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开展策略研究

作者: 秦学红

摘  要:“整本书阅读”虽然是在近些年的课标中才被明确提出,但实质上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已经提出了“以整本书为主体,以单篇短章为辅佐”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要将片段式、零散式的阅读转化为系统性、完整性更强的阅读。而随着“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标中学习任务群模块的出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逐渐被推进、落实到了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文章围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先是介绍了“整本书阅读”的内涵与价值,再是介绍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整本书阅读”的资源载体,最后从开展要点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2-0043-04

作者简介:秦学红(197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模块,以阅读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集中培养的是学生包含阅读兴趣、阅读意识、阅读策略、阅读方法、阅读审美、阅读品位、阅读习惯等在内的阅读素养,能够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认知的拓展提供极大的助力。但是,在过往以应试教育理念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常常都是以单篇短章为教学主体,没有确立以“整本书”为核心的阅读课程观,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阅读的基本认知和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基础能力,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往往不够丰富,成长也得不到保证,直到“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被提出和推广。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需要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准确把握“整本书阅读”的内涵与价值,开展更有效的阅读教学实践。

一、 “整本书阅读”的内涵与价值

“整本书阅读”实际上指的就是完整阅读整本书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整本书”是与“单篇短章”相对的一个概念,不单指一本书,而是指结构完整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著作,可以是主讲一个长篇故事的系列丛书,也可以是主题集中的短篇文本的集合,核心特征就是有着极强的系统性的完整性。结合课标来看,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主要指的就是以经典书籍为核心设计并开展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略读、批注等阅读方式来实现对“完整的书”的阅读,在输入认知的过程中输出想法与生成理解,以便于推进思维和认知的全面发展。

二、 教材中“整本书阅读”的资源载体

(一)快乐读书吧

“快乐读书吧”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专门指向阅读的教学模块,也是教材中“整本书阅读”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通常设置在一个单元的最后,其主题与内容与该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有着一定的联系。从内容结构上看,“快乐读书吧”这一教学模块在一般情况下包含“标题和导语”“你读过吗”“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三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标题和导语”通常是一些能够诱导学生阅读的内容,“你读过吗”通常是对一本书或一个故事的介绍,“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通常是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就像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就是以“十万个为什么”为标题,以三个科学问题为导语,先勾起学生对科普作品的兴趣,然后在“你读过吗”中简要介绍了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最后在“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中向学生推荐了包含《十万个为什么》在内的多部科普作品,如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土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二)节选课文原作

受到篇幅限制,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节选文章,包括节选自散文集的一篇散文、节选自诗集的一首诗歌、节选自故事集的一个故事、节选自长篇小说的一个章节等,节选文章的来源书目在体裁和内容上十分多样,原作中一些没有被选用的散文、诗歌、故事或章节也可能同样具有不可被忽视的价值,可以为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提供实质的助力与推动力。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也需要将部分节选课文的原作也看作是“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资源载体,以便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对学生从一篇到一本、从一本到一类的阅读启蒙。就像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宝葫芦的秘密》的原作,由张天翼所著的长篇现实主义童话《宝葫芦的秘密》,或者说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原作,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实际学习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文本设计阅读实践。

(三)语文要素与单元主题

除教材内明确提及的阅读书目以外,由单元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延伸出来的一些课外书籍也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课程资源载体,新课标中对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书籍的数量提出了要求,而想要满足课标中的阅读量要求,只阅读教材中提到的书目是完全不够的。那么,教师就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围绕语文要素和单元主题来扩大“整本书阅读”的范围,选取更多符合学生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的普适性书籍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对象,并同时借助题材、体裁都十分丰富的阅读书目来打开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让学生能够对阅读的宽泛性建立更完整和准确的认知,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选择提供指引与支持,让“整本书阅读”能够更好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而打破对学生程序性认知,帮助或引导学生完成阅读路径的进一步建构和阅读经验的进一步积累。

三、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开展策略

作为学习任务群的一个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在完整的学习任务群体系下被归属到了第三层级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需要起到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语言文字知识积累和进一步梳理语言文字知识体系的作用,是对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再延伸。而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同步从人物形象、故事背景、情节逻辑、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基于“整本书”展开更加全面和细致的文本分析,最大化地发挥阅读在“语言知识输入”层面的价值性与功能性,通过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必要的语言知识积累,用更轻松、有趣的阅读活动来转化枯燥、无趣的学习活动,在充分调动学生热情与积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收获更多也成长更多。

(一)小学语文课堂上“整本书阅读”的开展要点

1. 创新阅读形式与阅读环境,引导深度阅读

与短篇短章式的浅层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本身就具备深度阅读的属性,而深度阅读本身也是最大化发挥“整本书阅读”效果的关键。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时,教师首先就需要以“深度阅读”为关键词,通过创新阅读形式和阅读环境来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可以是先为学生创设对应的情境,再结合情境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中提及的阅读书目《十万个为什么》为例,这是一部科普作品,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打造深度阅读空间,然后再通过提出科学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深入思考。具体的问题可以是“为什么冬天进入室内耳朵会发热?”“为什么信鸽飞很远也不会迷路?”等,通常情况下这些问题都与书籍内容同步,而一个问题或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对应一个情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情境中的探索来总结答案。

