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路径研究

作者: 黄月明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可以清晰地、准确地运用数学符号、数学图表、数学文字来阐述相关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数学问题等,以及可以有逻辑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如学生可以清晰地描述数学问题,可以将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示给别人,或者是学生在书写解题步骤时可以更有逻辑性。文章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言表达;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094-04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结构化”整体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FJJKZX23-6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月明(1976~),女,汉族,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南安市洪濑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体现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灵活性、综合性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思维,进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高难度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好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不能将注意力只放在知识点的教学上。

一、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概述

数学语言不同于语文这样的文字学科,其语言构成是比较多样和复杂的,其中涉及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符号、数学图表等内容。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数学符号和术语的理解

数学内容中,常见的数学符号、术语、数学概念和公式等都是基础的数学语言,理解这些数学语言的意义,并合理进行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分析、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数学语言的运用

数学语言的构成元素是复杂的,在数学问题中,各种数学语言是相互交织的,学生可以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概念、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以数学语言来推算整个过程,是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三)转化文本信息的能力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在学生从数学文本中找到数学问题,并以数学语言来展示解题过程。如数学信息可以是文字、图表、数学式子,或者是几者的相互融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从中将数学问题剥离出来的能力,即将其他的信息翻译成数学语言,并可以以书面化的形式或者是口头表述的形式,陈述数学问题是什么,以及展示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四)图表信息的解读

图表是数学信息中常见的形式之一,是数学信息的载体,学生可以对图表信息进行阅读、理解,并获得关键的数学信息,以此来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数学水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理清楚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然后落实好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 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教学效率

学生理解并且熟悉不同的数学语言有利于学生阅读数学信息,并找出关键的知识内容。且数学语言的使用可以使得解题过程变得更加地简便和高效,通过简单的数学符号便可以知道详细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步骤,与文字信息相比,其具有很强的优势,可以简化书写过程,进而节省更多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语言构成的数学信息逻辑性强,而建立在文本信息上的解题过程,内在的逻辑性更强,结合数学文本信息与解题过程,其展现的数学语言越多,学生就越需要进行思维转换,直到找到需要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会提高,数学思维也会得到提升。

三、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学生对数学语言不够熟悉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身较弱,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可能会加剧学生的记忆困难,导致学生在使用数学语言时不熟悉,或者是认识上出现误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将数学语言融合在数学文本信息中。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意识增强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材和教辅资料已经开始重视数学语言的编写。如在数学文本中通过设计丰富的数学语言元素来增加学生的印象,以及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交流数学问题。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当下教学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教育者们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并在教学活动中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教学。

四、 基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营造丰富的数学语言环境

对数学语言的熟悉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着学生整体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后的教学中,教师都需要为学生营造数学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不同的数学语言。

这在当下的数学教学中,是教师比较容易忽视的点。如班级在设计板报时,或者是制作手抄报时,都很少考虑到使用数学知识或者是数学符号。对此,数学教师应该将数学语言的认识拓展到更广泛的活动中,且要将各种数学语言结合在不同的载体中,让学生有丰富的渠道去了解。

1. 数学展示墙

在教室中,常见的是以文字为主的文化内容的展示,对数学知识方面的展示比较少。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展示墙,让学生轮流将新学习的数学公式、概念、符号等张贴在展示墙上,这样学生在课后活动中,可以偶然性地复习新学过的数学语言。

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教学中,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加与减的数学知识,也是学生初次认识符号“+、-、=”,由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学生的认知会比较模糊,容易搞混符号的真实意义,进而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实际构想的解决方案与书写出来的解题过程会出现误差。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数学符号和其表达的实际意义进行整合,书写在数学墙展示区域,帮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进行识记。如: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几个星星,并将符号“+、-、=”融合进去。对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会比较高。如学生可以画“一颗星星+两颗星星=三颗星星,和五颗星星-两颗星星=三颗星星”。通过生动的图画,学生可以理解符号“+、-、=”的意义,也可以加强记忆。

2. 数学故事和问题

学生不仅要理解和记忆数学语言,还要会使用数学语言。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在日常的语言环境下被使用到的概率比较小,因此,数学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设计丰富的数学故事或者是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联想,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让学生将教师讲述的数学故事或者是数学问题进行复述,又或者是设计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数学谜题和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陈述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思考过程。

例如,上文提及的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教学中,在教材24页到25页的试一试、说一说、练一练中,教材上展示了不同的实物图片,且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仅将教材上的内容补充完整,还要进行口头描述,将其数量关系表达出来,以此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教材24页练一练中的第一张图片,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个示范:树干上有2只小鸟,树干下面的草地上站着3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得到的数量关系是2+3=5。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编写小故事,让学生进行复述,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和理解数学符号。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教学是5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教师可以编写这样的小故事:一天,小动物们来到数学王国的城门,看到国王和两位士兵站在城门前,国王对他们说,谁能计算出士兵身上的数学题,谁就可以进入数学王国。小动物们看到一位士兵身上的题目是:1+3=?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等于4。另一位士兵身上的题目是:5-4=?有的动物说等于2,有的说等于1。请问哪些小动物可以进入数学王国。

这样的数学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进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去找到正确答案,攻克难题。另外学生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准确地传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可以训练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敏感性。

3. 数学讨论和合作学习

数学语言的使用是复杂的,也具有灵活性,对同样的数量关系,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教师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以及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不同观点可以产生碰撞,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将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例如,《加与减(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如: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幅画,画中有2个男孩,3个女孩,2个苹果,3个橘子,有一个男孩想要吃苹果,有一个女孩想要吃橘子,请问,可以怎么分配水果。这样的数学问题中,答案是不唯一的,由于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答案会不同,或者是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思维较灵活,可以得到多个答案,而有的学生只能得到一个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答案,且为了验证其他人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会进行思考,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理解会更深刻,且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发展,整体的表达能力会增强。

4. 数学图表和模型的认识

数学语言中包括了不同的数学图表和模型,能够在不同的图表和模型中找出数量关系,对学生梳理数学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对基础的数学符号、数学公式进行教学,还要将其融合在不同的图表和模型中,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图表,并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关的数量关系。如,设置一个柱状图,纵向是投球个数,横向是人数。即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投进多少个球的学生有多少人。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这样的图表来设计问题:①投进3个球的学生有多少?②投进3个球和2个球的学生一共有多少?

要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学生就需要学会看图形,以及理解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同样地,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几组数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数量关系以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使学生对不同的数学语言有更多的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设计使用数学语言的活动

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仅仅需要学生具备数学思维,还要学生具备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表达,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1. 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基本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把控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投入问题的思考中,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