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活动 轻松高效
作者: 陈淑如作者简介:陈淑如(1975~),女,汉族,福建龙岩人,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岩龙钢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跨学科活动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跨学科活动的实施能打破原本的学科边界,立足数学学科特性,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合教学背景下,数学跨学科活动的组织应立足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跨学科活动组织原则;以课堂联系生活,打开跨学科主题活动范围;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明确跨学科学习目标;以核心素养为依据,设定多样化学习任务;以课堂评价为保障,明确后续跨学科活动思路和方向,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063-0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跨学科活动作为结构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板块,也是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关键。跨学科学习活动的组织要以数学学科为中心,串联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使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 以问题为抓手,明确跨学科活动要点
跨学科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板块之一,在传统数学课堂内外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围绕知识的讲解、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缺少足够的关注,因此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受限。2022版新课标落实之后,跨学科活动成为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然而以往跨学科活动组织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跨学科活动实施的综合效果。
第一,以往跨学科活动组织过程中,活动原则往往比较模糊。一方面,活动的设计缺少综合性特征,部分教师将跨学科活动等同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上围绕数学学科展开活动设计,缺少学科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知识的融合,因此学生活动过程中并没有机会接触、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化;另一方面,数学跨学科活动的问题设计以及活动情境的创设缺乏开放性,部分教师习惯于封闭性资料的提供以及问题的设计,缺少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拓展。此外,以往跨学科活动设计缺少实践性、创新性,部分活动虽然打着跨学科活动的旗号,但是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创新操作的平台,因此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没有获得提升。
第二,跨学科活动主题设计思路不明确。主题的选择是整个活动的基础,但是在以往主题选择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数学学科本身,主题的选择过于单一,缺少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化方向的拓展,而以数学学科为中心的主题选择,思路也比较局限,缺少相应的拓展与延伸,这对跨学科活动的设计思路以及后续活动的组织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影响。
第三,跨学科活动目标设计相对模糊。大部分跨学科活动目标设计依然以知识学习为主,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一是以往跨学科活动设计的主体不明确,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按照日常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以教师教的目标为主,当学生看到教学目标之后,并不明白自己未来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二是跨学科学习目标的设定缺少层次性,对学生情感培育、实践能力等的培养目标关注度相对较低,甚至没有体现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因此目标设计对活动的组织并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第四,跨学科活动任务设计缺少多样性、层次性。任务的设计与学生的学情不相符,任务设计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班级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因此任务设计往往过于细化,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设计的空间和平台,大部分学生的探究思路被禁锢,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功效和作用;另有部分教师则采取“放任”策略,将跨学科数学活动当作自由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方向偏差等问题,教师也没有给予及时指导,跨学科活动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第五,评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学科活动评价同样要对此足够关注,但以往跨学科活动评价基本上处于缺失或不完善状态下,学生探究过后,教师并没有及时对数学活动中数据的分析、成果的展示等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学生整个活动的过程、结果都没有足够的关注;或者直接采取不评价、不分享的态度,学生活动结束学习活动也随之结束,并没有相应的总结环节,因此跨学科活动本质上没有提升或发展。
基于上述几方面问题,在后续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托2022版新课程标准要求,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入手,从数学综合与实践板块学业要求入手,结合数学学科特征,以学生学情为根本出发点,组织多样化跨学科实践活动,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 以新课标为基础,遵循跨学科活动原则
2022版新课标版本实施之后,跨学科活动已经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主要话题,基于以往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组织经验,跨学科活动要立足学生本位,从数学学科的特征入手,制订多样化活动计划,最终提升跨学科活动质量。跨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问题性、实践性、过程性特征,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不仅需要应用数学学科知识,还需要进行多学科知识的串联与梳理,同时,需要体现出学生观察、猜测、调查、分析、实验、创造等全过程,最终达到提升综合素养的目标。
首先,数学跨学科活动需突出综合性特征。跨学科本质就是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具体活动设计中数学学科是活动靶心,其他学科是辐射圈,是解决问题的“支架”,教师要以“靶心”为核心,向周边拓展,突出主题活动的综合性。
其次,数学跨学科活动要具备开放性特征。开放性问题最能发散学生思维能力,跨学科活动的开放性指的是学习空间、学习资源的开放性,问题本身与生活之间有着直接联系,解决问题需要的材料也需要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学生需要自己分析、计划所需资料,随后展开拓展、研究。
