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

作者: 滕凯 丁晓燕

摘  要: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成为教育实践中的一大挑战。为此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旨在通过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析、实施路径的探讨以及实践成效的分析,文章旨在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学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2-0001-05

作者简介:滕凯(1981~),男,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市茌平区第三中学,研究方向:初中信息科技教学;

丁晓燕(1982~),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市茌平区第三中学,研究方向:初中信息科技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评往往被割裂开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评价不准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整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益,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本研究,期望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教)、学习活动(学)和评价活动(评)三者之间的高度融合和相互促进。这一概念强调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旨在通过紧密结合的教学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实现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通过持续的评价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双减”政策的要求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这一政策要求学校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实现减负与提质的教育目标,确保学生在减轻压力的同时获得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

(三)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要求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一新版课程标准强调了信息科技教育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培养。课程标准指出,信息科技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不仅要涉及技术知识,还要包含信息伦理、网络安全等方面,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此外,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有效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持续进步。

(四)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的要求

针对初中阶段的信息科技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传授技术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实践操作、项目探究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应仅限于知识掌握程度,还应包括学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设计合理、多元的评价方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评”一体化。

二、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

(一)“教—学—评”三要素及其关系

1. 教的要素及作用

在教育的舞台上,“教”的环节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它不仅代表着教师将丰富的知识、必备的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更涵盖了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策略,利用哪些教学资源,以及如何构建积极且促进学习的教学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引导者和助力者。他们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的教学计划,唤醒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励他们主动探索未知,引领他们沿着学习的道路自信前行。

“教”的目标不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态度。这是一场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塑造,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教”的作用远远超出了知识传递的范畴,它是搭建起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的重要一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的关键。

2. 学的要素及作用

在教育的旅途中,“学”环节是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涉及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这不仅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更关键的是,它代表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深入探究,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的学习策略、具体的学习行为,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共同塑造了学习的质量和深度。

学生的主动参与尤为重要,是学习过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学生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勤于练习新技能,以及不断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时,他们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丰富,技能上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思想上实现了成长。主动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锻炼了面对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并逐渐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在理解和掌握知识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3. 评的要素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评”的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构建了一个桥梁,连接了教学的投入与学习的产出。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和深入反馈,“评”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及态度方面的具体表现,也为学生自我检视学习进度、明晰未来学习方向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评价的要素包括明确的评价目标、合理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反馈机制。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确保了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全面性。评价目的不仅在于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在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成长。评价标准则需要与教学目标紧密对应,确保评价内容的相关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有效的反馈机制则是评价过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 “教—学—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的三大要素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循环系统,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推动教学活动向着更高质量的目标发展。

“教”的环节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直接塑造了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的过程奠定了基础。教师的选择和实施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和深度。进入“学”的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和反馈成为教学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参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不仅是对“教”的直接回应,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的关键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问题和建议能够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评”的环节将“教”与“学”紧密连接,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成长的镜子,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反思的契机。

在这个循环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调整,而评价则作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提供反馈信息,促使教学和学习过程不断优化和提高。“教—学—评”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动态互动的闭环系统,不断循环迭代,推动着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

1. 制订一体化教学计划

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制订是“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的起点,其核心目的在于确保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方法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覆盖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多个维度。接着,教师基于这些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计划还需要包括评价策略的设计,这些策略应当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为教学调整提供反馈。在制订计划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需求和偏好,以及可能的学习障碍,确保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

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关注如何将教学计划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根据计划组织教学活动,还要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师还需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建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社区。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不断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和深入。

3. 进行一体化教学评价与反馈

一体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和教师的教学改进。在这一阶段,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也关注学习过程,如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的变化。评价方法应当多样化,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应当具体,有建设性,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提供改进的建议。通过有效的评价与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实现持续的学习进步。

三、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

为实现教学、学习和评价目标的一致性,本研究在山东地区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中设计了多样化的评价工具。这些工具旨在综合评估学生的知识理解、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确保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的紧密对应。

(一)山东地区初中信息教学与教材分析

在山东地区,初中信息教学以鲁教版(新版2018)信息技术教材为主要教材资源。这套教材在初中三个年级的设计中,充分贴合“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该教材在知识传递方面,通过生动活泼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针对“双减”政策对作业负担的要求,教材设计合理,避免了过多的烦琐作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内容设置上,教材紧密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涵盖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信息技术并应用到本地实际生活中。教材的编排也考虑到了学科的递进性,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二)初中信息学科的学业评价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