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家校共育思考探究
作者: 杨燕摘 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家校共育在提高幼儿园生活化教育质量中的核心作用,并探究了红色文化与德育在此过程中的融合。家校共育,作为涵盖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模式,旨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教育。文章首先界定了家校共育的概念,并强调其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接着深入分析了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的实质,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课堂与日常生活元素的结合,以及活动过程的生活化。同时,文章指出当前幼儿园生活化教育中的挑战,特别是在红色文化和红色德育方面的不足,因此提出了相关的家校共育策略,包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通过党员家长进校园宣扬红色文化,以及组织开放日活动,加强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这些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强化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红色文化;德育活动;家校共育;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155-04
在当前多元化且快速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校共育,作为提升幼儿园生活化教育效果的教育模式,其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文章旨在通过探究家校共育提高幼儿园生活化教育质量的策略,为幼儿创造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环境。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幼儿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生活化教育的实施。生活化教育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家校共育成为一种关键的教育策略,特别是在红色文化和德育方面,文章将探讨家校共育在红色德育的融合与实施中的作用。我们将讨论当前幼儿园生活化教育中红色文化和红色德育的缺失,并提出解决策略,例如通过党员家长进校园宣扬红色文化,以强化这一教育方向。通过家校的紧密合作,我们不仅能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还能为幼儿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家校共育的定义与重要性
家校共育,作为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的意义和作用源于多个教育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家校共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简单合作,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互动性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认识到家庭和学校作为两个主要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家校共育重要性的理论基础。例如,布隆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多维的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心理动力等方面。家校共育正是为了在这些不同的维度上提供支持,确保孩子的全面发展。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家校共育正是这种社会互动的体现,它允许孩子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
二、 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的表现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在幼儿园生活化教育中,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深植于幼儿教育的本质,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情境来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学习。这一做法紧密契合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具体操作阶段的儿童通过直接感官体验和操作来理解世界。例如,在超市里学习计数和货币使用,或在公园里观察植物生长,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体验到的情境。同样,当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时,学习变得更具吸引力。例如,使用家中常见的物品,如花瓶、电视、空调作为探索科学和艺术的媒介,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帮助孩子将学习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二)课堂引入生活
课堂引入生活,是指在幼儿园或学前教育环境中,教师将日常生活的元素、情境和经验融入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方法。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从而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在幼儿园的生活化教育中,课堂引入生活的做法是一种生动而直接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的灵感来源于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智能发展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体验得到促进。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正是响应了这一理念,旨在通过真实世界的情境来激发儿童的多种智能。例如,在教授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熟悉的超市购物经验来设计课堂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习到计数和基本的加减法,还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交流和社会互动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而且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意义。
(三)活动过程生活化
在幼儿园教育中,活动过程生活化的核心是将日常生活的元素自然融入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德威经验学习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学习最有效的是通过实践和体验,而非单纯的理论输入。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孩子们与生活相结合的体验过程。例如,当孩子们在园艺活动中种植和照料植物时,他们不仅学习到植物生长的知识,还在实践中理解了耐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经历比简单的书本学习更加深刻和实际,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
三、 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参与度低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作为儿童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微系统,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情况中,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往往不足,这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幼儿园组织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时,理想的情况是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如一起参加厨艺课程、园艺活动或是阅读时光。但实际上,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或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难在这些活动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这种参与度的缺失不仅减弱了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也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家长的不参与也使得孩子们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学习体验缺乏连贯性,从而影响了生活化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课堂未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在当今幼儿园的生活化教育实践中,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缺乏有效融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分离的状态不仅影响了教育的连贯性,还削弱了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尽管努力引入生活化的元素,但如果这些教学内容不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延续和加强,其效果便大打折扣。例如,幼儿园可能通过各种活动教授孩子们关于自然科学、社交技能或基本生活技能的知识,但如果家庭环境中没有相应的支持和实践机会,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将很难转化为实际能力。同样,家庭教育在缺乏幼儿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支持下,往往也难以发挥其最大效能。家长可能在家庭教育中更侧重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规范,而忽略了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幼儿园教育中强调的学习方式有着明显差异。这种课堂与家庭教育的不融合,实际上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缺口。孩子的发展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均衡和多元的刺激,而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对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至关重要。这种融合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家校共育的潜力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幼儿园开放日和社区活动缺乏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首先发生在社会层面,随后内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开放日和社区活动是连接幼儿、家庭、学校和更广泛社区的重要桥梁,这些活动不仅提供了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幼儿教育的机会,还为幼儿提供了在真实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然而,当这些活动缺乏时,幼儿的学习体验容易局限在课堂内部,缺乏与更广阔社会环境的连接。例如,如果幼儿园很少组织访问当地图书馆、公园或邀请社区成员参与教学活动,孩子们就失去了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互动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社会认知发展可能受限,因为他们缺少了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理解复杂社会结构的机会。此外,社区活动和开放日也是家长了解和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渠道,这些活动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在家庭中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四)红色德育的缺失
德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红色德育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红色德育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是一种情感和价值观的传递。然而,在当前的幼儿园生活化教育中,红色德育的缺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种缺失可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教育内容上的缺失,即幼儿园教育计划中很少或没有将红色文化和历史融入教育内容;其次是方法上的缺失,即使有相关内容,也可能缺乏适合幼儿理解的教育方法和活动;最后是环境上的缺失,即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呈现和讨论。如杜威所强调的“通过做中学”,红色德育的实施应当通过与幼儿日常生活和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当幼儿园忽视红色德育的重要性时,幼儿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和领会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也可能受到影响。
四、 家校共育提升幼儿园生活化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教育活动
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是提升生活化教育质量的关键。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其中家长和对儿童的指导和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长的参与,幼儿园所教授的知识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加强和扩展,从而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走进大自然”活动为例,当幼儿园组织这种活动时,家长的参与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是陪伴孩子的同伴,更是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通过与孩子一起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发现,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经验联系起来,深化孩子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家长的这种参与不仅促进了孩子认知技能的发展,如观察力和探索能力,还加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家长走进课堂
家长走进课堂,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这一策略的价值在于利用家长的多样化背景和专业技能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这种做法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相呼应,该理论提出人类具有多种类型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家长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可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不同类型智能。当家长以教师的角色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时,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活经验的分享。例如,一名医生家长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和实践活动向孩子们介绍基本的健康和卫生知识,一名厨师家长可以教孩子们烹饪技巧,让他们体验食物的准备过程,这些活动不仅让幼儿感到了新奇和有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组织开放日活动
开放日活动是家校共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强化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理解和参与。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来看,开放日活动是连接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微系统的桥梁,它促进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识建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开放日活动允许家长直接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个了解孩子日常学习环境和行为的宝贵机会;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互动、参与度以及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和社交技能。例如,家长可以注意到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是否能够主动参与,他们如何与同伴交流和协作,以及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
(四)党员家长进校园宣扬红色文化
在家校共育的框架下,党员家长进校园宣扬红色文化是一项创新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教育内容,还能加深他们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促进幼儿园生活化教育质量的提升。党员家长作为社会的模范群体,他们的参与能为幼儿园带来正面的价值观引导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党员家长进入幼儿园,分享红色故事、历史经验、爱国情怀等,可以使幼儿在感性认知上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此类活动可以设计为多样化的形式,比如红色故事会、主题画展、亲子互动游戏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促进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增强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党员家长的参与还能作为家校共育的一个桥梁,增强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的一致性;通过家长的参与,可以使红色文化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形成统一的教育合力。通过党员家长的引领,幼儿园生活化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