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实践

作者: 杨孝光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入课后服务的实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FQ2023GH028)。

作者简介:杨孝光(1968~),男,汉族,福建福清人,福清虞阳中学,研究方向:初中体育。

摘 要:为了解决初中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迟这一矛盾,学校纷纷延长课后服务时间,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相融合的举措,在课后服务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兴趣课程与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文章即对此展开综合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的价值,研究了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的基本形式,调查分析了现状与问题,探讨了促进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课后服务;初中体育;融合价值;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122-06

近年来,课后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国家也发布了相关政策,各地学校都在积极实施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其中,将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相融合(以下简称课后体育服务),是课后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点。初中学校实施课后体育服务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是课内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并且课后体育服务的形式生动有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可以说一举多得。

一、 研究背景简述

2017年2月,为了解决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迟的矛盾,教育部办公厅提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中小学校应当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问题。202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形式与方式,倡导义务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应开设德育、体育、美育、劳动、阅读、科学、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刷题备考、讲授新课或集体补课。随着《意见》和《通知》两大纲领性文件的发布,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就实际情况而言,课后服务指中小学常常在下午4:00左右便完成当日在校课程,延后服务至下午6:00或7:00,具体以地方和学校规定为准,家长下班后顺利到校接走学生,这一阶段即为课后服务阶段,课后服务阶段常实行“5+2”模式,即每周五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次至少2个小时。课后服务阶段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刷题备考,不得讲授新课,而是带领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教育中,促使学生个性化成长。体育就是在课后服务阶段常常开设的个性化教育形式之一,课后服务开设体育课程也是对课内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有着非常积极的价值。

二、 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价值

(一)课后体育服务是课后服务中的重要一环

《通知》倡导义务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应开设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阅读、科学、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等,其中,体育教育与服务就是其中一环。体育具有鲜明的特点,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领域之一,在课后服务阶段开展体育兴趣课程,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后服务的内涵,增加课后服务的趣味性与教育性,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课后体育服务是培养体育终身意识的有力抓手

教育部曾发布《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可见体育教育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体育意识是学生应养成的意识之一。但初中体育课堂存在课时短的问题,而在课后服务阶段开展体育兴趣课程,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每日体育运动时长有所保障,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观念以及良好的体育意识。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将引领学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健康成长。

(三)课后体育服务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成长

在课后服务阶段开展体育兴趣课程,给学生提供课后体育服务,能够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促使学生全面成长。全面成长体现在身体、心理、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对“身体”而言,学生长时间久坐学习,会导致学生的视力、腰椎等受到伤害。反之,如果能够让学生每天都能抽出时间去运动,能促进学生血液循环和骨骼发育,促使学生提升身体的各项机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心理”而言,经研究表明,当下初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重居高不下,而给学生提供课后体育服务,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舒缓心理压力,放松心理情绪,呼吸新鲜空气,让大脑思维更清晰,变得更自信、抗挫力更强。对“综合素质”而言,课后体育服务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体育品德、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抗挫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在课后体育服务中得到锻炼,获得成长。

三、 初中课后体育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轮流开展课后体育服务

初中学校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师资力量等有限,因此,各年级或各班级轮流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即每周每个班级开展一次或两次课后体育服务,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时长常为60分钟~90分钟,其他时间由学校组织开展其他形式教育,如美育、劳动、阅读、科学、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等。传统普教体育课堂时长不够,一堂课眨眼间就过去了,学生在体育兴致正高的时候却下课了,只能意犹未尽地离去,而课后体育服务的时间比体育课多,则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也有充足时间开展体育比赛或体育活动,让课后体育服务更加多姿多彩。

(二)设计多个体育选项项目

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项目是不一样的,发掘学生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让他们在感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中进行学习,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体育项目、体育特征、体育兴趣等需求,这也是新时代体育教育所倡导的。在课后体育服务中,学校往往会设计多个体育选项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擅长领域,选择对应的体育运动,总体而言,男生多选择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对抗性比较强的体育项目,女生则多选择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对抗性比较小的体育项目。

(三)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要形式

课后体育服务,多为“放养式”服务,即没有系统性的体育学练计划或者体育运动活动,只是给学生分发了体育道具,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自己组队玩耍。比如,在篮球小组中,教师给学生分发篮球,然后就让学生自由组队进行篮球比赛。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自由活动,但是却没有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中获得深入发展。

