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连华美

作者简介:连华美(1979~),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漳州市长泰区林墩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在高质量教学的导向下展开了多元的探索,其中对“量感”的培养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文章围绕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这一核心问题,通过调研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反思,对“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课堂构建原则进行了分析,对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重要价值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具体而言,在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过程当中,可依托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架构,不断创新理念、路径及方法,进而在推动课程改革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081-06

一段时间以来,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主要围绕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展开,虽取得了较高的成效,却在这一过程当中,忽视了数学与生活以及其他领域的联系,使数学课程成为一种专业化、模块化的知识和能力获取,使小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困在了由学科所编织的数学藩篱当中。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来看,这样的课程改革既未能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也未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造成学生虽然在数学学习当中有所得,但对成长而言只是有所小得。而体验式数学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基于学生成长的能力构建与学科实践的统一。

一、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教师仍未能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的围城。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可知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缺少体验。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以效率为主,展开了对数学的模块化教学,往往选择进行直接地训练,不注重数学与情境、与生活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伪能力”。二是数学的教学欠缺指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教师讲解数学的内容,然后用机械地训练来完成学生的数学学习,这种方式看似合理却有着极大的缺点,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往往是一个被动接受者的状态,没有能够完成能力层面的提升。三是数学的教学缺乏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是直白讲解或者以内容的提示为主,缺少了互动这一支撑点,导致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缓慢。

小学数学教学在体验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比。传统教学法主要以传授知识点为主,强调基础概念和算法的传递,通常采用讲解、演示和练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建立起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但也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相对而言,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亲身体验。这种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生活情境、教学游戏、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然而,在体验式教学中有时可能偏离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了运用。一方面,传统教学法在建立基础知识框架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引入体验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这种综合的教学方法旨在平衡传统知识传递和学生实际参与的需要,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同时确保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然而,实施体验式教学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资源投入、课堂管理、教师能力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以寻找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课堂构建原则

(一)“体验式教学”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践的平台,来促进能力的训练和生成,这一教学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60年代。具体到数学课堂而言,其是指以强调数学学习中的体验,促进活用型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会根据数学教学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来创设一些含有指向性学习体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数学水平。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从而通过感觉、观察、实验等方式来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课堂构建原则

1. 开放性原则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强调开放性原则,即通过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创设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的数学学习资源和工具,并以学生的兴趣和水平为出发点,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这一方式使得传统的数学课堂发生了较大转变,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将由此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解放。教师对数学教学的实施将更为多元,可在适当的时间内展开情境体验的教学活动,这也能有效去除因集中式的训练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2. 交互性原则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构建中要体现交互性原则,即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合作。通过积极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技术手段增强交互性,让学生更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并在学生提出问题或展示解答过程时,及时给予反馈,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验式的架构之上,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得到充分赋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也就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样的体验之下,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将会被点燃,在乐学的状态下也将极大提高整体的训练效果。

3. 实践性原则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体验来建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从教学理论层面上讲,实践是获取体验、反哺理论知识的关键,小学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让学生在感受知识,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知与行的并进当中,实现学科素养的稳步提升。

三、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重要价值

“量”是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重点探讨的内容,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它包括了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以及物体运动的快慢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量是可以测量的,同时这些量也可以通过视觉等感官进行具体的感知。在小学数学当中,为更好地实现对量的探讨,一般会给量加一个单位,如1kg、1km、1km/h等,其中,数字是对量的直观描述,而单位则是对形态的指向,这也使得小学数学当中所讨论的这些量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数形结合体。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量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培养目标有以下三个层面:一是要具有基本的度量意识,通过这一意识建立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的必然联系;二是具备分析能力,要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对量进行估算以及测量,从而精准地描述事物的外部形态以及运动特征;三是具有应用的能力,要能够在特定的情景当中灵活地调动自身的“量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量感的培养作为深化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质课堂教学成效,驱动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量感已成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数学将量感的培养放在了小学教学的核心位置,以充分体现与彰显数学教育的价值。通过量感的培养,小学生将掌握测量、估算、推理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将为小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量感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其既是教学的情景与内容,又是能力的要素与支点,学生拥有了必要的量感,往往也就具备了对数学的直觉,能够通过这一能力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对问题进行高效解决。最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量感的培养有助于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量感从生活而来,数学最终也是要为生活服务,这将使得小学生的学习有着更为明确的指向性,也使其在对生活问题的解决当中,更深刻理解知识。

四、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抽象概念难以理解,缺乏实践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抽象的,例如,长度、重量、容量等,小学生们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可能难以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导致对数量缺乏深刻的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滞后,从而影响对数量的感知。而且,小学生可能面临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的困扰,如理解加减乘除的符号,以及用字母表示数,这些符号的抽象性会增加学习的难度。部分小学生还可能难以应对需要抽象思维的问题,如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陷入困境。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公式和规则,而无法理解这些数学概念的抽象含义,无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量感难以得到培养。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知度不足

目前,有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时可能过于强调传统的重复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多样性,从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下降,并认为数学是枯燥和单调的学科。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将抽象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很难在实际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愿,使得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感不足。而且,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的稳定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各异,有些教学方法可能偏向某一种学习风格,单一的教学方法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一些学生感到难以跟上课程进度,进而让学生的感知度受到影响。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体现在过于侧重传统的笔试评价而缺乏其他形式的评价方式上,学生可能会因此而只关注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资源受限,教材内容匮乏

如今一些学校面临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他们无法提供现代化的数学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持,限制了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量感。部分学校可能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教材,使得教师难以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资源。一些小学数学教材可能过于基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内容设计过于单一,缺乏足够的深度,导致学生难以建立对数学的全面理解。部分教材可能偏向抽象概念,缺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案例,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意义。另外,有些小学教师缺乏足够的数学教育专业培训,难以灵活运用有限的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教学体验。同时,教师可能未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影响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

(四)未能联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未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建立对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的认识。教材往往偏向于抽象概念和理论讲解,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案例和实际场景,这使得学生难以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中的运用和重要性。这会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足,因为他们无法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无法体会到数学在解决问题、分析情境和做出决策时的实际价值。此外,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过于理论化,缺乏足够的实践和互动,未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学生可能只是被要求记忆公式和算法,而不是真正理解数学的应用和意义。这种情况下,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阻碍了他们对数学的深入学习和提升数学量感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