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劳动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张亚梅摘 要:劳动素养是新时期教育背景下衍生的教育理念之一,贯穿学生发展过程始终,是学生增强劳动技能与掌握劳动方法的必要前提条件,其突出特征为综合性、体验性、社会性、阶段性。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行与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渗透,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已被诸多教育工作者纳入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教师投入诸多时间和精力对劳动素养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年龄阶段特点与个性化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在制订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同时,以新时期教育背景下衍生的教育理念为重要指导思想,采取丰富的教育手段组织多元化教育活动,在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进行培养,为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劳动素养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文章将探寻培养初中阶段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劳动素养;培养策略;深入探寻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001-06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石,其贯穿个体成长发展过程始终,对智力开发、责任感形成、性格塑造与良好意志品质的磨炼发挥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劳动素养是综合素养的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正确劳动观的形成,为个体掌握基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教师在培养初中生劳动素养的过程中,着手解决各项工作开展期间产生的突出问题,立足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与劳动教育的特点,整合劳动内容与劳动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年龄阶段特点与个性化发展需求,制定目标明确的劳动教育计划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深入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从多种途径入手,拓展教学途径,延伸教学空间,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寻找恰当的契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加以培养,为学生更高学段的劳动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初中生劳动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对劳动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长时间受到唯分数论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开展各项教学实践工作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智育,而甚少关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并未对劳动素养培养的内涵、特点与重要性形成全面认知,仍然坚持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理念,而未在各个教育环节中渗透创新性元素,没有有机融合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无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劳动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不能落实新时期教育背景对劳动教育提出的各项要求。同时,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其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期间采取的方式与手段较为单一,且不甚注重教学反思,往往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向学生灌输理论性知识,而没有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空间与机会,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最终效果。除此之外,教师没有制订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并对各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忽视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整合,没有创设贴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且与学生的课堂互动频率较低,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与学习表现对教学的步骤加以适当调整。若以上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与妥善处理,将会对劳动素养培养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学科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与教学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二)学生的劳动素养有待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思维与扎实的学习基础,受到年龄阶段与认知发展的双重限制,没有充分意识到劳动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且其长时间处于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没有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深入认知,学习能动性与自主探究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导致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各项能力有待发展。同时,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家长的溺爱下,从未自己动手进行劳动,对他人存在过于严重的依赖情绪,产生的惰性心理也会对其参与劳动教育的表现与劳动素养的增强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部分学生受到外界与内在多项因素的影响,认为劳动可有可无,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甚至出现对劳动教育的抵触和厌恶情绪,经常消极对待劳动。除此之外,学生没有较为强烈的劳动意愿,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其劳动意识较为淡薄,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为普遍。若此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且不加以及时干涉,将会阻碍学生劳动素养的增强与劳动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正确劳动价值取向与良好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初中生劳动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效果
狭义劳动主要指个体通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产生价值,以此作为维持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手段。素养指平日的修养,也可以指待人接物的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与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能力。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正确三观的形成,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劳动素养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之一,引发社会各界人士与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培养劳动素养是教育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行对教育提出的重点要求,可以在有效丰富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的整体框架与结构,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逐渐提升,有利于优化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最终成果,践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与崇高要求。除此之外,综合性、体验性、社会性与阶段性均为劳动素养的突出特征与外在表现,其结构体系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背景变革而得以不断完善,培养劳动素养是时代发展与个体成长的双重需求,在新时期背景下,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能够促进教学特点与育人价值的进一步凸显,为劳动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节点,在这一关键时期,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良好且受益终身的习惯与品质,提高劳动素养可以使其进一步增强劳动技能与核心素养。