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张守勤 徐宁 杨雨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幼儿教育更应当重视幼儿综合素质的培育,其中劳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实施幼儿劳动教育的创新优化,在劳动教育中践行生活化、实践化的教育理念,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助力幼儿的全面发展。文章主要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其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和教学价值进行了讨论,并结合目前幼儿劳动教育现状总结几点劳动教育优化策略,以期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155-04
作者简介:张守勤(1987~),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直中心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徐宁(1997~),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直中心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杨雨(1991~),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直中心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在生活教育理念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幼儿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必须对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充分的认知,才能为幼儿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升幼儿劳动教育质量。
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教育理论,并且在他的教育研究生涯中着重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且这三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生活教育理论着重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重点强调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并且“做”更是连接生活和教育的重要媒介。如今,我们在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时可以发现,劳动教育思想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而如今的教育改革又格外重视素质教育,其中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 生活教育理论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时,必须先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劳动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对幼儿各方面劳动技能的培育,而这又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着较强的联系,因此,劳动教育又被称为“常能”教育,而将其按照难易程度又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一般来讲,在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一般为做饭、做家务等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的原则等。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主要是以生活为中心延展出一系列的教育理论思想,在生活中,一个人想要获得怎样的生活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劳动实践,这也是生活和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内在需求。
三、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他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在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论中着重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将该理论应用于幼儿劳动教育时,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掌握各项劳动技能,以此增加幼儿的劳动兴趣和生活能力。并且,陶行知先生曾强调过,6岁以前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行为习惯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都需要在6岁以前培养,因此教师必须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个性成长。
(二)让劳动与劳心相统一
生活教育理论中蕴含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更强调以“做”为核心,坚持在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幼儿在实践学习中逐渐获取真理,将幼儿培养成为能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的优秀人才,并有效增加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基于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理论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教师必须了解其多种培育价值,第一为培养幼儿独立做事的能力,让幼儿自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第二为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幼儿在劳动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有效推动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为引导幼儿体验劳动的辛苦,让幼儿形成珍惜劳动成果,让幼儿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知。总之,教师在幼儿劳动教育中应用生活教育理论可以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在劳力和劳心两层次的融合教育,将幼儿培养成为体力和脑力协同发展的健全的人。
(三)拓展劳动教育场域
“社会即学校”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延伸,并着重强调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将劳动教育局限在学校内部,必须做到将其与家庭和社会相融合,打破思想束缚,对社会上各类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充分运用,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机会,引领幼儿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有效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比如,在家庭中,家长需要与老师积极联系,让幼儿在家中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深化幼儿的家庭责任感。在学校,师生可以一起劳作,打扫校园和班级,保持卫生干净整洁,增强幼儿的劳动荣誉感。在社会上,可以带领幼儿前往农村或者劳动基地进行劳动实践,为幼儿提供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机会。总之,在“社会就是学校”劳动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幼儿接受劳动教育的场域得到充分拓展。
四、 生活教育理论框架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困境
(一)教育内容浅表化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脱离生活的教育是不具备生机的、没有教育功能的教育,并且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当中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在劳动教育中注重融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内容,并在劳动教育中注重融合真实情境,为幼儿创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目前的幼儿劳动教育中存在着教育内容浅表化的问题,并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劳动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没能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教育浅表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劳动教育形式化,部分教师为了不做额外的工作,并没有组织幼儿进行劳作;二是部分幼儿园并不能对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充分运用,把劳动教育局限在园内,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也基本采用讲解或者游戏化的方式,仅将劳动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劳动实践的机会。
