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红军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还在塑造阶段,在这一时期加强德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通过德育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和有社会担当的人。文章主要阐述了德育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提出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德育;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117-05
初中阶段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培育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这就要求从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实现德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合。同时,教师还需密切关注时事动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从而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一、 德育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概述
(一)德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领域紧密相连。在教育体系中,德育主要涉及对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理论、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所有级别和类型的学校都应当将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任务来对待和实施。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门关键的学科,该课程主要围绕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基础知识、公民责任与权利等方面的内容展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法律意识和道德判断力。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以及提升他们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为他们日后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观念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他们对社会、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认知逐渐深化,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通过德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步让学生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初中阶段育人的目标来看,也决定了要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比如教育部也提出了要加强各个学科的育人功能,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道德法治课程而言,就更应该以学生和课本为载体,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落实德育。
(二)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1. 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涵盖的知识面广,包含正确的价值观、人格的塑造以及法治观念的教育,其中国家与法治观点,是对国家政体、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了解,还会涉及法律基础知识,如宪法、刑法以及其他重要法律条文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有效增强这一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讲解具体的法律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反思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促使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同时,通过组织模拟法庭、辩论赛等互动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体验法律的运作过程,从而加深对法治观念的认识。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当前,一些初中生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往往更关注个人利益和即时满足,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的关注不够,缺乏深入理解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加之,由于经验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对如何在社会中扮演积极角色、如何正确行使和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有时显得迷茫和不确定。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德育开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关于历史上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讨论,特别是那些展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案例,以启发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环境保护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社会责任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3. 有助于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更强调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道德、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能力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这样的教育目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在德育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理论学习,这种教学还包括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以及对法律问题的探讨等。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多元化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世界观。
三、 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以文字为主,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尤其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理论和法律概念往往抽象而复杂,如果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就很难产生兴趣。比如,部分教师在进行德育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过于依赖课本,只是机械地讲解法律条文和道德与法治理论,而未能将这些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联系,使得教学内容显得空洞且不切实际。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学生可能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缺乏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况相去甚远,从而产生距离感。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烈,他们对新颖、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更感兴趣。如果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参与感,那么学习效果往往会更加显著,相反,如果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和传统,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能阻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然而,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依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例如,一节课可能主要由教师在前面讲解,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记笔记,这种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思考,久而久之,课堂氛围变得枯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减少。
(三)德育与知识教育融合不够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考核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这就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知识教育,而德育则相对边缘化。这种情况下,德育往往被安排在课程的次要位置,或者以较为形式化的方式出现,如单独的德育课程或道德讲座,而与日常的课堂教学脱节。结果是,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但在培养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具体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融合不够的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某些教师可能过分强调记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如法律条文、政策解读等,而忽视了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实践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相结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德育内容往往被简化为纯粹的道德讲授或规则灌输,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也缺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主动实践的机会。因此,要实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效融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平衡点,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德育内容的融入和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正确认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加强国家观念和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为将来成为有责任感和有能力的公民打下基础。然而,实际上,一些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可能只关注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如道德与法治概念、政策条文等的记忆和理解,而忽略了教学的深层目标,这种偏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深度思考和实际应用的机会。例如,一些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而不是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对教学目标认识的偏差,这种偏差不仅限制了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德育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四、 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原则
(一)遵循学生发展的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并提升他们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传统教育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往往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德育开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遵循学生发展的原则,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更多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和均衡发展。
(二)遵循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基于德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遵循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原则,即强调在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具体而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智育部分涉及道德与法治理论、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内容对学生理解社会、国家和法律具有重要意义。而德育部分则涵盖道德规范、公民责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两部分内容相互融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当讲解特定的道德与法治理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意义,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遵循趣味性的原则
初中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非常多,每天学习压力也很大,而道德与法治又是一门以文字和理论为主的学科,如果教学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文字讲解和理论阐述上,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就需要创设更多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工具来呈现道德与法治理论和历史事件,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四)遵循启发式的原则
基于德育开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其核心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各种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并逐渐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启发式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或者是利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互动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五、 基于德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情境模拟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初中生在成长阶段中往往表现出活力充沛、注意力分散的特点,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提高学习效果,情境模拟法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方法旨在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构的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社会角色中,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