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试题特点与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李小龙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试题特点与教学策略分析0

作者简介:李小龙(1969~),男,汉族,浙江东阳人,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三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历史教学及评价。

摘  要:近些年,全国各地初中历史学科考试命题整体呈现出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核心素养以及遵循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趋势,注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促进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优化改进。文章以历史解释素养考查为例总结初中历史试题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试题特点;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9-0143-05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历史解释是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历史解释素养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以及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初步学会有理有据表达自己对历史看法。基于此,在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育过程中,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为“初步学会”,也就是明确了具体的难度要求;其次为“有理有据地表达”,也就表示需要注重历史解释的逻辑性;最后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也就是需要引导学生建构具备一定价值的历史认知。针对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也就需要加大引导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学家的肩膀上,去独立阅读、思考以及辨析当前已经存在的历史解释。在之后独立探讨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做到以史为据,理性认识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问题。在这一目标引导下,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统称“中考”)中所出现的试题,通常是通过以史实类材料以及历史解释类材料相结合方式,去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能力。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就需要从史实识记逐步提升到历史认识,实现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培养自身的局部以及全局认识观念,以此客观地阐释以及判断历史案例,表达出自身对历史的看法。文章将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试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试题命制特点

(一)站位于爱国主义教育,坚定文化自信

历史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面引导作用。在新课标指导下,各地中考历史命题越来越注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注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及拥护“两个维护”理解“两个确立”。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在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这对初中历史教育起方向性作用。在2023年初中历史考试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主流。

(二)站位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依标命题

不管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还是《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均重点提出实现对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工作的稳步推进。同时,全国各地不再发布考试纲要,在命题方面始终坚持将课程标准作为命题依据,以此逐步提升中考试题命题水平。如浙江金华2023年中考22题:综合运用图文资料,自拟主题,为长城旅游宣传册写一段卷首语。(温馨提示:分层赋分,紧扣主题,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这是一道典型的跨学科综合题,在素养要求上是运用材料和所学解释历史,考查史料实证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素养。但是题中每一个知识要点,能力要求、活动环节、素养表征均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可一一对照。在课程目标上看:“在探寻身边历史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明的伟力,……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课程内容”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历史课——长城的相关历史;地理课——农牧交错带;道德与法治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美术课——长城题材的美术作品;语文——孟姜女传说等。从“教学提示”看: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尝试创设帮助学生感同身受的历史情境,充分利用历史遗址、历史资料、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等开展古代史的教学。从“学业质量描述”看:进行专题研究。“中华民族大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核心素养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由此,教学过程完全可以模拟考试的情境,以考定教,以考促学。

(三)站位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实施素养考查

近些年关于中考历史命题立意通常都是基于课标指导,结合历史学科中的相关核心价值、必备知识以及关键能力培养要求,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此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并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特征。加大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水平的考查。在初中历史学科学习中,学生所形成的关键能力以及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均是一个整体。相应地,在历史中考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等实施考查,在此过程中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入,进而有效引导学生成长过程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如安徽统一中考,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考查分值发生了改变。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不同层次考查分值变化

层次2020年2021年2022年变化趋势

识记31(44.3%)28(40.0%)10(14.3%)有所下降

理解28(40.0%)32(45.7%)42(60.0%)有所上升

运用11(15.7%)10(14.3%)18(25.7%)有所上升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20—2022年安徽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整体试题结构设置中,识记层次试题占比下降,机械记忆内容降低,尤其是在2022年机械记忆内容下降非常明显,正好和《意见》要求相符。与此同时,理解以及运用层次的试题占比逐年上升,尤其是2022年上升明显。由此可见,初中历史中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方法以及历史思维,重点考查学生在材料阅读过程中的信息提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意见》提出,在试题结构设置中,应该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尽可能减少机械性记忆试题以及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这一指导促进了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的试题结构设置,识记、理解以及运用不同层次的考查分值在试卷中的所占比例也出现了改变。2023年浙江金华中考试卷高频出现“比较”“概括”“说明”“阐述”“评价”等指向动词,要求学生从“记忆”向“理解”层级跨越,激发学生运用高阶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涵养历史解释素养。

