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闽南文化视域的儿童水墨画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惠琼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闽南地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传承价值。开展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儿童水墨画教学,不仅能够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更多优秀素材,还能拓宽学生眼界,增加学生文化底蕴,促进闽南文化传承和发扬。文章提出“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强化人文体验”“以‘主题教学’为主线,培养基本技能”“以‘水墨丹青’为载体,促进艺术表达”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出闽南地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的新方向,在提高学生水墨画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闽南文化;儿童水墨画;主题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159-04
自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原河洛汉人南下与闽南当地居民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基于闽南文化视域,开展儿童水墨画主题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美术知识的积累和美术技能的提高,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还能增加学生对“闽南文化”的深刻体验,驱动艺术表达,让学生从小感受闽南文化的广博和魅力,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 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强化人文体验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教学需要“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水墨画是我国较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水墨画利用简单的笔触,将水墨作为主要绘画材料创造性地表达出绘画者浓郁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可见,水墨画不仅是绘画者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绘画者思想情感传递的重要途径。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遵循美术教育的必然规律,将“闽南地域文化”作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体验,以此激发学生水墨画创作灵感和情趣,为主题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借助“传说故事”,体验“山海文化”
古代时期,中原地区的王朝更迭和战乱让许多中原汉人将闽南作为躲避战祸的避难所,在闽南地区留存了许多中原文化。同时,闽南地区临海,渔业给当地带来了繁荣和富足,进而形成了闽南地区独有的“山海文化”。教师在组织开展“闽南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水墨画教学中,可结合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听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的性格特点,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闽南“山海文化”的思想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例如:
教师在开展水墨画主题教学活动前,可向学生讲述“妈祖踏浪救众生”的故事。相传,妈祖原名“林默”,居住在我国闽南地区,家中兄妹五个。一天,林默的四个兄弟和村民一起出海捕鱼,遇到了海上百年不遇的大风浪,村里人虽然担心出海人的安危,却都束手无策。就在这时,林默忽然双目紧闭,昏迷不醒。林默的父母想尽办法才把女儿从昏迷中叫醒。过了一会儿,海上的风暴停止了,兄弟四人带着村民安全回来了。原来,风暴当天,四兄弟和村民都被卷入了大海深处,一个姑娘踏浪而来,她在海上如履平地,将兄弟和村民逐一救起。直到此时,老人和村民才知道林默是在昏睡中救出了自己兄弟和村民。后来,闽南地区的人便将林默称为“龙女妈祖”。
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不仅能够将学生对“闽南地域文化”的探索兴趣点燃,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闽南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了解闽南地区的独特宗教信仰,体会到闽南地区人民的心灵寄托,深化学生对“闽南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为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借助“可视手段”,展示“闽南文化”
“闽南地域文化”包含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诸多文化体系,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时至今日,这些文化依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在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可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文化元素,通过“可视化”的教学手段,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文化体验。
例如,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彩墨世界”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事前从网络获取有关“闽南文化”的教育资源,将闽南地区民间艺术引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的展示功能,引导学生鉴赏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比如,郑春辉的《家园》、方文桃的《海峡和平女神系列》等。这些作品均为闽南木雕作品中杰出的代表,在风格上以浮雕为主,在技法方面以“精雕”和“透雕”见长。教师通过展示这些精美艺术作品,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让学生受到闽南文化的熏陶,还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在水墨画创作中迸发灵感。
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可视手段”,利用视频展示闽南地区的民俗。比如,闽南地区素来具有吃芋头的习惯,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每到中秋节前后,闽南地区许多百姓便将芋头加工成各种清甜可口的食品,捧上餐桌。一方面,闽南地区男女老少共同品尝美味佳肴;另一方面,寄托“护子护孙”“人丁兴旺”“团员美好”的殷切希望。教师可从网络上下载闽南地区有关“吃芋”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增加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以便在水墨画创作中提取闽南民俗文化元素,增加水墨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 以“主题教学”为主线,培养基本技能
“主题教学”是将“主题”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以教学活动作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闽南文化视域下的水墨画主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闽南杜宇文化”整合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达到水墨画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果。
