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开展策略研究

作者: 李丹

作者简介:李丹(198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市高陵区耿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英语。

摘 要:小学英语德育旨在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格修养。其中,培养跨文化意识、促进语言沟通与合作能力、强化家校合作,以及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与德育引导等是实施小学英语德育的关键策略。通过跨文化交流,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进理解力;通过语言沟通与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强化家校合作则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德育支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与德育引导,则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英语德育将会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其品德、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德育;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136-05

一、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和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育强调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品德修养。这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友爱互助等道德素养的培养,以及自律、责任感、公平正义等品德修养的培养。其次,德育注重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涉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社会规范、法律法规的尊重和遵守。此外,德育强调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操。这包括对人文知识、艺术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造。最后,德育还包括对个体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的关注。这包括培养个体的自信心、积极心态和适应能力,以及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观。

(二)德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教育的关系

1. 价值观传递

英语教学在当今社会已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传递价值观念的途径。学校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如尊重、合作、友爱等,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2. 语言情感连接

德育和英语学科教育在情感层面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掌握语言技能,更是在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情感表达。通过接触英语,学生能够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是如何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例如,通过阅读英语小说或诗歌,学生可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3. 社会交往与合作

英语学科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这与德育目标密切相关。通过英语交流,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技能,更是在塑造良好的社会交往和合作意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口语交流的实践,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英语对话、讨论或演讲,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倾听他人的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态度。此外,学生需要学会谦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以礼貌和尊重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素养和合作精神。

4. 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

英语学科教育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交流,这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通过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进理解,从而培养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实现德育的目标。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掌握语言技能,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学习英语,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文化,包括文学、电影、音乐、风俗习惯等。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观看英语电影或听英语音乐,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的价值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与包容性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的价值之一是培养跨文化意识与包容性。一方面,涵盖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则强调了面对文化差异时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小学阶段,通过英语学科教育,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文化,这为他们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包容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首先,英语学科教育通过教授英语语言和文化,向学生介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观看英语电影、学习英语习俗等方式,了解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通过这些学习和体验,学生逐渐意识到世界是多元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具有多样性。其次,英语学科教育强调尊重和包容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言技能,更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文化和观点。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而这种多样性是值得尊重。通过培养尊重他人文化的态度,学生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愿意接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他们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最后,通过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包容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常态,而具备跨文化意识和包容性的个体更有可能融入这样的环境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功。因此,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所强调的培养跨文化意识与包容性,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二)培养语言沟通与合作能力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能够培养学生语言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沟通与合作能力是社会交往和学习的重要基础,而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在德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英语学科教育,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语言交流的情境,例如,对话、讨论、演讲等。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掌握语言技能,更是在培养倾听、表达和理解的能力。通过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英语对话或讨论,学生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从而促进了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其次,英语学科教育注重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合作项目等形式,分享资源,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协调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如何借助他人的优势,可以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最后,英语学科教育还强调了跨文化的语言交流和合作。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交流合作,共同学习、讨论和解决问题。这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和合作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合作能力。

(三)培养自我认知与情感管理能力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可以培养自我认知与情感管理能力。一方面,涉及学生对自身能力、特点和情感状态的认知;另一方面,则包括学生如何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绪。通过英语学科教育,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并能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感,从而在德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英语学科教育通过各种语言学习活动和情境化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反思和探索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通过这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其次,英语学科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困难和挑战,这时他们需要学会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倾听他人的情感故事,并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处理情绪问题。最后,英语学科教育还涉及情感主题的学习,例如,情感表达、人际关系等。通过学习情感相关的词汇、句子和语境,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知识,还能培养情感理解和情感表达的能力,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四)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与社会责任感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与社会责任感。通过英语学科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够塑造积极向上的个性特质,并树立起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

首先,英语学科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英语文学、文化和社会题材,这为他们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发。通过阅读英语故事、参与英语角色扮演和演讲等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其次,英语学科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知识,更是在了解和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社会和价值观念。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问题、环境保护、人权等议题,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全球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培养积极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最后,英语学科教育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三、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语言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语言教学与德育融合不仅要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还要将德育目标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首先,语言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教师在设计课程和教材时,要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既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反思的内容。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英语故事、诗歌或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表演等活动,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情感、人生哲理,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素养。其次,语言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还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活动的选择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一系列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合作中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并在实践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最后,语言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还体现在评价和反馈机制上。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社会行为。通过综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强化语言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是小学英语学科德育的重要实施策略,它有助于将语言教学和德育目标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二)借助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德育素养

情境化教学强调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其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首先,情境化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例如,通过模拟购物、旅游、社交等实际生活场景,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学习到相关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培养出诸如尊重、合作、友爱等积极的品质。其次,情境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真实的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能够深入地体验到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对情境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出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最后,情境化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在情境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可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通过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和实践,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