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邱婉玲
摘 要:自从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作业量和完成时长大幅度降低。学生作业压力减小,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如何丰富学生课余时间成为教育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与此同时,新课标也提出以“设立跨学科学习、组织主题教育、加强各学科联系”为目标的新要求。基于此,文章以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为研究基础,详细阐述项目式学习优势和要点,并探究“跨学科”教学的要点;然后基于实际教学知识点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方案;最后从实践角度阐述小学科学推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的优势和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设计;实践验证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007-0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得到大范围应用,上述教学模式突破学科限制,可以实现知识点整合,更符合新时期学生学习需求,因此,深受一线教师青睐。与此同时,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也发生转变,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出现,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有望培养出更具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学生,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文章探究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有实际意义。
一、 研究背景阐述
进入21世纪,科技改变世界成为时代主题,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此时,综合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得到关注,更多应用科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融入其中。且教育相关文件中,着重突出“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科学素养形成有重要意义,科学教育可以促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科学教育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经验,2022年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就科学教育提出更详细的指导,并将多种项目研究案例融入其中。
二、 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方案设计
(一)跨学科及项目式学习内涵
跨学科学习强调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念和方法相互融合,形成更全面、综合的理解体系。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以实际项目为基础,通过实践性的任务来推动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注重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立
文章以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中的“微小世界”这个单元为例,设计教学方案。主要教学目标如下:
1. 科学观念
(1)具有放大效果的物体都具有“凸”“透”两个特点。
(2)两个凸透镜有效组合在一起可以增加放大倍数。
(3)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组合起来决定放大作用。
2. 科学思维
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制设计草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探究实践
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观察各种微小事物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态度责任
体会展示作品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形成尊重他人、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思路
以项目式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小学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掌握水平,梳理教学知识点,总结知识重点、难点,提出项目探究问题和项目设计实践内容,确定整体教学步骤。一般情况下,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主要内容图示
结合图1来看,教学方案思考要点如下:第一,前段设计。主要目的是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思考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思路,结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素养水平,计划教学进度。第二,实践设计,该部分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单元教学。围绕新课程标准、教材等,思考项目式教学方案,确定每一小节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并再次确定设计的活动具备可行性,可以在教师带领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②教学过程的细化。教师围绕学生兴趣,设置驱动性问题,确保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参与其中。第三,设计多元化评价体系。传统评价方式过于死板,且难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存在限制,基于此,在设计项目式教学方案的同时,设立多方面评价体系,将创新思维、创意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并突破传统教师评价思维限制,实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这一目标,设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评价过程可以进一步辅助项目式教学目标实现。
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如下:
以坊间出现一批2019年版的10元假币,与正版唯一的区别在背景溪流中小船,此部分肉眼难以分辨,需要用观察工具进一步核实为背景,出示工程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最后观察10元人民币上小船的方式进行性能测试。通过鉴别人民币的实际问题链接科学概念。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头脑风暴,确定最终的评价标准及需要的知识。通过探索学习必备的科学知识:具有放大图像的物体的特点、组合两个凸透镜增强放大效果的方法。在设计环节提供有格子的绘图纸、两块凸透镜,其余材料通过自主寻找,让学生在已知显微镜结构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利用不同的材料实现特定的功能。根据设计图,课余时间讨论、制作。遇到问题时,相互讨论解决,并记录于项目日志。通过检验再检验,以评价标准为依据,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对自制显微镜不断进行测试、调整、优化,最终制作完成一个能观察人民币的简易光学显微镜。