(一)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是实现高质、高效主题教学的关键,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已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闽南文化的特色,帮助学生积累了一定文化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主题”进行“教”与“学”的准备。
1. 水墨画教学材料准备
在开展主题教学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所谓“水墨画”指的是将水和墨作为主要材料,通过水、墨比例的合理调配,使画作形成浓淡对比形成的画作。“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在绘画中将会通过毛笔笔触的轻重、快慢、粗细等表现出事物的轮廓,体现画作的结构和质感,达到流畅自然的线条运用效果;同时,绘画者将通过水、墨的调配,产生色彩上的变化,表现出画作的意蕴,给人带来简洁明快的视觉效果。教师通过水墨画基础知识的讲解,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墨画概念和特点的同时,准备好学习水墨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包括宣纸、水墨、毛笔等。
2. 水墨画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和教师收集的课外教学资源。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水墨画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教材边界,深入挖掘与“闽南文化”有关的水墨画教学素材,将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近年来,随着闽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先后涌现了许多体现闽南文化的优秀水墨画画作。比如,林容生先生的国画《福州三坊七巷》、邓绍炳的《鼓浪屿日光岩》、杨东平的《初溪闲月》、张锦华的《土楼忧思》等。这些画作不仅体现了闽南地区的山水风光和人文,还实现了水墨画水化技巧的综合运用,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教师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下载此类画作的图片,以此作为主题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出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二)课堂展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的阐述中提出,运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赏方法、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魅力。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彩墨世界”课程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福州三坊七巷》《鼓浪屿日光岩》《初溪闲月》和《土楼忧思》,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四幅画分别采用了什么笔画的?这四幅画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在这四幅画中,你能找出多少种深浅不同的墨色?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教师通过水墨画作品展示和问题驱动的结合,促使学生深入感受水墨画中闽南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体会水墨带来的韵味。此外,教师还可借助画作,与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的墨色和笔法,丰富学生对水墨画的感知。
(三)技法示范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制作传统工艺品,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水墨画技能是促使以“闽南杜宇文化”主题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需要在学生对闽南文化以及水墨画艺术形式形成初步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例如,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彩墨世界”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福州三坊七巷》等美术作品向学生详细讲解并演示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1. 破墨法
破墨法是水墨画中较为常用的基础画法,此技法的特点在于通过毛笔的运用将墨迹表面破坏,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这种技法常用于水墨山水和花鸟的画作中,能够生动地表现出画作中景物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用笔动作,然后通过《鼓浪屿日光岩》画作感受“破墨法”的运用效果。
2. 敲笔法
水墨画中的敲笔法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方法,是通过“敲笔”在宣纸上绘制出独特的纹理。这种方法经常被用于以山水、人物为主体的水墨画中,通过此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够让画作整体表现变得更加生动、自然。
3. 滴染法
水墨画中的滴染法指的是绘画者在宣纸上滴洒水墨或颜色,制造独特的纹理,构建特殊的意境,以此让绘画变得更加自然。滴染法运用的过程中,通常要在宣纸上涂抹一层薄薄的墨水或颜料,然后再用毛笔在画纸上进行滴洒,让墨色或颜色渗透到画纸的纤维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纹理和图案效果。通过这种技法的运用能够让画作变得更加富有张力,能够有效提高水墨画的视觉穿透力和感染力。
水墨画具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传承的过程中技法也在不断丰富、创新。教师可结合主题教学需求着重进行基础画法的传授,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体验,亲身感受运笔的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
三、 以“水墨丹青”为载体,促进艺术表达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基于新课标的指导,教师可在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将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作为活动目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艺术表达,让学生在积累实践和创作经验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感受闽南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确保水墨画主题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通过实践小组的合理划分,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认知和思维碰撞,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让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获得水墨画创作的启发,进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美术作品。教师在活动小组划分中,需要结合自身对学生的观察、测试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起点经验和起点技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人数在4~6人,由各小组推荐出“组长”,简单明确各自的分工。
(二)任务设置
小组划分和分工结束后,教师可围绕“闽南地域文化”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水墨画创作活动,采用下发“任务单”的方式向各小组下达活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