(四)站位于服务“双减”落地,重视方法引领和品质提升

观念决定行为。首先,落实“双减”要求,必须把评价观念转移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如学力、态度、创造力等。第二,必须端正考试的观念。考试不止于选拔,还是诊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情况、改进的手段,要运用表现性评价方式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纳入中考。这样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效,发挥一定的教育性与发展性功能。同时,也可为下一阶段更好地教与学提供有价值的学情材料。总之,只有建立科学的中考评价体系,才能落实“双减”政策,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如,2023年上海中考用“如何学习历史”贯穿。“走近人物品历史”“透过数据看历史”“深入实地探历史”为三道大题的主题,以人物、数据、场馆为视角,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方法、途径的教育,全方位、立体式地强化证据意识,适时进行史论结合、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时空观念的具体场景中形成历史解释的素养。这样的考试就成为学习场所,成为实践探索的阵地。

这样的现学现考,以提升学习能力为主旨的命题趋势就需要历史老师正确认识中考的功能,把握中考内容和要求,实现以考导教,积极改进课堂教学,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课堂质量和备考效率,有效应对中考改革。

(五)站位于真实学生立场,聚焦历史解释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试题中越来越注重创设情境,几乎已经呈现出没有材料不命题趋势。各地在命题中强调立意正确、思想鲜明、内容科学,思维综合。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在思想上、行为上为考生树立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考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凸显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般情况下,在选择题设置上,主要采用的形式是文字形式,例如有和生活相结合的情境描述、引文以及史实介绍等;图表形式,比如相关实物图片、表格以及漫画等。材料解析题以及活动与探究题中的情境设置,一般情况下所采用的形式是文字史料或各种图表。《意见》颁布实施后,显著提升了初中历史中考的探究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试题占比。试题任务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使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浙江历史试题为例,各地市中考主要通过史料阅读、分析、概况等方式考查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如2023年浙江绍兴卷第25题以长城为主线,综合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浙江舟山卷第22题以“开放带来进步”为主题,以古代中国和日本的开放史实为载体,探究开放给两国带来的进步,最后要求学生列举两则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史实加以佐证,突出考查考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初中历史中考是在历史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指导精神引导下,将基础知识作为载体,考查学生以历史解释为主旨,史料实证为辅助、同时也考查了其中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也可以在考试中印证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是基于各种情境实现历史知识、史学方法以及人文素养等的有机结合。

二、 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对策

结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特点,一线教师必须积极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以能够适应初中历史中考命题变化,围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以下相关教学对策。

(一)基于课程标准回归教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以上关于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题型、分值以及考试范围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不管是考查的试题怎样变化,试题材料如何创新,依旧是遵循课程标准,加大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育,问题重点都是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重要史实。基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应该在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加大对教材的分析和学习,全面掌握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有效把握历史发展中的基本线索。相应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针对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有关的精神实质,可以比对历史教材梳理出以下与考试命题相关的内容(表2)。

表2  结合课程标准梳理教材

初中历史课程总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具体要求的内涵衡量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表现刻画各年级的内容学到什么程度的表现刻画各单元学习什么内容的规定纸笔测试命题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

培育历史课程的五个方面核心素养,具体要求:(略)1. 认识历史有正确的立场。具体(略)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各种联系;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七年级:(略)八年级:(略)九年级:(略)略单元测试、期末测试、学业水平考试

新课程标准建构了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四个方面组成教学评目标,成为编写教材、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教师的操作路径应当立足具体实际做好课程标准中目标的建构与转化。教学设计要“三看”:第一看教材内容,明确“教什么”;第二看“学业质量”,明确该教学内容的学业要求;第三看“素养要求”,明白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要求。评价要“三问”:一问结果,学生学会吗?二问过程,学生经历怎样的过程与方法?三问表现,思考学生在素养层面有什么表现。

(二)基于课程目标和思想导向,培育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方式也就是追根溯源,从历史源头去探索整个历史发生过程,并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以及历史规律,以此实现对大局势的判定,定位当下,开辟未来,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认识历史、把握现实,进而实现对科学思维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有效方法。现在的中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历史材料解读能力以及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基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应该加大对历史事件前后联系的探索,充分挖掘传统和生活资源应用价值,以此强化对学生历史思维方式的培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