四、 初中课后体育服务常见问题

(一)课后体育服务组织不完善

初中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时间还不够长,对课后体育服务还处于摸索阶段,《通知》虽然规范了课后服务的实施方式和形式,但却没有对服务标准做出统一的规定。因此,不少学校对课后体育服务的重视程度不足,课后体育服务组织不完善。比如,对课后体育服务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导致课后体育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再比如,课后体育服务没有明确规定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对场地划分、资源分配等没有标准制度,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人,这导致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细则没有章法,甚至出现一些矛盾问题。

(二)课后体育服务师资配置不足

在课后体育服务中,还存在师资配置不足的问题,课后体育服务常常由体育教师兼任。如此一来会导致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教师既要应对繁重的体育课程教学,又应对课后体育服务,力不从心,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的情况,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学校不得已减少了课后体育服务的项目或活动,学生可参与的课后体育服务项目选择面变窄,参加体育竞赛或体育活动的机会减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

(三)课后体育服务随意化

上文提到,课后体育服务多为“放养式”服务,学校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体育器械,然后就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学生虽然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放松,但是没有能够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体育领域进一步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好课后体育服务时长比正常体育课堂长的优势,这对课后体育服务以及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遗憾。

五、 强化课后体育服务开展有效性的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框架

要想强化课后体育服务的有效性,学校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后体育服务的认识,明白课后体育服务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价值,积极推动课后体育服务改革与优化。同时,学校要根据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需要,配置合理的体育器材,让课后体育服务负责人有的放矢地展开体育服务,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另外,学校要完善有关课后体育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对场地划分、资源分配等构建标准化的制度,让场地划分、资源分配能够有条理,减少课后体育服务中发生矛盾的情况。再比如,对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安全进行严格规定,要求负责人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安全巡查,排查出安全隐患,并及时解决问题。

此外,需要完善课后体育服务的组织架构,明确课后体育服务的负责人、参与者等,要避免全由体育教师兼任课后体育服务负责人的现象,减轻体育教师沉重的负担。同时,学校要善于从教师队伍中挖掘具有专项体育特长的教师,针对体育教师服务技能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在多方面服务于教育的能力,确保教师的专项体育管理与服务技能可以胜任课后体育服务的工作。另外,学校应与高校体育专业对接,建立实习岗,将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引入到课后体育服务之中,由他们负责对初中生的课后体育服务、指导与管理。如此一来,既减轻了师资队伍压力,也提升了对学生课后体育服务、指导与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给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积累体育教学经验的平台。对课后体育服务的负责人或参与者,要求他们根据课后体育服务的特点,设计各类体育服务或教学活动,以学校的场地、器材等资源为依托,充分考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制订出计划书、任务表、路线图,好让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开设丰富有趣的体育项目

在课后体育服务中,学校往往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体育项目,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如场地、器材、资金、学生素质等因素,尽可能丰富体育选项,向学生提供他们更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瑜伽、跆拳道、剑术、武术、素质拓展项目、民俗体育项目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以民俗体育项目为例,学校可以将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后体育服务阶段中。民俗体育项目往往比休闲活动更有难度,比田径项目更加简单,非常适合初中学生学习,并且其兼具文化性、表演性等特点,具备合作与竞争的魅力,是新颖有趣的项目,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民俗体育项目比如,养生导引、舞鞭龙、射击、投壶、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太极拳、锅庄舞等,不同体育项目对学生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成长有着不同作用。有的民俗体育项目可以直接引入到课后体育服务中,比如,舞蹈、扭秧歌、太极拳等,有的则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后适当改进再引入课后体育服务中,如踩高跷、踢瓦片、舞龙舞狮等。因而,教师应当应结合实际情况,在不改变其价值、特点和作用的前提下,对部分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改良,以便将其科学地引入到课后体育服务中。

再以素质拓展项目为例,学校也可以酌情将素质拓展项目引入到课后体育服务阶段中。素质拓展训练与田径和球类运动不同,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锻炼兴趣,并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发展。大型的素质拓展项目,比如“多人拼图”“九人十足”“无敌风火轮”等,小型的如“信仰背摔”“袋鼠跳”“猜谜”等,根据素质拓展训练的特点可将其分为趣味类、合作类、竞争类、益智类等。教师需综合考量其安全性与教育性,从而结合学校场地、器械等资源配置情况,选择合适的素质拓展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获得成长。例如,在“无敌风火轮”项目中,可以让5~8个学生为一组,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备报纸,剪刀,胶带等工具,再由学生自己裁剪出来一条长长的纸条履带,然后学生进入履带中,滚动着履带前行,活动过程中纸条不能破裂,哪个小组利用履带前进的速度最快,则获胜,这一项目轻松有趣,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