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趣味唱游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许晓洁

作者简介:许晓洁(1975~),女,汉族,广东朝阳人,福建省漳州市名流学校,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与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趣味唱游策略的主要特点,同时基于目标构建、策略开发、情境创设、鼓励合作、评价创新以及教学延伸等角度对小学音乐教学当中趣味唱游的应用模式以及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力求为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趣味唱游;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7-0161-06

按照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中给出的相关定义,趣味唱游指的是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以及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与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和策略。教师在第一学段教学中应当充分认识趣味唱游在小学音乐课程当中的价值和作用,积极组织开展趣味唱游活动,为提升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一、 核心素养下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培育学生音乐素养

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作为人类社会当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以及文化活动,音乐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生活,还能成为人们思想情感与美学认知的关键性表达渠道。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认知的培养方向上,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音乐教学策略,让学生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以及音乐作品当中所蕴藏的美感与思想内核具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表现、体验、领会音乐作品形象以及作品本身所富有情感意味的表现特征,能够有效抓住音乐作品当中的语言形象以及情感表达模式,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体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提升。

(二)强化艺术表达能力

作为社会发展进程当中一项重要的思想情感表达渠道,强化学生在音乐领域当中的艺术表达能力也是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提出的另一项关键性目标要求。为了加强学生在音乐领域的表现能力,教师应着重强化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创造能力以及对音乐思想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创造和想象,让他们能够在音乐鉴赏活动以及音乐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加强有关情感联想以及想象力的发挥,更加熟练地掌握不同形态音乐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段的选择,较为活跃地参与到音乐作品的创作实践当中,认识到音乐作品在日常生活思想表达过程当中的意义和作用,并逐步转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为音乐艺术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三)鼓励学生创造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其对艺术创新以及音乐创意实践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缺乏对音乐创作的思考和探究,对音乐作品的思想认知也无法及时转化为创作内容以及创作成果,影响了创造思维的进一步拓展与发散。因此,在核心素养下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认知水平,让学生把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相连,在创新创意思维的引领下进行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表现与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成果及时转化成音乐层面的实践成果,使其创新创造思维、合作体验得到进一步深化,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四)关注教学情感渗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音乐作品往往具备独特的价值和地位,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够加深学生对特定文化情境当中情感内容的理解与感知,同时实现与音乐作品创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并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认知。因此,在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着力加强音乐情感渗透,让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作品创作情感的理解,明确音乐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促进学生音乐艺术文化学习能力的不断进步做出贡献。

二、 趣味唱游策略的主要特点

(一)趣味性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已成为音乐教师思考研究和面临的关键性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小学阶段学生之间呈现的个体化差异,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较为同质化,弱化了音乐课程的学科特点的独特性。而趣味唱游这一教学策略不仅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还突出学科特点,体现了音乐本体性。教师面向全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巧妙降维,将难点简单通俗趣味化,让学生在各种趣味音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体验音乐,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有关音乐课程的相关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为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进步做出贡献。

(二)形象性

在低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重视形象化教学,因为音乐是“看不见”“摸不到”抽象而动情的艺术,学生需要凭借其自身情感体验以及生活阅历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与深层次理解,但这对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而通过趣味唱游的相关策略组织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把抽象的音乐作品、音乐元素变得具有“可视性”“可动性”。

例如:《咏鹅》曲目可通过朗诵、线条、形体、创编等形式表现音乐形象;《郊游》《阿西里西》等歌曲还可通过音乐元素、音乐理解记忆、音乐色彩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用声势、图谱、色彩等表现、感受、体验音乐,进而有效提高师生共同面对音乐教与学的兴趣。音乐形象化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轻松传授音乐知识,学生则可以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音乐活动,提高了教与学的兴趣,这对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创造性

在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往往较为被动,教师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关注和重视同样存在严重不足,导致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制约。而通过趣味唱游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加广泛的拓展空间,而且能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艺术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涵,同时也在音乐作品欣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创造性实践,能够通过一定的旋律和节奏实现情感的表达,体会音乐作品的节奏与律动,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自主性

在小学音乐课程趣味唱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当中,能够针对性落实人人参与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自身优势,使小学第一学段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趣味唱游活动当中,并主动表现自己,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配合趣味唱游教学,跟随教师的指示做出准确的反应,从而对音乐作品节奏、韵律的掌握更加熟练,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 小学音乐教学当中趣味唱游的应用模式

(一)基于学生角度进行目标设定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趣味唱游属于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及其对音乐作品情感的理解能力。因此相关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之前,应当对课标学段要求与教材进行深刻研读与梳理,同时强化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关注与分析,针对教材当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再次创造,使其能够充分适应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发展要求,使趣味唱游活动的开展模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最终让学生在唱游活动当中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魅力,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共同发展。

其次,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受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及其在音乐课程当中的学习状态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一些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为欠缺,给核心素养下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教学中,教师将趣味唱游活动的教学重心进一步放在学生个体的信心树立层面,加强对学生的鼓励,突出不同学生的发展特性与优势,积极挖掘学生在音乐课程唱游活动当中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方向,让学生参与音乐课程唱游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最后,还应当遵循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近年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开展进程当中,充分突出学生个体的地位成为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教师应当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趣味唱游活动当中进一步表现自我,使其音乐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使素质教育目标得到全面落实。

为了使趣味唱游教学目标的设定能够进一步贴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还应当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基于音乐新课标相关规定内容,对教材当中的单元立意以及关键内容进行细致探讨与挖掘,使学生能够在唱游活动当中更加充分地对音乐知识与技能进行吸收和掌握。教师应当积极依托教材内容,针对相关唱游作品的词曲内涵进行深层次解读与梳理,与此同时,考虑第一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依托拍一拍、演一演、创一创、唱一唱等环节,使学生学会用歌声传达情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单元主旨的理解与感知,使单元化的主题目标充分贯穿于音乐课程趣味唱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当中,使音乐教材当中的美好情感能够进一步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当中,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灵活开展趣味唱游策略

首先,在针对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组织开展趣味唱游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着力强化对音乐节拍、旋律、音色以及节奏强弱等方面内容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方式具备初步的认知,并能够在音乐作品的带动和引导下进行演绎,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针对人教版《小动物唱歌》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熟悉音乐作品的旋律特点以及节奏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基于音乐节奏以及小猫、小狗的动物特点进行动作舞蹈的创编,并带领学生进行表演,这一方面可以强化课程当中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和记忆,推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融入音乐课程唱游情境当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当借助教材内容针对音乐课程趣味唱游活动的主题进行合理设定,同时,依托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手段针对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规划与设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音乐作品的旋律特征,实现预期教学发展目标。

其次,在组织第一学段学生参与趣味唱游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例如,在针对人教版一年级《玩具兵进行曲》一课进行教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歌曲作品当中的节奏特性进行相应动作的创编,尽可能确保动作与歌曲节奏之间的契合度,要求学生按照音乐作品当中的节奏和旋律进行活动,掌握动作协调的相关要领,让学生的大脑、口、四肢都能够参与到唱游活动当中,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升。在第一学段学生趣味唱游活动设计与规划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起思维感知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动桥梁,有效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趣味唱游活动的熟悉感与亲切感,达成视听联觉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活动设计与场景规划的过程当中,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课程主题内容对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述与介绍,让学生对课程教学主题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引导他们在趣味唱游教学情境当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以及情感表达,强化第一学段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作品的演唱技巧,推动其核心素养水平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