(二)教育价值狭隘化
劳动是一门身心相互配合的实践活动,在劳动中不仅需要做事,还需要加强自我认知,在劳动中寻求真理。但是,在我国幼儿劳动教育中,教师深受功利化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将“劳力”与“劳心”教育独立开来,这就使得幼儿在劳动实践中并没有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变化,使得幼儿身心发展不一致。其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幼儿劳动教育中实施“奖罚式”的劳动,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将劳动变为一种教学工具,反而将其全面育人的教学功能弱化,难以引导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存在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反而对幼儿在劳动中的情感因素有所忽视,没能彻底发挥出劳动育人的作用。
(三)教育场所单一化
在劳动教育中,家庭、社会和学校联合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效能,并且还能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幼儿劳动教育中,依旧保留着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劳动教育方式,家庭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处于缺位状态。并且,幼儿园仅对园内的教育资源进行运用,为幼儿设计一些简单的劳动活动,难以为幼儿构建更加真实的劳动教育场景,未能体现出劳动教育的本质,也会让幼儿逐渐丧失对劳动的兴趣。并且,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比较宠溺幼儿,认为劳动实践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在生活中习惯于为孩子做好一切,导致孩子对家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独立性不强。在社会层面,由于经济、观念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与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社会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没能发挥出作用。
五、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劳动教育策略
(一)强化生活教育观念
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应当以生活为大舞台为幼儿创设真实生动的劳动教学情境,将生活元素融入劳动教育中,让劳动教育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配,所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当中必须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生活当中,为幼儿带来更丰富的劳动体验,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学习体验感与幸福感。比如,在幼儿每天入园后,可以在喝水吃饭、整理玩具等日常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并在这些活动中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增强幼儿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并让其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需要在生活情境当中引领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看农民辛勤种植、收获的过程,让幼儿感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让幼儿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和习惯,促使幼儿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二)设置主题活动深化劳动认识
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教师需要重视主题活动的作用,在主题活动创设中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创设劳动教育活动,增加幼儿学习兴趣,高效达成劳动教育目标。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劳动”为主题为幼儿创设“劳动最光荣”“我是劳动小能手”“劳动先锋”等荣誉标兵,让幼儿细心发现生活中的劳动,使其对劳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教师再向幼儿提出问题:“在大家的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劳动工具吗?大家在生活中都参与过哪些劳动呢?”在这些问题下幼儿会对劳动进行深入思考,深化对劳动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设不同领域的劳动活动,比如,可以在“说说身边的劳动”主题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来加深自身对劳动的了解;在“干干净净好宝宝”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等,这些与劳动息息相关的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内彻底落实劳动教育。同时,教师还需要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教学意识,在创设主题活动时需要紧抓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在其中融入生活元素,为幼儿创设趣味性的劳动游戏,确保劳动游戏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趣味游戏“看谁穿得快”,让幼儿为同学们穿衣服,看谁穿得又快又好,在激发幼儿游戏热情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熟练掌握穿衣技巧,并让幼儿形成“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的良好意识,推动幼儿的全面成长。
(三)在生活中认识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的出现推动人类文明前进一大步,所以,为了有效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在劳动教育中带领幼儿对劳动工具进行认识和掌握,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熟练地使用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幼儿的劳动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意识到带领幼儿在生活中认识劳动工具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并在认识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形成比较清晰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充分激发幼儿对劳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劳动工具教学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摆放一些抹布、小扫帚、小拖把等劳动工具,让幼儿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对这些劳动工具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用餐结束后收拾桌面,让幼儿在收拾的过程中对餐盘、筷子、小推车等工具的用途有着正确的认识。在生活中开展劳动工具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劳动在生活中具象化地表现出来,并为幼儿提供更加有趣的劳动机会,激发幼儿的劳动积极性,并掌握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从而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增强幼儿的学习内容选择权
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劳动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劳动教育变成养成教育的载体,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以达成强壮体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的。并且,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幼儿后,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自主尝试不同的劳动类型,有助于激发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并让幼儿在劳动中自觉寻找劳动定位,让幼儿自觉参与到班级劳动当中。比如,在讨论本周开展怎样的劳动类型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进行讨论,确定劳动教学的内容,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劳动规划开展劳动实践。教师可以在幼儿劳动实践结束后奖励他们一朵小红花,将其作为幼儿的荣誉。这种由幼儿自主讨论决定劳动形式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自主性,并让幼儿明确自身的劳动职责,避免重复劳动的情况,并让幼儿在讨论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劳动内容的认识。