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统编教材文言文预习提示教学运用策略研究
作者: 任玉娜摘要:预习提示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预习和教师教学具有极大帮助。文章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了“析·导·回”式教学方式,探讨预习提示助力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预习提示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核心组成,对学生预习活动的引导及教师教学的辅助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析·导·回”的教学策略,旨在系统探讨如何利用预习提示优化文言文阅读教学。通过深入分析、巧妙引导及课中回扣等案例分层,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预习提示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053-05
教材,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保障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内容与形式的持续更新和完善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变革不仅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也体现了国家对教育质量的严格要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这些政策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其中,教材的改革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统编版语文教材应运而生,其设计理念紧密围绕国家政策,着重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跨学科的学习。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重要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要能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巨大差异以及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学生普遍面临理解上的困难和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预习提示”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其不仅要帮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还要引导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巧妙运用“预习提示”,使其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文章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运用“预习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为他们的学习之路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文章也希望通过优化“预习提示”的设计和运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助力化解教学难题,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分析——分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方法
王荣生曾强调,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特别关注两方面: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设计。其中,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不是随意的,需要有明确的依据。预习提示,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一部分,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依据。其不仅为学生指明了预习的方向,还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了明确指导。因此,教师在课前对预习提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预习提示的仔细分析,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预习提示中往往蕴含该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教师可以据此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确保教学内容更加精准、有针对性。同时,预习提示也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不同的预习提示内容可能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之,通过对预习提示的深入分析,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和方法,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的备课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一)深入解析预习提示,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预习提示是教师备课的指南针,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还在无形中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核心目标。通过对预习提示的仔细分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学习目标,从而确保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保持高度一致。
以《诫子书》为例,预习提示中虽然没有直接列出教学目标,但通过仔细研读,我们可以捕捉到几个关键信息:这是一封家书,主题是家庭教育,蕴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教诲。同时,提示中还提到了学习方法,包括朗读、交流、查资料等。结合这些信息和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教师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①基础知识积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句读,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这是确保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②文章主旨理解: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家书中所蕴含的深切期望和教诲,体会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这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③现实意义思考: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思考《诫子书》中的家庭教育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教师可以确保自己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深度解读预习提示,明确教学方法
在确立了“教什么”之后,如何有效地“教”便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预习提示在这一环节同样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统编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点在预习提示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在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理解文本方面。
以《三峡》为例,其预习提示不仅介绍了三峡的壮美景色和历代文人的吟咏,还明确指出了学习方法:通过课外查找资料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并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的句式和声韵特点。基于预习提示,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方法。
导入环节:利用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三峡相关资料。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信息收集和整合能力,同时也与预习提示中“查找资料”的方法相呼应。
整体感知:通过两次不同层次的朗读,先读好四字节拍的词语、首句和最后一句,再准确地翻译和疏通文章。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本的声韵之美,同时也对应了预习提示中的“朗读课文”要求。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三峡景色的特点,并探讨文章精彩的内容和作者的真情表达。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背诵环节:通过自由朗读和尝试背诵,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不仅充分利用预习提示中的学习方法指导,还将这些方法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预习提示中的其他内容也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教师需要仔细研读并灵活运用,以确保教学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保持一致。
二、 导——导入教学,激发文言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至关重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强调了开篇吸引读者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亦是如此。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预习提示中的内容往往蕴含丰富的信息和引人入胜的点,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内容来设计导入环节。通过与预习提示的有机结合,教师还可以自然地引出该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总之,“导”环节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巧用预习提示来设计精彩的导入,教师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导入作者生平,了解文本背景
预习提示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语言特色以及文学常识等的介绍,虽然语言简练,但对学生来说往往是匆匆一瞥,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可以巧妙地选取预习提示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就对文本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
以《小石潭记》为例,该文的预习提示简要提及了柳宗元的写作背景,但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生经历却值得深入挖掘。柳宗元出身名门,少年成名,却因政治斗争失败被贬至偏远的永州,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基于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柳宗元的《江雪》,通过全班齐背的方式迅速将学生带到柳宗元的文学世界中。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营造的是什么氛围呢?”学生回答“孤独”。教师进一步引导:“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永州后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之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石潭记》同样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时。那么作者为什么被贬?他这次在永州的心情又具体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柳宗元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最后,教师以“我们一起跟随柳宗元去探寻竹林深处鲜为人知的小石潭”作为结语,自然地引入该课的学习内容中。
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仅充分利用了预习提示中的背景信息,还通过拓展和深化,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柳宗元和《小石潭记》的背景,为接下来的文本解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与之前学过的《江雪》进行联系,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导入精彩故事,激发求知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烈的年龄阶段。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采用精彩故事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以七年级上册的《〈世说新语〉二则》为例,该预习提示中提道:《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课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对刚刚步入初中课堂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们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但此时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对故事的热爱,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导入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学生可能会分享他们熟悉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活跃课堂气氛。
然而,熟悉的内容可能难以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欲望,教师可以抛出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学生陌生的故事,同时用PPT呈现相关图片。这些故事可以与《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相呼应,让学生感受古代儿童的智慧和机敏。
最后,教师可以结合预习提示中的内容来衔接下面的教学环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世说新语〉二则》,来感受这两则故事中的少年们的机智聪慧。”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仅与将要学习的文言文文本密切关联,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和陌生感,还能通过精彩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这样的故事导入方法,教师可以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文言文的学习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他们的文言文学习之旅。
(三)导入具体情境,营造浓郁氛围
蔡伟和纪勇合著的《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与收束》对创设情境导入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将其定义为:“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传播手段,构建出栩栩如生的仿真情境,以引导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学习状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强调了创设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标准要求教育者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富有意义的学习主题,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以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为例,其预习提示便巧妙地融入情境创设的元素。提示中先解释了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以此唤醒学生对此成语的生活感悟,随后通过两个问题:“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课程内容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世外桃源”的理解和感受。笔者利用该课的预习提示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对课堂导入进行以下设计:(教师播放湖南桃源县的美景视频,展示其宁静、和谐的自然风光。)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视频中的景色,第一个想到的成语是什么呢?生:世外桃源、洞天福地、人间仙境、桃源仙境。师:大家的词汇真的很丰富,描述得也很美。其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引起了老师的注意。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本预习提示中关于“世外桃源”的解释。(学生齐声朗读)师:读完了这段解释,我相信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那么,谁能分享一下你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呢?生1:在我的“世外桃源”里,没有爸爸妈妈的唠叨,也不会总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生2:我的“世外桃源”里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也没有考试的压力,可以每天自由自在地玩耍。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分享。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理想世界的渴望。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向往这样的世界呢?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往往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压力很大。师:确实如此。那么,大家是否好奇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他笔下的“世外桃源”与我们现实的世界又有哪些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去探寻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