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追问探究

作者: 何静

摘 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标的目标内容之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采用追问策略,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效追问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实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也积极采用了追问策略,但是存在着追问频率低、随意性大;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较少;引导性、启发性追问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师生两方面的原因,需要针对性地优化解决。基于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可以采用的用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抓住追问时机,发展思维;优化追问内容设计,深化思维;多样化追问,提高学生参与度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发展;阅读教学;课堂追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024-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三维”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语文教育中的统领地位。深入解读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可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要强化学生思维、审美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

基于新课标的指引,文章立足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发展的视角,强化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追问教学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如教师疏于追问、引导和刺激,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从而影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升。而有效的课堂追问,则有助于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刺激下,积极主动思考、解答问题,提升思维能力。文章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视角,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追问的策略。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追问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一)课堂追问内涵概述

1. 追问的内涵

“追”,动词,本义为“追赶”“追加”,引申义为:回溯过去。文章中“追”字的含义,取用本义,意为“追加”,而“追问”的本义为“追加问题”。

本质上,“追问”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课堂提问,重心在于“追”,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纵深化思考与探究。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追问是师生之间一种较为常见的对话交流方式。但追问与普通的课堂提问不同,教师的课堂追问,需要以前一个问题为基础,或内容补充,或难度加深,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解决问题、拓宽思路。

文章所指的课堂追问,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素材的内涵,发展阅读思维能力,对课堂提出的核心问题进行补充、加深的课堂提问方式。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追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入分析与理解。通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其对阅读文本内涵的理解、感受千差万别。有效的课堂提问、追问,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作用,能够促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教师的课堂追问,则主要是围绕阅读文本的内容、中心思想以及表达方式等展开。

从追问的内容来讲,课堂追问往往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细化提问;从方法来讲,教师追问的方式有很多,如推理、反问等。有效的课堂追问,有助于实现刺激、引导和调控阅读教学课堂的目标,同时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得到全方位训练,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

1. 思维发展的内涵

研究者普遍认为:大脑是人体最为精密、最为复杂的器官。人类的思维活动,均与大脑有关。因此,学者们认为:个体的思维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而环境、教育则被认为是影响个体思维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其思维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刺激与引导息息相关。

国内学者林崇德认为:概括,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在对词句、段落、语篇以及修辞结构等内容的阅读中和对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的分析思考中。因此,在语篇阅读中,教师要通过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促进其概括能力提升。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人物角色的分析、中心思想的概括等,都离不开“思维”这一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巧妙地通过追问这一有效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其思维在这个语文课堂上处于活跃的状态,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立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预算阶段。该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呈现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获得了守恒性;二是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明显提高。立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小学低段到高段,学生的思维发展亦是千差万别。以低段学生为例,其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并逐渐趋于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和谐、不平衡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加指导,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会思考、善思考。

(三)有效追问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链接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关系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有效追问与思维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文章通过深入梳理,总结归纳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1. 有效追问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毋庸置疑,问题的出现有助于促进思维。有了问题,思维被激活,而后在思维的驱动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便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提问形式,追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对问题的纵深化思考。因此,有效追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 有效追问有助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实效

高度逻辑思维、缜密的抽象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同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然后继续深入思考。以此循环往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综合上述分析,有效追问与思维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现状及成因

为充分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文章以所执教地区的小学为对象开展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访谈与课堂观察的方式进行,通过访谈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追问的态度和实施方式,通过课堂观察了解教师课堂追问的频度以及效度。通过对访谈以及课堂观察数据的梳理,文章总结归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的现状以及成因如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存在的问题

1. 追问频率低,随意性大

在访谈中,针对“你认为课堂追问有必要吗?”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必要”。可以说,从思想意识形态来讲,教师对课堂追问持肯定的态度。但通过课堂观察,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追问的频率较低且随意性大。

首先,教师追问的频率较低。通过课堂观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乐于提问,且提问的数量较多。但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不难发现:虽然教师提问的数量较多,但多数问题都较为琐碎,核心问题、高质量的问题较少;同时,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很多问题缺乏深度。对教师提问过程进行分析,可见追问频率低又是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例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点名A同学起来回答。A同学起来后,不知道如何回答该问题。教师并没有针对问题进行追问,而是直接让A同学坐下,随后点名B同学站起来回答。这种疏于追问的教学现状,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课堂参与率低下,积极性不高。

其次,追问的随意性较大。通过课堂观察,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有追问,但追问的随意性较大。例如,当一名同学回答了问题,但回答得不够全面或答案不是教师想要的结果,教师会随意追加问题:“还有吗?”一旦学生回答“没有”,便可坐下。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巧妙的引导,从而导致追问无效。

2. 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较少

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方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课堂观察,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以追问为例,当被问的学生没有想出问题的答案,或者答案与教师预期不相符,教师便不再针对该学生追问,而是很快更换提问的对象,让另一名学生来思考并回答问题。当问及原因,教师表示:教学需要赶进度。若在一个问题上停留太多时间,那教学任务将无法完成。例如,为了赶进度,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教学的进度是赶上了,但学生的思维却难以得到有效发展,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 引导性、启发性追问较少

在研究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表示:虽然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课堂提问,但对学生问题回答的过程缺乏刺激与引导,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依然存在“不会思考”的问题。这种“不会思考”的现状,影响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调查研究中,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追问的观察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追问环节,引导性、启发性的追问较少。而学生的思维不积极、不活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追问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追问问题成因

1. 思想意识因素:对课堂追问的重视依然不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对课堂追问是否重视,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行动。结合访谈数据,虽然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课堂追问具有必要性,但当付诸教学实践时,教师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这说明,现阶段,从思想意识形态来讲,小学语文教师依然存在对课堂追问重视不足的问题,导致课堂追问频度低、随意性大、启发性追问少等问题的存在。

2. 教学能力因素:不懂得如何有效追问

文章在探索“追问”时,尤其强调了“有效追问”。为何要强调“有效追问”?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并非所有的追问都具有有效性。例如,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完善时,教师简单地问一句“还有吗?”从提问的形式来讲,“还有吗?”这一问题可以被定义为课堂追问,但这一追问形式是无效的。因为“还有吗?”简单的几个字,其内涵过于宽泛,难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刺激与引导,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思考问题。

通过访谈,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追问之所以频度低、有效追问较少,源于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追问,而只能用“还有吗?”这种简单的问题来了解学生思考的结果。

3. 学生个体因素:不会思考

现阶段,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最为显著的问题是“不会思考”,尤其是主动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普遍的一个学习状态是“听讲”,但其思维不够活跃。当教师提出一个相对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多数学生第一反应不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而是祈祷教师不要点名自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思考”的语文学习现状,不仅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更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

综合上述分析,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影响教师课堂追问的因素,不仅仅有“教”的因素,更有“学”的因素。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依然仅仅以简单的提问为主,问题之间关联性、纵深度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 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追问优化策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