知道”,但要深入解读其内涵与价值意义,能够系统而完整地表述的教师屈指可数。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如何组织实施主题实践活动并不了解,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组织实施经验。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现阶段,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对“核心素养”以及“主题活动”表示了解,但缺乏对其内涵的纵深化解读,相关的教学组织实施经验也较为欠缺。

2. 主题选取固化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数学主题活动,“主题”的设计与选取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学习主题,不仅能够凝练零散的教学内容,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上述概念界定模块笔者提到的“地铁中的数学”就富有生活的意味,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深入梳理小学数学新教材可见,“综合与实践”模块中,主题活动、项目学习都是以“主题”为核心的。于学生而言,基于“主题”的活动往往富有挑战性,凸显了核心任务的载体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