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志愿服务劳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必备的人格品质与行为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满足生活与未来工作的需求,逐渐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形成内外兼修的良好品格,并实现人格的进一步完善,达成预期的理想目标。同时,劳动素养作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重要评价指标,可以影响学生从思想理念到行为习惯、从意识观念到实践创新的内在因素,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生命成长,从容步入社会,使学生在接受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性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精神、扎实的劳动能力与优良的劳动习惯,为学生观念与行为的知行合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深入体会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对劳动技能进行熟悉与锻炼,在身体力行中激发劳动创新的潜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借助劳动改造世界,塑造自身的修养,更好地表达劳动意识、劳动观念与劳动态度,形成投身劳动、热爱劳动与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观念,在基于原有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的同时,形成继承创造的能力,改变原有对劳动教育的片面化认知,为自身向着素质与能力兼备的人才的方向转变积蓄力量。
三、 初中生劳动素养培养策略探寻
(一)细化学科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细化学科教学内容是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作为劳动教育载体功能的重要前提条件,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起点,有机衔接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涵养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的灵魂之力。提升学生劳动能力是教师开展各项劳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与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也是学生在成长与学习期间不断取得进步与能力发展的必要支撑,会对学生后续学习产生极为深远持久的影响,达成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与开阔其劳动学习视野的目的。在此期间,教师需要突破原有教育方法与教育思维的束缚,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与劳动素养之间存在的衔接点,精准把握二者的重难点与关键点,在投入时间和精力妥善处理与及时解决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协同各界资源构建更加完善的劳动教育结构,帮助学生扫清学习期间的障碍,以此全面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在日常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迁移与灵活应用,实现自身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增强,进而为后续更高学段的成长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人教版《积极奉献社会》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体会奉献的意义、乐观参与社会活动与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三大主要层面,为学生呈现杭州图书馆拾荒老人的图片与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在看完案例后有哪些感受,如: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敬重、礼仪等道德呈现方式,以此导入本课的教学主题:社会生活讲道德,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印象。在这之后,教师为学生发放学习任务清单,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关爱他人的事例,或者引入社会中典型的大事及有关社会正能量的资料,让学生理解关爱的作用。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呈现四幅有关参与社会活动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有过奉献社会的行为,让学生与班内其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或者让学生辨析参与公益和年龄之间的关系,播放与吴锦泉老人相关的讲好中国故事视频,询问学生吴锦泉老人以怎样的方式奉献社会,他的行动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为学生呈现一些学习材料,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在大国工匠身上学到了哪些劳动精神。将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对志愿效劳进行辨析,引导学生理解关爱他人和奉献社会的重要性,为学生布置一些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联系当地的村委会与居委会,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实践活动,贡献属于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开展多种形式且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并对活动加以反思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与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彰显劳动教育的特点与价值,实现教育整体质量的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促进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有效强化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与良好劳动素养提供强有力的驱动力,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思维品质并对其智力加以开发,对其性格加以塑造,可以使学生在逐渐成长与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更多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与良好的劳动品质。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全面认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精准把握各项活动开展的走向,结合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重难点与关键点,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行为习惯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劳动活动,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涵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寻找恰当的教育契机,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对其劳动习惯加以培养,从多种途径入手,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形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认知,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果,进一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创新驱动发展》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时间与空间对未来进行展望,如: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回家前空调已经打开,饭已经自动煮好,下雨会自动关闭窗户,能够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中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请学生想一想:智慧家庭的出现能够说明什么道理?以此导入科技创新改变生活、使生活更美好的教学主题。在这之后,为学生呈现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启动仪式的相关材料,让学生想一想材料中出现的多个创新项目来源于哪里,阅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部分,与其他人共同交流自己在读后产生的心得,并相互分享自己的创新故事,或者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自身经历,畅谈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此得出创新项目来源于生活的结论,教师借此机会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培养,告知学生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社会发展的变革离不开劳动,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认知。接下来,教师在班内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自行选择劳动主题,自主创编剧本并创编人物之间的对话,与其他人共同合作,在班内开展简单的情景剧表演,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对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带来的变化,以此加深对劳动素养重要性的认知并在今后的发展中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劳动光荣的思想指引后续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