(四)主要教学方法
以小组合作方式为基础推动项目式学习方式进行。首先,设立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实际现象为引,调动学生探究热情。其次,案例设计中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并且以问题为基础引入下一环节,带领学生基于驱动式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实验观察,记录相关数据。最后,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提出解决策略。
(五)方案设计主要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整合教育,在当下的科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以显微镜作为原型,借助建模的方式展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创造能力。自制显微镜这样的活动操作难度适中,材料易得,学生可以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整体设计方案如下。
1. 基于跨学科理念明确学习任务
借助多媒体、教室教学用具等营造教学情境。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导入,明确工程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最后观察10元人民币上的小船进行性能测试。
2. 全员参与,科学分组
研究案例设计5人为一个小组,项目从7月中旬正式进行教学,到8月初进行项目展示,并收集实验记录表、记录单等内容,8月中旬确保项目汇报和反思活动全部完成。实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收集一套完整的实验数据即可(需要保证数据充足、翔实),数据收集情况会影响小组考评分数。最后,展示汇报阶段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可以自行安排汇报展示环节每个人的具体任务。
3. 自主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促使其形成科学思维。基于此,教学方案设计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允许其自行探究、自主思考是一大亮点。案例中教师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前提下,允许学生基于自身掌握的知识点和自主学习成果,通过合作、探究、沟通方式,设计小组实验方案。在自主思考设计过程中,学生会掌握更多课外知识。
4.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的单一式评价方式难以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基于此,研究案例结合现代化教育目标,提出多元评价方案。该评价模式以“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三大内容为基础,评价组成如表1所示。
结合表1可知,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做出评价,并且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能力。上述应用的KWEL表格主要是一种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记录知识的工具。“KWL”代表三个阶段的关键词:Know(知道)、Want to know(想知道)、Learned(已学到)。同时,现场展示环节,为了更为细致、全面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制订如表2所示标准,辅助对学生做出评价。
(六)实践教学
结合上文对教学方案主要内容的详细阐述,以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为依据,明确实践教学各阶段学习任务。
结合教材中的“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等几节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深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最后以“显微镜的制作”实践活动为基础,总结整体学习过程。
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之前,做好准备工作。结合心理学知识、数学核心素养等,挖掘学生兴趣点,确保构建的教学方案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发挥指引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平台和空间,从而为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等奠定基础。
1. 课中知识内化
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将相关课程内容进行知识整合,以主题“显微镜的制作”为基础进行整合,展示两张真假人民币,帮助学生如何辨别人民币的真伪,由此通过视频和图片了解大有来头的人民币,展示人民币上的“暗迹”。通过用鉴别人民币的实际问题链接科学概念。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头脑风暴,确定最终的评价标准及需要的知识。
2. 具体实践
整体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科学知识储备;第二阶段,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第三阶段,产品展示与汇报评估;第四阶段,拓展延伸,课外实践。
(1)第一阶段
教师给每组提供金属片、木片、玻璃片、纸片、大半球贴片等结构化实验材料,学生用这些物体观察文字,找出能放大图像的物品。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具有中间厚边缘薄、透明这两个特点的物体都有放大图像的功能。接着故事导入:詹森偶然把两个凸透镜片放入同一根管子中,发现看到的图像变得更大了,引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动手实践探究,找到放大本领更强的物体。
(2)第二阶段
有了科学知识储备,在设计环节提供有格子的绘图纸、提示学生需要按比例尺规作图。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没能绘制完整的三视图,故要求把各部分结构及其材料标注上,更有利于制作。仅提供凸透镜片,其余材料通过自主寻找,让学生在已知显微镜结构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利用不同的材料实现特定的功能。
本工程制作需要的时间较长,故设置相应的项目日志提供给学生填写、记录、回顾,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为过程性的评价标准之一。学生根据设计图寻找材料,初步建构本组自制显微镜的框架。
(3)第三阶段
学生小组合作对设计图、实物图进行解说:整体结构、各部分材料及连接方法、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交流提问,明晰改进的方向。相互学习,确定优化策略,产品不断向最终的评价标准靠近。
(4)第四阶段
结合评价表自评,学生可以对自己参加的各个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他评,学生间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和灵感。
三、 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分析
文章研究的教学案例在××市某小学2班得到应用,1班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以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学生兴趣、成绩为指标,探究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