最后,数学跨学科活动需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特征。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本身就不是做计算题一样简单的问题,而需要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思路解决问题。即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小组也会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数学跨学科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 以课堂联系生活,扩展跨学科主题范围
以往主题的选择往往比较随意,缺少与学生生活的衔接,与数学学科的联系也不够密切,同时也忽略了多学科之间的联系。2022版新课标中列举了13个主题活动、2个项目学习以及18个活动实例,这也为跨学科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小学高年级段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积累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数学以及各学科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可以更加多样化。
首先,高年级跨学科活动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数学知识中寻找,也就是从数学教材中找到符合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活动主题,比如,结合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学习可以组织设计包装盒主题活动等。
其次,高年级跨学科主题的选择需要将多学科内容衔接起来,从学科的联系上进行主题的挖掘,比如,六年级各学科教材中都会涉及一些与小学毕业、未来初中生活相关的内容,那么就可以以“毕业”为话题,选择“对母校致敬”这一话题,进行主题活动的组织。
最后,与学生生活联系,比如,结合生活中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内容,像生活中的节约用水、爱惜粮食、爱护环境、传统文化等热点话题,并进行综合研讨与分析,比方说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制订节约用水行动指南”等,这样既能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连,同时也是人教版高年级教材中话题之一。
总之,主题的选择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最终确定符合学生兴趣以及生活经历的话题,以引导学生将数学学科以及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应用于整个活动探究过程中,达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
四、 以学生学情为基,明确跨学科学习目标
目标是影响跨学科学习活动组织效果的关键因素,跨学科活动目标的设计应基于活动主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目标内容表述,要符合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综合质量的目标。以往跨学科活动目标设计中,教师目标的设定往往忽略了主体,通常以教师为主进行目标设定,这样不利于学生积极开展跨学科活动。基于此,在后续跨学科活动目标设定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制订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科学目标体系,推动整个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
以“制订节约用水行动指南”跨学科活动为例,此跨学科主题活动源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节约用水”这一内容,教材中提供了调查周围用水是否存在浪费现象,从互联网等资料中查找节约用水资料以及说一说如何节约用水等内容。2022版新课标“水是生命之源”的学业目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升数学学习兴趣等,“制订节约用水行动指南”这一活动目标可以设定为以下几个:
对学校、家庭中的水资源使用和浪费情况进行调查,明确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制订节约用水行动指南,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增强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1. 融合数学、科学、美术、语文等多学科知识,调查、走访、设计方案,最后发布行动指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 在调查、分析、研究、实践过程中,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从水资源的保护做起,培养社会责任感。
这一目标的设计基于学生本位,将核心素养融入目标体系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后续学习目标,而且为接下来的多样化跨学科活动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此外,在跨学科目标设计中还要避免过度设计问题,切忌“贪多”,一个跨学科活动并不能呈现核心素养的所有维度,因此,应结合跨学科学习活动内容以及所涉及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选择针对性的核心素养维度,将关键维度、关键话题融入其中,从而使得跨学科活动更具针对性,这样效果也更加明显。
五、 以核心素养为依,设定跨学科学习任务
(一)明确任务设定思路
任务的设计是整个跨学科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跨学科学习中,任务的设定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任务与任务之间的衔接性和关联性,通过核心任务+子任务模式,将整个跨学科活动串联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综合质量的目标。核心任务的设定是第一步,核心任务的设定能帮助学生明确整个活动的方向和思路。子任务的设定是第二个步骤,子任务是将核心任务按照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拆解,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研究任务,同时在每一个子任务探究过程中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最后将每个子任务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形成跨学科学习成果。
以上述“节约用水”主题的跨学科活动为例,其核心任务为:制订节约用水行动指南。以此为靶心,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反思的思路展开整个活动设计。子任务的设计如下:
子任务1:关注校园用水情况;
子任务2:调查校园水资源浪费情况;
子任务3:设计、发布节约用水行动指南;
子任务4:提倡并观察节约用水情况,并进行成果反馈。
在清晰的活动组织框架下,如何更进一步丰富每个子任务的活动内容,就成为教师关注的关键内容。四个子任务的设计将核心任务综合目标进行拆解与分析,每个任务都有详细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活动侧重,多个子任务成果综合起来,就能形成科学、系统的多样化活动成果。
(二)分步落实子任务内容
子任务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是整个活动的重中之重,小学高年级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技能的积累量逐渐提升,他们能在数学活动中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知识、技能等,因此在跨学科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支持,但是学生一定要是整个探究活动的主体,如此才能更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思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