2. 注重以趣诱学与以情延学,引导全面感知

以趣诱学指的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课堂上教师具体可以通过看图猜故事、问题引导思考、篇本联动探究等形式来落实以趣诱学;而以情延学主要指的是要以情感为线索来推进学习的延伸,包括知识的延伸、积累的延伸、运用的延伸等多项内容,具体落实到“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后,教师就需要分别站在内容延学、问题延学和主题延学这三个不同的视角下来引导学生展开对阅读文本的全面感知。

3. 借思维导图架构文本框架,引导逻辑思考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在外部展示人的发散思维的辅助工具,之于“整本书阅读”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拆解、梳理与整合,而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需要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故事情节与架构文本框架,以弥补小学生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存在的能力缺陷,同时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人物成长展开有条理和逻辑的思考。通常情况下,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常与长篇故事同步出现,篇幅更长的故事有着更大的信息量,需要依托思维导图来进行拆分与重构,以便于降低小学生的阅读难度。像是在围绕《三国演义》这样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的古典名著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就需要先从书籍的目录入手指导学生绘制人物导图,理清情节间的逻辑关系及梳理各个情节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情节与人物。

4. 聚焦高阶思维与个性表达,引导认知迁移

基于对学生高阶思维活动的激发和个性表达的锻炼,教师先是需要通过组织讨论性阅读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思维,再是需要引导梳理性文本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精髓,之后是需要将阅读从“读”延伸到“说”和“写”,再通过“说”和“写”来带动“读”,以此来实现对学生认知的锻炼与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深化与迁移。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该书中的人物和人物对话相对来说都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自述来展开与推进故事发展,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跳出主人公视角来建立对主人公的全面认知,并尝试站在第三人称视角下展开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概括,通过向外的表达来优化向内的认知。

(二)以《中国神话传说》为例的“整本书阅读”实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是一个神话单元,选取了三个东方神话“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和一个西方神话“普罗米修斯”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快乐读书吧”模块以“很久很久以前”为题,通过对“神农尝百草”这一东方神话故事的介绍引出了这一单元的阅读任务,即对世界神话传说的阅读,这里就以《中国神话传说》为例展开对神话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的探究。

《中国神话传说》中收录了包括“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子报恩”等诸多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意义的神话故事的课外书籍,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人类起源、神话宇宙景观、神话人物事迹,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和丰富学生文化认知等方面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围绕《中国神话传说》设计与开展的“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将整体的阅读划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读前搜集资料与制订计划的环节

在正式开始阅读前,教师先要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中国神话传说的了解和阅读《中国神话传说》的情况,以便于对学生进行分组和有针对性地调整小组的阅读目标。然后教师还要向学生布置调查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并整理有关中国神话传说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中国神话传说》的热情与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自己阅读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主要是阅读时间的分配,以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进而按时、认真地完成阅读任务。

第二个环节:读中摘录打卡与感悟思考的环节

在正式开始阅读后,教师需要实时跟进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从根本上把握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质量,并依据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收获来向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而在整体的任务体系下,摘录打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需要在按计划开展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展开随读随记,一边阅读一边将书中的优美词句和自己的感悟思考记录下来,或者说让学生在阅读完一个神话传说后将故事的内容用概括性的文字记录下来,像是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总结为劈开混沌、撑起天地、化为万物这三个关键词,将盘古的精神品质概括为锲而不舍、无畏牺牲、敢于挑战三个关键词,而这种实时的记录更能为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的交流与讨论提供支持。

第三个环节:读后学问思辨与碰撞思想的环节

阅读虽然在本质上是一项个体活动,但学生在阅读后于集体中的学问思辨与思想碰撞也十分关键,个性化的交流、讨论与报告更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和阅读本身的认知与理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创造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事,那么教师就需要以“神奇”为主题来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情节、人物、语言的探究和思考。

像是在针对“共工颛顼不周山之战”和“女娲补天”这两个神话传说的交流与讨论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故事中那些“神奇”的情节,像是共工撞倒不周山与女娲炼五彩石补天这两个情节间的联系;而在针对“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这两个神话传说的交流与讨论中,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将两个故事联系到一起绘制思维导图,尝试从开端、发展、高潮、转折、结局的五个方面入手架构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体系。

四、 结论

阅读是从外向内输入知识与思想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不管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对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从阅读开始的,而阅读作为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也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学生思维、意识、能力、习惯等学习素质的锻炼和养成。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筑基阶段,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的阅读基础不仅能够影响学生往后各人文学科的学习,也能够影响学生往后各科学学科的学习,因为准确理解文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所有学科知识的前提与基础,而阅读正是锻炼并培养学生该项能力的主要方式。“整本书阅读”是传统单篇短章式阅读的进阶,更有助于学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的养成与发展,因此教师也需要以“整本书”为抓手来落实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洁珏.教科书中“整本书阅读”课程资源再发现[J].福建教育,2023(49):26-28.

[2]郑芳.“情趣畅学、自主探究”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践行[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2):72-74.

[3]赵学达.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指导[J].学园,2023,16(36):28-30.

[4]浦新.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实施路径研究[J].新校园,2023(11):46-48.

[5]李研.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版高段教材“快乐读书吧”栏目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11):84-86.

[6]柳玥.《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活动实施策略[J].七彩语文,2023(44):6-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